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代与文艺的发展
毋庸讳言,文艺总是要在一定的时代中呈现出它的意识形态特征的。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后,文艺产品作为一种消费对象日益表现出其独有的商业性。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即有讨论。而在今天,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的多样化,也为文艺的消费带来新的气象。
一 消费时代的特征
消费时代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中叶的西方社会李诚、闫嘉:《消费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走向——“中国消费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研究会侧记》,《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关于消费时代的概念界定,相关的文献可谓是汗牛充栋,最为精确和简明的当属鲍德里亚和詹姆逊的论述。他们概括出消费时代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生产能力相对于适度与节俭的传统生活方式而过剩,表现为物质财富的极大丰盛;二是在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中,消费取代了生产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成为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推动力。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消费社会中,可消费的物质、精神产品丰富多样,一个是消费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消费什么决定生产什么,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什么决定消费什么。当然,这对于理解我国的消费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于我国目前是否已经进入消费时代,学界有着较大的争议。主要因为,我国国土面积较大,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之间的差异,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从总体上看,21世纪初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小康”社会。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所引发的高科技革命,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国已经逐步跨入“消费时代”,更有学者宣称我国已跨入“新消费时代”尹向东:《我国新消费时代的主要特征和表现》,《求索》,2005年第8期。。这一基本的特征是,人们的日常消费已经由以温饱、生存性消费为主导的传统日用型消费,开始向以发展、享受性消费为主导的现代享受型消费转移。人们在消费领域不仅仅关注身边的衣食住行,还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网络消费、汽车消费、休闲消费。这种新型消费具有“四高”“四化”的特点。“四高”指的是消费的高科技、高层次、高效益、高质量。“四化”指的是消费的多样化、个性化、审美化、国际化。其中“国际化”指的是商品的来源国际化,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跨国集团的兴起,例如一台汽车就是由几个甚至十几个国家共同完成的。所有的消费项目中又以网络消费最为突出。网络的普及和广泛运用,网购、团购等新兴消费形式开始兴起,例如在2014年暑期以来,针对在校的大学生群体,美团网推出了“美团外卖”,只要在网上点点鼠标,美味可口的饭菜就可以送到寝室楼下,而且同样饭菜的价格还比到实体店里消费便宜5到10元。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风靡全国校园,并且在美团网的刺激下,淘宝网推出了类似的产品“淘点点”。校园网上订餐服务,彻底改变了学生的消费形式。而这,只是网络改变传统消费形式的冰山一角。不得不说,网络已经逐渐将日常生活纳入其中,网络消费的兴起宣告了消费时代的大举来临。
消费时代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人们不再满足消费物的实体,而倾向于消费一种符号。这种符号,一般是指能够展示其身份和财富的奢侈品,如豪车、名表、名牌香水等,这些都成为消费时代中的权力和身份的象征。这种消费符号取代了传统社会中的身份权力和阶层荣耀。传统社会中,人们的身份依靠职业(如封建社会中的士阶层、社会主义初期的国企工人等)和世袭(欧洲的贵族阶层)来划分。消费时代下,全体国民在政治上享有平等的地位,为了区别身份,人们热衷于在经济层面炫耀自己的成功。而价格不菲的奢侈品,正是满足了这种心理的需要。这也是世界上奢侈品消费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各种远远大于其本身价值的豪宅、豪车、名表等奢侈品所产生的符号价值是人们热衷的重要原因。例如,近年来,美国的手机制造商苹果公司每新推出一款手机,就会在国内引起疯抢的狂潮,而且购买者不少是中下阶层,一款新手机的价格往往是他们两个月或者更多的工资。他们对苹果手机的热衷,并不是因为苹果手机的强大功能,而是苹果手机所带来的身份象征。
二 消费时代下的文艺概况
消费时代下,人们的消费日益注重品位和时尚,日常生活开始审美化。物质上的消费主张渐渐地影响到与之相对应的上层建筑之中的文艺。当人们把文学、艺术、审美、想象、思想、符号、声誉、实践等更多活动都当作消费对象时,把消费与主义、文化、社会、时代、意识形态挂钩时,消费便扩张为一种普遍的存在、一种日常的行为和举动。费瑟斯通指出,消费绝不是为满足特定需要,而对商品的使用价值进行消费。但是,通过大众传媒、广告、商品展陈的技巧,消费文化触动了原来商品的使用,改变了产品意义,也赋予新的记号和影像,进而激发人们广泛的欲望和感觉联系。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60页。鲍德里亚指出,消费世纪是资本符号下加速的生产力进程的直接历史结果,是一个彻底异化的世纪。商品逻辑得到了最广泛的普及,现在它不仅支配劳动进程和物质产品,而且支配整个文化和人际关系,以至个体的冲动和幻象。这一逻辑决定着一切,不仅在于一切需求和功能,被具体化、被操纵,成为利益的话语,而且在更为深刻的层面,一切都被戏剧化,即被编排、挑动,被展现为形象、符号等等可消费的范型。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3页。在商品逻辑、消费逻辑的支配下,身体(感性、欲望)与精神(理性、思想)都被消费逻辑支配,生活在消费社会和消费时代的人,几乎不可能逃出消费的掌控。
由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需要,知识开始碎片化,知识的碎片化导致文艺与时代合流,文艺在消费时代的包装下呈现出一种陌生又熟悉的面孔。从外部因素来看,文艺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处于一种合流的状态。就像马克思所批判的那样,资本主义社会艺术的高度商业化,不可避免地使得艺术生产从总体走向堕落。资本家们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生产低级、庸俗、腐朽、反动的东西,毒化和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因此,有学者悲观地认为文艺已经走向没落了,美国著名学者丁·希里斯·米勒就提出了“文学消亡论”。从内部因素来看,由于消费社会对文艺娱乐性的注重,对文学终极价值、终极真理的消解,对文学宏大叙事的排斥,雅俗文艺开始合流。这正是文艺朝着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方向发展,符合马克思的论断,即文艺等上层建筑受到经济基础的决定性影响。雅俗文艺合流,内容上表现为开始放弃对现代和后现代等当前社会的孜孜探求,开始关注当下生活。甚至连中国的“先锋派”作家也开始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趋向生活化的写实创作。充斥市场上的大部分文艺作品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各种家庭题材、商业题材、官场题材的文艺作品成为市场主流;在形式上,网络文学兴起,剧本化的写作大行其道,电影、电视剧、动漫等文艺形式开始取代书籍成为主要的文化消费品,而商业题材则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个不良的后果是大部分文艺作品的受众也放弃了对人生终极真理的追寻,开始关注当下的日常生活,追求日常生活中的审美趣味。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152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05主编
2023-01-07主编
2022-12-04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03主编
2022-12-03主编
2023-01-07主编
2023-01-07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7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