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辩论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阅读:110 评论:0

辩论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

乔宇煊

摘要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运用辩论式教学法,很好地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也有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面临着辩论氛围不浓厚,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从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评估这三个环节来加以完善,积极为学生提供科学辩题,并鼓励其参与,对辩论过程适当引导、对辩论结果全面总结,让辩论式教学法得到更广泛的运用,也使高校思政课更具吸引力。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辩论式教学法 实施路径

我国的高校是党领导的高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校。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代代传承下去,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了前所未有的任务,它直接关系到国家高等教育产生的人才进入社会的快慢、自愿为社会贡献的多少,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贯彻和实施。

在2016年12月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辩论式教学法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教育。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发点就是帮助学生“立德”,最终达到“树人”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帮助同学们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辩论式教学法将以教师为主的教育转换为以学生为主的自我教育,让学生在辩论中主动学习、自我感悟、自我完善,在以自我为主体的过程中感受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从而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规范和自我约束。

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提出课前预习以及阅读相关书籍的要求,并让学生通过课后完成纸质作业来达到复习的目的。这种“强迫性”的教学方式,虽然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是并不能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本身就抽象、较难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很难提高。辩论式教学法规定了辩题,辩论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阅读与辩题相关的各类书籍,不仅丰富了阅读量,而且扩大了知识面,同时学生根据阅读各类书籍时发现的兴趣点进行主动学习,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课堂辩论时,不同观点相互交融,双方针对各自的观点互相质疑,刺激了学生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追根问底,激发了学习热情。可见,辩论式教学法的运用做到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质资源在学生乐于接受的样式上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学生学习、思想、生活和成长成才的实际,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理论滋养、思想内涵、人生启迪和精神力量。”

第三,有助于大学生夯实基础性的知识,形成理性思辨思维。辩题的设计必定是与教材内容、课程重点结合的,所以课前预习、课堂辩论、课后复习都是学习基础知识点,经过辩论更会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理清所学内容的整体思路,有效地夯实了基础理论知识。同时,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能了解更多相关内容,丰富知识层面,从而达到触类旁通。但是辩论内容充分并不是辩论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能一针见血地抓住对方的漏洞更有助于赢得辩论,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辩论锻炼了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对对方观点的是非做出判断、提出质疑,并迅速反驳,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思辨水平和思考能力。思政课中形成的思辨思维是引导学生从理性、客观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史料、社会现象、哲学原理等,从而增加了对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自信和对社会的认知。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平台,团队协作精神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辩论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团队协作贯穿于辩论的全过程:首先,正反方要与主席配合好;其次,辩论前准备要明确分工,确定谁负责搜集资料、谁准备发言稿等事宜,辩论中各辩手要默契配合,确保所陈述的观点互补、不重复,辩论后各方要进行归纳总结,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在共同讨论归纳中凝练和升华理论知识。

第五,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形成教学相长的和谐师生关系。对于教师来说,辩论式教学法对教师要求更高。首先,教师除了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外,还要通晓文学、史学、经济学、社会学、逻辑学等学科的知识,同时要不断与时俱进,根据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并结合学生思路,不断更新辩论的内容、思路和形式,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更易于学生接受;其次,教师要在把控辩论全程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通过辩论式教学,教师的教学技巧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对于学生来说,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从课前准备到辩论结束,整个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满怀探究的激情步入知识殿堂。辩论式教学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具吸引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辩论式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参与度较低。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主要是大班授课,班级人数介于一百到二百之间,运用辩论式教学法就存在全员参与困难的问题,教师无法完全强迫全部人员参与,就会有“漏网之鱼”。有的学生即便参与其中,也仅仅是把课堂辩论当作一种上课方式,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教师将精心设计的辩题布置给学生,给予与辩题相关的引导和提示,并向他们提供查阅各类资料的方法,但部分大学生的行动力相对较差,只会一味接受,不会根据提示循序渐进地充分准备。辩论结束后,不会主动向老师提出建议,老师的总结和评析也没有完全听取,这样“被动接受”的现象大大削弱了教学效果。

第二,辩论前准备不充分。这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辩论材料准备不充分,学生仅看看教科书上有关的内容,而没有查阅有关的资料和书籍来准备辩题;二是小组成员交流过少,小组成员在辩论前没有提前沟通,互不了解所要陈述的观点,在辩论中的配合很难达到默契的程度;三是辩论题目设定不合理,目前辩论题目的设定主要是由教师来完成,主动参与辩题设计的学生相对较少,教师设计的辩题往往理论性强,辩论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符,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辩论过程模式化,氛围不浓厚。成功的辩论是双方各持己见、针锋相对、当仁不让,在激烈的辩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将枯燥无味的理论深化为具有指导意义的知识。辩论并不是简单的理论堆砌,也要配合运用辩论技巧,例如“借力打力”“顺水推舟”“移花接木”等。但在开展课堂辩论时,往往会出现辩论偏题、时间控制不好等问题,学生在辩论中往往只依据自己的观点进行单一阐述,很少运用技巧对对方的观点进行明确的驳斥,辩论有时会缺乏激情,无法产生热烈的辩论氛围,辩论形式显得僵化、模式化。

第四,辩论后的总结评价不到位。辩论后的总结是辩论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若总结点评不到位,辩论则会事倍功半。教师在进行总结点评时有时会忽略点评态度,不运用鼓励性语言,或总评不民主,同时辩论后的评价仅仅是针对辩论的内容和结果的评价和判断,缺少有关知识的扩展和延伸,长此以往,辩论式教学法的作用和效果很难发挥。

三、辩论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有效实施路径

首先,设计辩论题目的原则。

辩论题目的设计是辩论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辩论的成功与否。辩论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大纲、重难点,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点、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确立合适的辩题,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切身参加到题目的设计中。辩论题目的设计主要遵从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辩题要有教育性。辩论题目具有教育性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性质和教学任务决定的,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告诉学生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而辩论式教学法是以辩论的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观点,从而使其以更高的热情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建设当中。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教材第一章主要讲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人民奋起反抗争取民族独立,虽然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但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据此可设计辩题“西方列强的入侵是否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后,中国屈辱的历史在学生脑子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更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含义。

第二,辩题要与课程重难点紧密结合。设计辩论题目首先不能脱离大纲和教学要求,辩论也是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学生亲身参与,以更直观的方式将课程重难点展示出来,便于学生掌握。也就是说,学生在准备辩论内容的同时,不仅预习了课程基本内容,而且有意识地学习了本章重点。例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时,设计的辩题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这一辩题就与课程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保持一致,通过辩论学生就可以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对二者的区别有明确的认识,同时对世界存在的本质等问题有深刻的理解。

第三,辩题要有可辩性和趣味性。在进行辩题选择时,首先要选择出课程中有对立性质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要能激起学生辩论的兴趣,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可以找到理论支撑,最终达到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目的。若选出的辩题仅代表的是一种权威性观点,那么辩题就是不可辩的。在可辩性的基础上,还要与趣味性紧密结合。对辩题感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辩论的原动力,一旦与兴趣点相联系,大学生在课下准备、课堂辩论和课后总结等环节均会以极高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就有效地避免了辩论的枯燥乏味和单纯陈述本方观点等弊端。所以辩题要尽量与学生的兴趣点相契合。

第四,辩题要有现实性和前沿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单纯是理论知识的传播,所以辩题要具有现实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并将所学理论恰当地运用到实践中。辩题也要选取社会的前沿性问题,将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学生对社会前沿问题展开辩论,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度,增强了自身社会责任感。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三章第二节中提到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当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了中国社会深刻的变革,更强调了科技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结合此热点问题,就可以设置辩题“科学技术能不能够解决人类永续发展的问题”。

其次,课堂实施阶段。

课堂实施阶段是辩论式教学法的中心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时间的控制。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为保证全员参与,每节课都会进行课堂辩论,所以每次辩论时间应尽量控制在15~20分钟,这就要求严格把控辩论中每个环节的时间。双方一辩陈述时间分别控制在两分钟以内,双方将观点亮明、陈述清楚即可;接着双方自由辩论时间在十分钟左右,自由辩论时间虽短,但是却是辩论的核心环节,各辩手的才思充分展现,观点互相碰撞,碰撞出知识的火花,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学习意识;最后总结陈词阶段,各方尽量控制在3分钟以内,根据本方的整体辩论内容和核心,对辩论结果加以概括总结,升华了辩论的整体意义。

第二,学生的表现。首先,展开辩论的前期基础之一是分组合理。一般情况下,分配小组时要考虑性别、学习成绩、班级等因素,这有助于小组分配的合理化、精细化,人数控制在8~10人,这样既便于辩论活动的展开,也增加了班级成员的团结性。其次,小组成员间要明确分工,计时员和辩论主席要注意把控整个辩论过程,正反方的四位辩手则专注于自身辩论内容,确保本方各辩手陈述观点不重复,这就需要在辩论过程中高度集中精力,不断取舍信息、凝练观点,综合其他各方有力论据。再次,要注意辩论技巧的运用,要将足够有说服力的论据与辩论技巧结合,从辩论气势上压倒对方。最后,在辩论过程中,辩手们要始终保持富有激情的状态,以敏捷的思维反驳对方,同时注意控制好自身的语速、语调,既不能像平时说话时那样平淡无味,也不能因为辩论过程中双方针锋相对而情绪激动,甚至失控,要合理把控自身状态,使辩论过程尽量完善。

第三,教师对辩论全程的把控。一是对辩论内容的把控。辩论内容若符合逻辑、教育性强时,教师不需过多干预,但是如果辩论中偏题现象严重,教师要适当提醒,并将辩论思路引导至正确的方向;若出现辩论语言不恰当,严重影响了整个辩论过程,教师要及时纠正;有时学生辩论情绪过激,出现了语言失范行为,教师要采取应急措施,尽快制止,并适当安抚学生情绪,再对辩论进行全面引导。二是对辩论氛围的控制。辩论开始时,因为学生没有完全放开,辩论氛围可能不活跃,教师可以在辩论开始时“适当暖场”,例如主动参与到辩论中,或暂时充当辩论主持,这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积极性;若出现气氛过于活跃的情况,老师要适当提醒,把控辩论局面。

最后,辩论结束后分析总结阶段。

辩论结束后,教师要全面、多角度地总结评价,分析总结到位将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评析效果不尽如人意,此环节会显得画蛇添足,辩论式教学法的运用就会流于形式。所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效果评析和总结。

第一,辩论态度和辩论技巧。要衡量学生对待辩论的态度,一是要看课前准备是否充分,也就是说辩论内容是否充足,辩论论据是否充分;二是评价小组内成员分工是否明确,辩论中配合是否默契,是否出现冷场现象;三是语言表达是否规范,普通话是否流畅,能否很好地控制语速、语调和音量,对于因情绪失控而语言失范的现象要指出;四是要具体评价辩论中运用的辩论技巧,分析具体运用的哪个辩论技巧值得肯定,哪个技巧的运用有不恰当之处,并对辩论技巧的具体运用方法加以明确的强调和说明。教师通过对辩论态度和辩论技巧的评析,对表现优异之处加以赞扬,可以为后面的参与者做出良好示范,指出的不足之处,学生也会多加注意、避免再次出现。

第二,辩论内容。对辩论内容的评价和总结首先不能脱离教学重点和教材内容,要对学生找出的充足的论据给予肯定,但对于辩论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性和理论性错误要明确指出和纠正。另外,在点评过程中就与辩题密切相关的内容要适当作出补充,从而进一步开阔大学生看问题的视野,帮助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这也是在帮助未参与的小组整理思路。最后,还要适当拓展与辩论内容相关的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使高校思政课除了包含深刻的教育意义之外,也与各科知识融合,最终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建设法治社会,更应该侧重关键少数还是最大多数”这一辩题为例,辩论过程中正方的观点是建设法治社会应侧重关键少数,反方的观点是建设法治社会应侧重最大多数。辩论过程中,正方主要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政府、法院等的职能,在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分别发挥的作用,来证明法治政府建设要依靠少数;而反方在论述观点时,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为出发点,博古引今,认为关住权力的“笼子”应由人民“编织”,然后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教师在评析辩论内容时先要对双方论据充分这一情况加以肯定和鼓励,然后再分别分析两方辩论中存在的问题:正方辩论内容虽然充分但是理论性较强,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分析;反方分析历史实例,并结合具体实例和现实情况,论据完善充分,如果增强论据的理论性会更好。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做适当的内容扩展和延伸,如展开讲述抗战期间党和人民群众如何密切联系配合,或者讲解与建设法治社会相关的法律知识。

第三,思辨反应情况。运用辩论式教学法的显著作用是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上提高其思辨能力。衡量思辨反应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整个辩论过程中辩论层次是否清晰,逻辑是否合理严密,本方观点论据是否合理,能否立刻反驳对方,反驳对方的证据是否明确、有力。

第四,教师的评分。对学生的鼓励除了口头表扬,还要注意运用其他激励手段,即将辩论评分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学生参与课堂辩论的初衷就是提高平时成绩。所以教师在评分时,首先是要分类,亲自参与到辩论中的学生按照其参与的具体表现给出分数,辩论中担任主席和计时员这些固定职位的学生,给予固定分值。然后对于参与其中的同学,要有梯度地给出分数,表现优异的学生和表现一般者分数有所差异。

第五,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归纳总结。除了教师总结,小组内成员在切身感受过辩论之后,要相互交流,归纳总结出与辩题相关的知识点,形成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同时分析自身在辩论过程中的优势和弱势,共同制订出下一步的改进方案,这样在讨论归纳中不仅凝练和升华了理论知识,而且体现了团队协作精神,促进了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2]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3]李忠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实现“四个正确认识”为根本目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

[4]彭付芝.“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3(5).

[5]刘春荣.“辩论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

[6]张君,欧梦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讨论式教学法研究述评[J].思想教育研究,2015(3).

[7]张俊才.高中思想政治课辩论式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8).

[8]文良.辩论式教学方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9).

[9]苏越.法学教学中辩论式教学法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0(6).

[10]万勇华.高校“思政课”辩论式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

[11]殷艳玉.群体心理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课辩论式教学法探究[J].科技资讯,2015(26).

[12]肖本山.“辩论式”教学法在刑法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09(3).

[13]韩兆柱,翟文康.辩论式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燕山大学为例[J].教学研究,2015(6).

[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153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