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文艺特征论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阅读:126 评论: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文艺特征论

探讨当下文艺的经济属性,终究要落实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文艺,从宏观的角度去认知,是以一种产业化的形式存在。从微观的角度去认知,还是不能回避文艺的功能问题,当然这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文艺功能。这种文艺的功能相比较其原有的功能是有一些改变的,或者说在文艺的政教、娱乐等功能中,所占的比例是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的。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市场经济中的文艺具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产业化背景中的文艺作品也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人民大众所必需的精神食粮;或者说,文艺的传统功能依然存在,但是它自身的经济效能更为强化了。二是经济效能背后是文艺产业化中所含有的经济逻辑,较之于文艺的经济语境,这是文艺产业化进程中的内部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一种直接的推动作用。

一 文艺的经济效能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物质条件的丰富,仍然不能改变我国精神文化方面相对不足的局面。而我国当前社会阶段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经济的角度去谈文艺,谈到文艺的产业化,也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标准。

作为社会物质生产反映的意识形态,文艺的政教功能一直是文艺的生存主题。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文艺的政治教化功能一直是文艺发展的主旋律。在西方,古希腊时期的先哲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明确指出艺术的目的是善,即维护城邦的正义,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共同利益;贺拉斯直接提出寓教于乐说,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大于文艺的娱乐功能。到了中世纪,文艺成为神学的附庸,成为宗教的宣传工具。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论、17世纪新古典主义文论、18世纪的启蒙文论、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论等都突出了文艺的现实功用。美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詹姆逊声称“文学作品的政治解释高于其他一切解释,是一切阅读和一切解释的绝对水准”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伊萨卡市: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7页。。他甚至提出:第三世界的20世纪文学都是民族国家的政治语言。在中国,强调文艺的政治教化功能一直是文学发展的主线。《毛诗序》指出:“《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毛诗序》,见郭少虞等:《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63页。由此确立了“诗教”原则,为后世文论家所推崇并被加以大力宣扬,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创作的普遍准则。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近代文论产生,也具有鲜明的社会政治倾向和功利色彩。以梁启超的小说理论为例,“教化”是其小说理论中的重要范畴。在《译印政治小说序》中,梁启超引康有为的话宣扬鼓吹小说的政治功效:“仅识字之人,有不读经,无有不读小说者。故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谕,当以小说谕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见郭少虞等:《中国近代文论选》(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155页。从这条线往后看,无论是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文学研究社和创造社的论争、左翼作家运动、十七年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等,文艺的政治功能一直是文艺的主旋律。即使是消费时代里最当红的网络文学,政治教化功能也是其中很多有价值的作品的主要组成部分。例如,言情文学中对真善美的追寻,官场武侠小说中对正义的追求,修仙玄幻小说中对个人奋斗的肯定,网络文学对这些正能量的传递对于处在当下纷繁复杂的多元价值体系中的人民大众来说,有一种弘扬社会正气的作用。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同时也要确保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文艺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不能沾染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兼具思想上、艺术上的双重成就。在文艺与经济的关系之中,文艺本身的精神力量是文艺本质力量的反映。

市场经济下,随着物质生活的相对富足,人们对文艺的休闲娱乐功能的要求被提升到一个高位。文艺的休闲娱乐功能,从实质上看是文艺的审美属性所引起的受众的心理上的积极反应,达到一种愉悦的境界。这种功能的产生,源于文艺所提供的一种心理补偿机制。弗洛伊德给出的解释是,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经过升华,受压抑的力比多通过社会道德允许的途径得到满足。原理在于:文艺作品具有虚构性和假定性,受众在接受文艺作品的时候,往往会把自身带入文艺作品中,进行一种精神上的补偿和满足,虽然这对于受众的现实状况毫无改变。消费时代,生活节奏加快,社会上充满了不稳定性和焦虑性,人们的家庭和工作压力大,精神经常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永恒的价值和终极真理不再对他们产生吸引的作用。人们更愿意把文艺作品作为一种消磨时光的工具,或是一种慰藉心灵的良药,从文艺作品中获取一种轻松的精神舒展和享受。因此,他们更愿意选择娱乐性、趣味性强的文艺作品。2014年2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截至2013年底,我国有线电视用户2.24亿户,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4%,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7.8%。其中的娱乐类节目更是大放异彩,以一款当红的节目《我是歌手》为例,冠名权卖出了2.35亿元,广告收入6.35亿,加上视频网站的播放权和特约赞助等,整体收入可以超过10亿;而《中国好声音》第3季的广告招标,冠名费一项就达到了2.5亿元。这一组组数字说明了当下娱乐类的文艺作品在满足消费时代人民精神需求上的巨大作用,其经济效益更是可观。

二 文化产业中的经济逻辑

文艺产业化,对文艺的分析中不免要加入一些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引入文化资本的概念是很有必要的。文艺产业化的愈演愈烈,文化生产力作用的逐渐变大变强,由文艺活动所衍生出来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第三产业。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首先表现为由文艺产业化所形成的文化资本。“资本”这个词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一般可以理解为任何可以带来收入的财产都是资本。文化资本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大师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因为早期人们利用“文化”进行投资,也可以产生价值增值,但这个概念初期主要运用在社会学文化研究中。1988年,澳大利亚经济学教授戴维·思罗斯,在巴塞罗那举行的第十次文化经济会议上明确地将文化资本的概念引入经济学范畴。文化资本的功能体现在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试图在用来交换的文化类产品中发掘文化对产品价值的影响,并以文化产品及文化产业为基础,通过文化体制、制度的生成对一个企业、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产生作用与影响。

文化产业是一项朝阳产业,它符合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即处于产业链中后端的产业是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重点,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表现得并不明显,但是这条规律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尤为明显。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通过对美国经济的研究,发现了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正发生变化,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地增加份额。因此他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把知识产业分为教育、研究与发展、通信媒介、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五个分支。以1958年的美国为例,以印刷出版、摄影录音、电影、广播电视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已经占到了国民经济的8%,成为经济体系中重要的增长部分。

文化产业是高新技术与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大量文化产品的高科技含量表明,高科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将为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文化创新则与技术创新一起构成了未来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了工业信息化步伐,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进步。例如现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影视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春节联欢晚会》就在这种多媒体的技术之下展现出了高科技的力量。工业时代对艺术的复制,促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种样态。文化产业向传统工业进行渗透,文化的介入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从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上看,文化产业几乎与传统经济的所有部门都有联系,几乎所有的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它产生了关系。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日下公人在其著作《新文化产业论》中提出了21世纪的经济学将由文化与产业两部分构成。文化必将成为经济进步的新形象。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产品的文化内容的价值比重迅速增大,而物质形式的价值比重正相应地下降。在经济学界,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增长有推动作用的观点已成为主流。英国经济学家韦思研究了英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相关城市和地区发展的关系后发现,文化产业迅速增长不仅是英国的大城市经济发展的显著推动力,还是英格兰中北部一些旧的工业城镇经济发展的显著推动力。例如,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近年积极发展特色旅游等文化产业,打开了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欧洲的一些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可以升级与重塑地区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资源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进而提升地区形象,吸引高层次的投资者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在文化产业与就业方面,英国文化产业1991年的就业人数近百万(占总就业人数的4.5%),美国的文化产业在1992年创造了300万人的就业(占总就业人数的2.4%)。这些发展经验证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的文化产业,将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解决中国经济现存的诸多问题,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表现为它在给人们带来经济享受的同时,还能带来经济效益、创造就业岗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解决当前我们的主要矛盾。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过几次重大的文艺路线的调整,最具有突破意义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实行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已经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社会主义经济高涨,必定能够促使社会主义文艺繁荣。文学艺术的发展是离不开一定的人力和物力的。只有社会主义经济不断繁荣发展,才能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同时,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要求它的建设者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水平,只有采取种种有力的措施,如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水平,才能保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经济的高涨,不仅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提供了可能性,也给我们指明了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必要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只是为了解决经济建设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思想建设问题。虽然马克思指出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但是从总体上看,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精神生产的一定形式,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随着社会主义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即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不断巩固和发展。这就必然要求整个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包括社会主义文艺等意识形态在内,都得到巩固和发展。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千方百计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使之与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党的十二大更进一步指出,一方面,物质文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建设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保证它的正确的发展方向。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的精神生产不仅必须适应物质生产的发展,而且必须反过来推动物质生产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的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向标。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这就从意识形态层面将文艺的发展纳入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范畴。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152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