科学把握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着力点
李园园
摘要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磅礴之力的战略部署。新媒体作为基于新科技基础之上产生的媒体形态,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宽广的宣传平台和传播渠道。持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在科学把握提升人才队伍理论素养和媒体素质、拓展宣传阵地、建立群众媒介话语体系以及完善管理制度等重要方面做足功课。
关键词 新媒体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着力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立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地位与实践要求,并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以明确的目标为引领,采用有效的方式途径、通俗的话语表达来展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接受、掌握、运用的过程。新媒体,是指通过理念变更、形式创新及技术革新而产生发展的新的媒体形态。利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人们在学习悟透中加深理解、在教育实践中加强宣传、在创新工作中加大践行,对于坚守马克思主义核心地位,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队伍的理论素养和媒体素质
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发挥新媒体的正面效应,克服新媒体的负面影响,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关键。新媒体背景下,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素质人才队伍同样不可或缺。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立场坚定、素质优秀、技术熟练的专兼职相结合的人才队伍,是利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项基本任务。
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着眼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具备较高理论素养的人才队伍是前提。首先,这支队伍必须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独具匠心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感化人民大众。其次,这支队伍必须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体系,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髓和核心要义,并用其积极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证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读、探究得越深入细致,对其理解把握得就越彻底,就能彻底说服人民群众,促进大众化。再次,这支队伍还需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才队伍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才队伍的亲切感、信服感,进而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持续推进,国内外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时刻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面对这一形势,马克思主义网络工作者更应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蕴含的科学方法论来考究世界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准确把握世界变化的实质和未来的走向,坚决抵制各种不良生活思潮的迷惑,不断增强辨别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洞察力。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覆盖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网络中存在的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因缺乏有效的监管,致使负面的网络文化不断蔓延,误导了许多群众。只有具备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直面复杂的网络环境的挑战,迎难而上、逐个击破,做出科学的判断,帮助人民群众提高辨别能力,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普及。
提高运用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的技能素质。仅仅具备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而缺乏运用新媒体的技能素养,使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举步维艰。伴随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在网络发达的情况下,如何在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要求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积极主动学习新媒体相关知识和技能。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新媒体技术知识,了解新媒体的特性、价值、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新媒体把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生动具体地表述出来。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工作者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充分利用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宣传马克思主义,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网站的管理技能,时刻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领导干部驾驭网络技术的能力培养,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工作者提高运用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的技能素质。
近几年,移动网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充分发掘新媒体的独特优势,运用新媒体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提高马克思主义人才队伍的理论素养和技能素质,努力发展壮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素质人才队伍,极力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范围和力量,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人民群众的有效渠道,从而占领网络阵地,牢牢把握新媒体的领导权、话语权。
二、运用新媒体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阵地
新媒体的产生发展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及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事实表明,谁掌握了先进的通信手段,谁就把握了最前沿的信息资源。为此,必须时刻跟进新媒体的传播技术,把握新媒体的发展走势,并将其运用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努力打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实的前沿阵地。
利用新媒体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宣传体系。“加强各大主流媒体网站对网络舆论的引领,建设马克思主义主题宣传网站,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要以新华网、人民网、中青在线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为龙头,各地方重要新闻网站为骨干,各商业门户网站等为协助,建构新媒体背景下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宣传体系,担当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大责任,做好对内对外宣传工作,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利用新媒体建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体系,让其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发挥最大作用,能够助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更广范围内有效展开。要求在党政网站、高校网站、社会组织网站等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平台,上传主题宣讲视频、马克思主义公开课视频、电子书等。积极探寻运用手机等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方式方法,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成果。鼓励建设博客论坛、电视讲坛、网络论坛等传播渠道,动员社会成员广泛参与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交流、学习,有效探讨广大民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热点问题等。此外,还应充分发挥社会马克思主义学术团体在网络舆论中的宣传普及作用,如“中国红色网站联盟”,积极动员全社会的有生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创新理论普及方式,提高理论宣传阵地的影响力。网站传播内容单一、网页更新速度慢、宣传缺乏影响力和感染力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面临的棘手问题。要弥补现有不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必须积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方式。在传播内容上,要时刻把握人民大众的现实困惑、利益诉求,及时有效地传达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和实际行动。在内容设置上要尽可能详细地阐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对社会的影响和价值等方面,以便帮助人们全面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消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识偏见。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交互融合上,认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重视、肯定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努力找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佳结合点,积极探寻二者交互融合的有效途径,协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切实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的范围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染力、影响力。
三、建立以关注民生为导向的群众媒介话语体系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思想、交换信息和传播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助推人类文明走向辉煌的征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取得较好实效,必须构建以关注民生为导向的群众媒介话语体系。
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话语”。马克思主义同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民族特点、语言特色以及表达习惯等相适应,是这一国家或地区有效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马克思主义诞生发展于欧洲,但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创新完善,这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符合人民大众的语言风格,增进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人民大众的亲近感,拉近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距离。历史证明,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发挥人民大众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最新研究成果以民族特色,在实践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魅力,促使理论的民族化、本土化。马克思主义的有效宣传普及,必须摒弃把马克思主义“束之高阁”的做法,采用符合人民群众心意的表达方式,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话语”,促使马克思主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让广大民众听得清晰、悟得明白、用得便捷。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采用新奇的语言、趣味的表述吸引着广大人民群众。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媒体的语言优势,克服传统媒体传播语言的刻板、单一,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效。近些年,诸如“美丽中国”“中国梦”“网络问政”等迅速在各政府网站和商业门户网站传播开来,成为人民群众时刻关注、经常讨论和大量使用的热词。官方表述的亲民化,既增强了人民大众的关注度,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认同感。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积淀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在我国传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创新发展,都必须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适应人们的思维逻辑、语言方式及生活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例如,毛泽东思想中的“实事求是”来源于中国的传统哲学;又如,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美丽中国”“中国梦”等,都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物质精神追求,深刻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可见,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能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显著的成效。
以民生为导向,关注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满足民众需要的程度及实现民众根本利益的程度,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的程度。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者时刻关心、关注着广大人民的现实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毛泽东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在新媒体背景下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根本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最关键的是重视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科学理论,才能提高人民群众学习、拥护、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信服感,才能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凝聚力、感召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以民生为重点,努力加强社会建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现实问题,积极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保障条件,使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依此,新媒体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应始终以民生为导向,时刻关注人民的现实利益问题,让人民在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切身感受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深入人心,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众所周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投入多、建设大,用切实行动改善了民生,进一步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人民之中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发展壮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基础。
四、完善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管理制度
制度承载人文价值、传递核心理念,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有效载体和重要保障。只有建立健全制度化的体制机制,才能在新媒体背景下持续、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完善新媒体法律法规。在新媒体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规范。当前,新媒体还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相比社会道德的非强制性约束,新媒体更需要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来严格约束。进入二十一世纪,尽管党和国家在计算机安全、电子商务安全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既有的法律法规仍不能满足网络快速发展的需要,而新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出台,如此情况就给了不法分子以“钻空子”实施犯罪行为的机会。为改善新媒体环境,促进新媒体的健康、科学发展,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首先,细化和完善新媒体法律法规。积极主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网络管理办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媒体管理机构,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细化法律法规,让人民有法可依。其次,制定严格的新媒体规范制裁制度。新媒体的迅速发展,需要相应的、与时俱进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规范。要按照宪法的要求,制定严格的新媒体规范制裁制度,以净化虚拟空间环境。建立健全网络实名制,锁定责任人,明确处罚机制,使不法分子无机可乘。一旦发生网络犯罪行为,就能及时调查追踪,让犯罪分子无处可逃。同时,在完善新媒体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法律政策的宣传教育也不容忽视,如此不仅可以降低网络犯罪发生的概率,还可以促使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深刻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而远离网络犯罪。
提高网络防范技术。互联网在为人类提供海量的有用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负面信息资源,这些不良信息的存在、传播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普及带来了一定挑战。近年来,由于网络犯罪形式的多样化、技术化、高端化,导致网络犯罪越来越多,其社会危害日益严重,对国家的稳定、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究其原因,尽管有网络法治不健全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因为网络监管不足、网络防范不力。例如,有专门攻击中国共产党、蓄谋破坏民族团结、损害国家统一的不法分子,也有在网络上误导青少年、教唆青少年犯罪的不法分子,这些不法分子的存在本身就对社会造成一定的损坏,而他们的犯罪行为更是威胁到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为此,加强网络防范,提高网络系统监管已迫在眉睫。提高网络防范技术,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技术投入,引进先进的网络监控、预警技术,竭力把网络犯罪行为扼杀在摇篮中;另一方面,引导网络信息的正确方向,去除负面信息的传播影响,加强健康有益、积极向上信息的影响力,促使人民大众受熏陶和感染。在国家网络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健全的情况下,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网络防范技术,大力抵制负面信息的侵入和不法分子的犯罪活动,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民主、文明、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加强网络道德体系建设。社会道德是规范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道德是人们内心衡量真善美、辨别假丑恶的一把标尺,这把标尺在关键时刻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在我国法律并未完善、监督体制还未健全的情况下,仅仅依靠网络技术防范远不能达到管理的目的,此时运用社会道德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且必要。大力倡导网络道德建设,一方面,应大力倡导经典表述中对社会道德的积极的、向上的、正面的要求,并将这些有益要求融入贯穿到网络道德体系中,全力帮助人民大众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网络道德观念,增强人民抵制被负面信息侵害的能力。在网络平台上强化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动员大众关心关注并积极主动投身到网络道德建设中,培养人民群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规范的意识,营造崇尚道德的良好风气。另一方面,着力提高网络民众的信息辨别能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平台上,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的网民容易受不法分子的迷惑而迷失方向,甚至有些网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故此,必须进一步加强网民的素质教育,培养网民自觉遵守网络规则和道德规范的意识,提高其辨别正负信息的能力,使其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杨洋.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3.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155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