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势而新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阅读:101 评论:0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势而新

王海朋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深刻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要求我们必须探索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对策。

关键词 新形势 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 因势而新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2016年12月成功召开。此次大会的召开,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深刻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新要求,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创新型对策。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势而新”的基本内涵

“因势而新”从字面上来看:所谓“因”,就是“因为”“因循”“根据”“依循”“依据”“遵循”的意思;所谓“势”,就是“形势”“态势”“趋势”“国势”“局势”的意思;所谓“新”,当然就是“创新”“革新”“改革”“改进”的意思。因此,“因势而新”,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简单地释义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进行理论和方法的改进创新。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的关键历史时期,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针对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容分割,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因此,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势而新”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内容进行理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势而新”,就是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牢牢把握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自身发展、社会以及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总结归纳并灵活运用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常态、新问题,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积极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势而新”的必要性

(一)“因势而新”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

教育、科技和人才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壮大的强有力的保证。具体说来,教育是最基础的一个方面,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的程度和水平更是体现一个国家发展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做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实事求是地说,在新形势、新常态下,我们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势而新”,对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推进“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因势而新”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就必须要为人民服务、为党治国理政服务、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一定要坚持“时刻以人为中心、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想学生之所想,忧学生之所忧”,必须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感化学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势而新”,就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革新观念,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势而新”,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因势而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就是高扬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榜样、汇聚中国力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与时俱进、迎难而上,不断增强高校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发高校大学生开拓创新、奋发进取、服务社会的精神力量。由此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因势而新”,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理想信念支撑。

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因势而新”上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一定的亲和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因势而新”,就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坚持不断改进、不断增强课堂效果,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亲近、吸引大学生的潜在功能,以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的亲近感、喜爱感、认同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没有发挥亲近、吸引大学生的潜能,而正是因为缺少亲和力,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不想学、不爱学、不会学”的现象十分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亲和力的主要表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所需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师生关系不太亲密,有一定的距离感;教学形式和方法比较陈旧,不能引起广大新时代大学生的浓厚兴趣。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深入,教师的教学功底不够深厚,对相关专业知识没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教育方法主要采用理论灌输,忽视学生主动学习,不能做到灵活应变,没有紧跟网络新媒体发展潮流;课程效果考评大多数情况下采用单一的考试方法,制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效果很难突出。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因势而新”,各个部门都要把好工作观、守好责任区、种好责任田,同时各类课程做到同向同行,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当前部分高校没有很好地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有关部门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也不够,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各个相关部门职责分配不够清晰明确,导致各部门没有做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没有做到“同向同行”,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协同效应;学校各个工作系统和部门出于各自工作的角度可能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看法和关注程度存在实质上的不同,使得各个工作系统和部门“各自为政”。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保证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毫不夸张地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生命线”。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需要高校各个系统和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形成特色鲜明的协同效应,从而推进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效果不够明显,“实践育人”方式方法缺乏创新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因势而新”,须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坚持实践育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践育人”,就是指要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坚持贴近实际、关注生活、服务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开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的教育实践活动。大多数高校对实践育人重要性认识的深入,有力地促进了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践育人”的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从高校目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践育人”的状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效果不够明显,相应的“实践育人”方式方法缺乏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灌输”并不“入脑”,学生“理解”并不“接受”,“知书”并不“达理”,“知道”并不“做到”的状态。从目前来看,部分高校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践育人”的认知观念上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化与功利化的倾向。一方面,部分高校仍然没有从本质上对“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和做法进行改变,使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践育人”的活动流于形式。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缺乏完整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思维观念和工作方法过于僵化,一直用死板的指标进行衡量,缺乏对“实践育人”活动方式方法的创新;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师资队伍急需规范和完善,尤其是一些非专业的年轻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实践操作能力与学生实际需要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当前部分高校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践育人”的工作思路、操作方法、顶层设计等方面仍然还有较多问题,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活动没有做细、做实、做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践育人”的功效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没有“因势而新”,没有把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现代新媒体技术高度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因势而新”,就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促进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顾名思义,“新媒体”就是指以新媒介为基本实现载体,能够在最广范围内、最大程度上传播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因而能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传播,同时能够对社会大众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前,微信、微博、贴吧、QQ、知乎等各种社交媒体已经完全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现阶段,高校利用新媒体方式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多以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公众号为主要平台,内容多为时事新闻、学校通知、学术讲座、校园新闻、学校宣传等等,不能让大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在现代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媒介的作用越来越弱化,新媒体的过度频繁使用容易造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出现娱乐化、庸俗化的危险倾向。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没有“因势而新”,没有把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现代新媒体技术高度融合。

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势而新”的路径探索

(一)坚持在改进中加强,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第一,在内容上“因势而新”,提升教材亲和力。

必须要始终围绕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服务”的目标,不断丰富并发展理论内容。这就要求在教材的编写上要充分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要及时把这些内容充实到教材中去,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紧跟时代潮流,顺应发展趋势,更加吸引大学生的兴趣。

第二,在教学上“因势而新”,提升课程亲和力。

教学上的“因势而新”,需要牢牢把握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趋势,把教学内容与国家、社会发展需要,与青年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相结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讲好中国故事、学习中国榜样、汇聚中国力量。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与此同时,也要进一步创新考试考核方式,尽可能避免方式单调、模式僵化、内容单一的考试办法,坚持“以学生成长为本”,建立科学全面的考核标准和课堂效果评价体系,切实提升课程亲和力。

第三,在队伍上“因势而新”,提升教师亲和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价值就是立德树人,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坚定地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学习、研讨、交流,加强自身的教育培训,提高理论专业素质和思想政治工作业务能力,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做好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好榜样、引路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人才辈出。

(二)有效整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关资源,形成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合力

第一,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主体责任。

高校党委对学校实行全面领导,要增强和突出主体责任意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要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思想政治教育专门委员会、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等,高校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校长和分管校领导也必须要严格履行相应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监督责任、学习责任。建立健全相关的政治制度,丰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持、信念支撑、制度保障。

第二,高校各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职责分工,齐抓共管、协同推进。

高校要不断提高各部门人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定期举办座谈会、研讨会,安排各部门的代表进行学习、研讨、交流,邀请这方面的权威专家来开讲座、做培训,提高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同时这也为各部门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工作研讨提供了一定的平台,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就相关工作的建议和意见进行交流和讨论。同时各部门人员要把深刻的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强大动力,积极主动地把思想政治工作同自身的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与辅导员、班主任相结合。

任课教师和大学生的接触时间多局限于课堂之上,而在课堂之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内容大多与课程有关,这样就造成师生关系不太亲密,有一定的距离感。而让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辅导员、班主任有机结合,就是为了避免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之间产生这种距离感,也可以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处理。学生工作委员会、学生处、团委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和老师也可以适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状况,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育人效果。

第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用真心真意感化学生。

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心理辅导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这样能够非常明显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育人效果。另外,教师在心理辅导过程中一定要真诚沟通、坦然相对,真心真意“想学生之所想”,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来改进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心理辅导可以对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的误区进行及时的纠正,弥补有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能面面俱到的缺点,也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三)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践育人”效果,广泛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第一,更新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对“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践育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新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大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才能使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践育人”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和创新,推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要注意加强宣传,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包容、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践育人”在师生员工中达成共识,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

第二,统筹联动,建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践育人”工作新机制。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践育人”工作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发挥主体作用,协同国家、社会、相关企业、高校学生共同努力,统筹联动。一方面,高校领导和老师要主动到外边“走一走、看一看”,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如与有关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行业企业共同开展项目合作等。另一方面,加大对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活动经费的投入,如加大实习实训基地投入、加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重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践育人”工作激励机制的发展和完善。

第三,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多姿多彩、魅力十足的。有底蕴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情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对于各类文化节和社团活动,学校要多重视、勤把关,多发展文化类社团,并不断提高社团的质量。在校内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等,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依托校园文化建设的大环境,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

(四)灵活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第一,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

首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运用自媒体的能力,把握微博、微信、QQ、人人网、贴吧等不同自媒体的差异及特征,构建以个人、学院、学校三级自媒体平台为主的校园自媒体矩阵。发挥学校、学院、各学生组织的引导作用,利用各组织官方微博、微信进行积极向上的思想指导、价值宣传。其次,应提升自媒体传播内容的质量,打造品牌栏目,增强大学生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后,利用自媒体平台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包括利用微博直播、微课、慕课等形式展开线上教育;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等开展心理咨询、就业咨询服务,提供时事新闻、校园资讯、证书查询、课表查询、生活窍门、跳蚤市场等多方面、多维度的信息服务。

第二,不断推动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微信、微博、贴吧、QQ、人人网、知乎等各种各样的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互动交流功能强,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现阶段,高校利用新媒体方式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多以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公众号为主,内容多为时事新闻、学校通知、学术讲座、校园新闻、学校宣传等,不能让大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媒介的作用越来越弱化。但是,校园广播、条幅标语、宣传海报、橱窗展板等传统媒介在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方面仍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必然选择。只有真正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真正把高校大学生锻炼成为社会主义伟大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桂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32).

[2]韩宪洲.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

[3]吴潜涛,王维国.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

[4]彭庆红,李洁.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生命线[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3).

[5]史明涛,徐丽曼,张利国.国外高校实践育人的经验及启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

[6]贾铮.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7(7).

[7]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光明日报,2014-9-10(1).

[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154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