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概念的当代理解及其反思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0日 阅读:256 评论:0

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概念的当代理解及其反思

无论是黑格尔将历史当作是绝对精神的自我演绎,还是基督教哲学将历史看作为一部拯救人类的“救赎的历史”,在马克思看来,这不过都是立足于“彼岸世界”对于“此岸世界”的一种“规范”,所以,它注定是一种“外在”于历史的“精神”、“上帝”之类的纯粹精神的历史。显然,从马克思的思想深处可以探测到的理论实质是,他变革了这种历史观,而将视野立足于“人类历史活动”本身,寻求历史生成的内生性力量,以此“确立此岸的真理”。那么,这种真理绝不是“知识论”意义上的而是“存在论”意义上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马克思提示的无产阶级对社会和政府的“愤慨”中知晓,“这个阶级,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在被唾弃的状况下对这种被唾弃的状况的愤慨,这是这个阶级由于它的人的本性同作为对这种本性的露骨的、断然的、全面的否定的生活状况发生矛盾而必然产生的愤慨。”正是这种“在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使得它成为“物质武器”,成为人类解放的历史主体,因为无产阶级的生存体验“不是特殊的不公正,而是普遍的不公正”。这个阶级是“在于形成一个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总之,形成这样一个领域,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社会解体的这个结果,就是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等级”。所以,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观,即人类解放学说认为,无产阶级不再于“把什么看作自己的目的,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无产阶级”,而这一点关系到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的秘密,无产阶级“它的目标和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在它自己的生活状况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组织中明显地、无可更改地预示出来了”。我们认为俄国学者鲍·斯拉文点出了问题的实质,“不消灭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所有非人的生活条件,无产阶级就无法消灭自己的生活条件。”正是基于社会历史本身的矛盾,才使得马克思的阶级政治能够成为一种真正具有建构性的政治哲学,而与漠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私有制或者承认其永恒性的其他政治哲学具有了明确的界分。

让我再不厌其烦地将马克思的想法重申一遍,“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这样必然会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之所以十分强调马克思的这一看法的原因在于,在当代的左翼和右翼思想家那里,这种作为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政治的最为核心的观念,随着时代的进一步推进,竟完全过时了。在俄国学者鲍·斯拉文看来,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同马克思的观点背道而驰,认为工人阶级不存在任何贫困”;二是,“在20世纪,特别是21世纪,工人阶级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阶级完全可能消失。”从现有的西方理论著述来看,鲍·斯拉文的概括是精确而富有方向性的。诸如,波普尔在其《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一书的后记中说:“社会朝着马克思预测的相反方向发展。工人已经不再那么贫困,他们中在西方民主制国家生活的很多人甚至很幸福……‘资本主义’,即马克思利用的这个名词,就其包含的历史本意来讲,在地球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带有同马克思的‘工人阶级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规律性’或资本家隐藏的专政倾向的社会。所有这些论断都是完全错误的。”所以,马克思的阶级概念以及所体现的阶级政治在西方的理论家们那里,“关于社会之阶级划分性质的见解——不是逐渐得到证明的,而是应被严肃地质疑。”应该说,这一质疑更多的是在二战之后发生的,在这一时期,西方社会有了三个方面的变化:“第一,资产阶级借助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通过宣扬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和消费主义生存方式,把工人阶级的内心向度引向消费领域,人们处于内心世界被支配和被控制的总体异化生存状态,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统治进一步被强化。”第二,资本主义社会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有了新的特点,“一方面是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日益密切,社会生产和生活出现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是工人阶级本身出现了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的变化,阶级结构变化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生活一体化、总体化”,于是这样一来,阶级意识被弱化。第三,“由于存在着以资本为基础的特殊利益集团,资本对利润的无限追求不仅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受剥削和受奴役的生存状态,而且资本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又决定了它只能依靠对人的全面控制和对自然的全面掠夺才能生存。”基于此,西方学术界围绕“阶级”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展开了讨论,当然这种讨论在他们那里是以对“阶级”概念的“解构”或试图“重构”来展开的,就是说,这些理论家们对阶级概念的理解与他们如何理解政治、如何认识当今社会、如何开启未来等决定性的思想紧密勾连在一起,这也像阶级概念之于马克思那样至关重要。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1117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