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析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阅读:132 评论:0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析

张玉婷

摘要 科学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推动着我们进入大数据环境中。大数据可应用于各行各业,将人们收集到的庞大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实现资讯的有效利用。大数据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人、对象世界、数据世界与数据技术的多维互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环境下更应该主动适应新环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的探究。在提出大数据概念和分析大数据特征的基础上,意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大数据的必要性及其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继而从确立数据思维意识、搭建大数据服务平台、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与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四个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路径选择。

关键词 大数据 思想政治教育 挑战 路径

习近平在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当今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大数据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成为现实。“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大数据是现代科学技术系统进步和整体变革所形成的不容忽视的重大成果,全球范围内的各个社会领域都在大数据的影响下产生了巨大变革。大数据既改变着我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世界,它也成为正在迅速变革着的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也必须关注大数据、参与大数据、利用大数据。

一、大数据的概念与特征

(一)大数据的内涵

直接来看,大数据是相对于小数据或者传统数据而言的,是指从自然、社会和人的活动中获得的纷繁复杂的数据,并将其集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巨大的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中,我们可以用这些海量的数据表述世界和事物的存在方式,用数据世界解释现实世界。从广义上来说,大数据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改造世界和改造自我进入更加全面、清晰、准确的水平和更加自觉有效的阶段。由此可见,大数据的到来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对任何一个领域都有重大影响。到2016年,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所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的各个环境都无不渗透着大数据,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数据环境中。

(二)大数据的特征

对大数据的特征可归结为四个方面,简称为“4V”特征,即Volume、Variety、Velocity和Value。Volume(大量)指大数据具有巨大的数据量;Variety(多样)指数据模态繁多,要在多样的数据类型中获取信息间的相关性;Velocity(高速),指能够快速地满足人们实时性的心理需求;Value(价值性),指大数据最终的意义即通过大数据能够获取信息的有益价值。其实,大数据的四个特征最终要落实于其价值,这才是人们当前所关心的问题所在。而大数据的分析结果与掌握大数据技术的主体有密切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数据相对于我们来说只是客体,它一旦离开主体就没有多大意义可言。由此可见,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与数据主体的伦理道德有关,大数据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延伸。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面性。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采用不同的公式或算法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支撑。

二、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生活悄然无息地走向大数据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中既要正确对待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也应该看到大数据融入高校教育中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理性看待大数据的发展,才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真正发挥出大数据的优势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一)大数据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更全面地掌握学生信息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大学生在高校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而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等都会从他们在网上活动所产生的这些海量的数据信息中反映出来。由于对大学生这些活动所产生的数据缺乏技术手段的分析,单单凭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现有的工作环境,很难对学生的全部思想动态进行把握。大数据环境下,全面了解学生信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准确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在进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除了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之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往往是经验告知式的。而在大数据环境下,数据不仅仅用来作为收集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们还会借助计算机等分析与处理技术对高校学生包括思想、感情在内的海量信息进行分析,把关于大学生的这些信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决策的物质基础与依据。这种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进行研究的客观真实性,增进思想政治教育者决策的科学化,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准确性。

3.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效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利用大数据可以预测事物发展趋势的属性,对大学生在校园中可能发生的不利于其发展的行为及时地进行预判,并且可以收集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动态、个人兴趣甚至性格等有效的数据信息,并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对不利于大学生的不确定事件进行提前反应,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二)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1.对大数据的认识和掌控度不够

大数据虽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各个方面均产生着深刻影响,但在一些领域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特别是在高校,原有的管理体制与教学模式并未真正实现转变,有些管理者不愿尝试使用大数据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开展。而大数据自身的特征又对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大数据是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才受到人们关注的,目前仍然处在快速发展之中。“随着科学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推动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每天都在产生数量巨大的数据碎片,数据计量单位已从Byte(简称“B”,1Byte=8bit)、KB(千103B)、MB(兆106B)、GB(吉109B)、TB(太1012B)发展到PB(拍1015B)、EB(艾1018B)、ZB(泽1021B)、YB(尧1024B)甚至BB(1027B)、NB(1030B)、DB(1033B)来衡量。‘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至少应是P(100万个G)、E(10亿个G)或Z(1万亿个G)。”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工作者来说,收集大数据信息有一定难度。其次,大数据的海量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大数据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容量大,云端以及网盘储存技术的不断进步,给大数据的无限性存储提供了技术支持。大量的数据汇集,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把握受教育者,从而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高带来一定难度。最后,大数据种类的多样性加大了对数据之间相关性分析的难度。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的来源具有多元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真正把大数据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2.大数据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通过不同渠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信息对大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同时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很重要的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大数据平台的建设。由于各高校的基础设施不一致,导致各个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一些高等院校对于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够重视,出现相对落后的局面,学校各部门往往各自为政,这使得数据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导致信息隔阂的状态,缺乏相对完善的大数据平台。

3.缺乏具有大数据分析能力的专业性人才

“这么大的数据量是无法用人脑来推算、估测,或者用单台的计算机进行处理,必须采用分布式计算架构,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和虚拟化技术”,因此,大数据的挖掘、处理、分析都必须用到云技术。大数据技术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体系和社会信息网络传输体系,目前,具有大数据分析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很少运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因此,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建立专门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团队,还要对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和学生进行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大数据分析能力,并利用大数据优化高校网络思政工作。

4.对数据的使用无相关明确的制度规定

大数据是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由于目前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存在众多问题,因此大数据技术的使用仍然漏洞百出。首先,大学生上网所浏览的网站、去图书馆借阅书籍的次数、校园一卡通的消费情况等日常生活中网络的使用,使学生个人隐私存在被他人或组织窃取的可能。其次,对学生数据信息的获取存在滥用的实情。这不仅影响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反映出数据采集者自身的道德问题。最后,对于高校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该如何保护、责任由谁承担等问题在大数据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并未做出特别明确的权责规定,这凸显出高校在大数据实际应用过程中管理不到位、制度体系不健全。

三、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选择

大数据环境下,数据量与日俱增,其中蕴含的价值也不断增加,我们要不断正视大数据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接受、利用大数据,借助大数据引领并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树立数据意识、借鉴数据思维

在大数据环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首先,就是要确立数据意识。高校日常生活在互联网中所产生的每一个数据,都会被记录下来,形成一系列各方面的新知识,这种数据记录方式使我们的思考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使我们更加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处理这些数据信息的关键问题。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有必要对大数据这种新兴事物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主动学习和分析大数据的本质特征,深入认识大数据概念以及把握大数据在未来的发展趋向等。其次,大数据的发展不仅是作为一门技术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是已经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大数据的思维变革是科学范式从简单性科学走向复杂性科学的反映,而大数据思维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复杂性思维。”大数据的相关性思维与个性化思维对数据的采集主体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大数据思维,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并窥探其背后的真正价值,将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汇总,进而对信息进行精准判断。最后,将大数据思维理念同校园文化相结合,打造校园数据文化发展理念,用数据说话,切实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搭建数据平台、建设数据分析队伍

目前,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顺势而为,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建立高校内部各部门间信息共享平台,为大数据的信息收集提供便利。随着“智慧”一词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使用,建设智慧校园便成为高校进行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内容。从技术层面上来看,“云计算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有虚拟化技术、海量数据处理技术以及分布式储存技术”。把大数据的理念和思维运用到教育教学生活中,构建以云计算为主的学生成长服务平台,可随时对学生行为动机进行分析预测,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应该建立专门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数据平台。建立大数据平台,相应的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专门且具体的大数据培训,使思想政治教育者掌握大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能力,提高运用大数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能。其次,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要积极选派年轻辅导员外出学习,实行“以少带多”,提高整个辅导员队伍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能力。在熟练掌握大数据技术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必要的诊断和干预。最后,要培养一批大学生数据工作骨干队伍,选拔具有较强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学生骨干,这也是大数据时代对大学生具备必要大数据能力的需求所在。因此,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大数据平台,增强具有大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队伍。

(三)完善数据制度体系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大数据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在大数据的使用过程中,还是会因体制的不健全而引发各种问题,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数据制度体系建设在大数据教育这一场域下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国家相关立法部门应对大数据使用不规范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确实保护学生或者老师的个人隐私安全。并且在制定政策上支持大数据相关产业,推进大数据技术向更深层次发展,从而减轻高校使用大数据的成本。其次,高校也应对大数据的使用做相关的规定。可视化是大数据应用的特征之一,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学校聘请的大数据相关工作人员,在对学生进行数据收集时,一定要确保学生个人隐私的安全。特别是要求数据主体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对学生的数据信息要做好保密工作,切勿在公开网站随意发放未经本人同意的个人信息,要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关系分析数据主体。最后,高校对大数据专业人才的引进要提高门槛,要将个人素养放在首位,技术只有与高素质的人才结合,才能发挥技术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制度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学术形态和教学模式,它被应用于专业中却不拘泥于任何专业。大数据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信息把握的精准性,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刘清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策略探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7(1).

[3]黄欣荣.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4]张放.大数据应用实践给我们的启示(上)[J].钟表,2015(2).

[5]耿云江、赵晓晓.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会计之友,2015(1).

[6]徐珊.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综述[J].科技经济市场,2015(11).

[7]张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亚太教育,2016(4).

[8]牟肖蓬.基于大数据的日志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沈阳:东北大学,2014.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154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