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的基石之二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0日 阅读:96 评论:0

第二节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的基石之二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他们自己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从微观层面,即经济发展的角度证明未来社会主义新社会取代资本主义旧社会是必然的、客观的结果。恩格斯说,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正是以剩余价值理论作为另一块重要基石,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理论才得到了完善。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精华,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包括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论证了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源泉,认识到这三种基本收入对应的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基本阶级——工人、地主和资本家,并对剩余价值进行了一些研究。马克思曾说,“李嘉图揭示并说明了阶级之间的经济对立。”“斯密认识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但是,他们都只是从利润、地租等特殊形式上来考察剩余价值,并没有深入地去探索、研究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以及剩余价值本身的问题。

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对经济学的研究中就初步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1885年为《资本论》第二卷所作的序言中指出,“当时马克思……不仅非常清楚地知道‘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而且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这一点,从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和1847年在布鲁塞尔所作的、1849年发表在《新莱茵报》第264-269号上的关于雇佣劳动和资本的讲演,可以得到证明。”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通过对蒲鲁东的价值理论进行批判,初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本身就是商品,“劳动的自然价格无非就是工资的最低额。”由于存在着工资的最低额,使得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是完全与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不等同的,资本家把工资即劳动者的报酬,也就是劳动者在劳动中创造的价值同工人生产的商品的价值等同起来,而实际上商品的价值只包含了劳动者一定的劳动量,并不等于劳动者全部的劳动量。也就是说,劳动价值同商品的价值之间存在着一个差额。马克思明确地把作为商品的“劳动”的价值与“劳动”本身所创造的价值区别了开来,认识到资本家付给工人的报酬即工资与工人劳动本身所创造的价值之间存在着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也就是资本家发财的秘密,即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但是,马克思此时还没有认识到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一文中,马克思进一步地考察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机制,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他指出,工人是拿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活资料,而资本家则是拿他的生活资料来换取劳动,因此,工人的生产活动就是创造力量。工人通过这种创造力量在补偿工人所消费的东西的同时,还使不断积累起来的劳动具有比以前更大的价值。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已经非常接近于完成“劳动力”商品这一重要概念范畴。

马克思又经过多年的研究,“在五十年代一个人埋头制定了剩余价值理论”。他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劳动力商品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社会基本的前提是:劳动直接生产交换价值并生产货币,如果工人在交换中让渡自己的活动,则货币也直接购买劳动,从而购买工人。分析这段话,首先可以看出资本运动有两个过程,一个是流通过程(“货币——商品”阶段),即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商品;一个是生产过程“商品——货币”阶段),即资本家用购买来的劳动力商品进行劳动使资本的价值得到保存和增殖。其次可以得知资本家用货币购买来的是工人的劳动能力,即掌握对工人劳动能力的定时的支配权,他通过支配工人的劳动能力去创造价值。劳动力作为特殊的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辩证统一体,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由于劳动力存在于获得的人体之中,其价值就成为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具体而言,包括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所共同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和劳动者所需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者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工人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除了劳动力本身的价值以外,还会创造出新的价值,这个新的价值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在资本方面表现为剩余价值的东西,正好在工人方面表现为超过他作为工人的需要,即超过他维持生命力的直接需要而形成的剩余劳动。”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还第一次将剩余价值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区别开来,明确地提出了剩余价值的一般概念,揭示了资本各个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阐述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从而科学地制定了剩余价值理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其中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再生产出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那部分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就是工人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所花费的那部分时间。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其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剩余价值的第一种形式是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发生变化的基础上通过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办法来生产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资本迫使工人超出必要劳动来做剩余劳动。只有这样,资本才能增殖自己的价值,创造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第二种形式是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办法,马克思指出,工人劳动提高了的生产力,由于补偿对象化在工人身上的劳动所必需的时间缩短了,因而表现为延长了工人用在资本价值增殖上的劳动时间。马克思同时还探讨了资本的各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根据这些不同作用,马克思将资本划分为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其中不变部分即劳动之前早就存在的部分(包括原料和劳动工具)。而可变部分即可以同活的劳动能力相交换的那部分生活资料。对这一点,恩格斯这样评价:马克思确定了资本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是他第一个详尽地对剩余价值形成的实际过程进行了阐述,这是在他之前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做到的,他对资本的这个区别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决经济学上最复杂的问题的钥匙。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出版,在书中,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说明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关系的实质,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从而从微观上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客观必然性。他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使商品生产普遍化,不仅把人们生产的劳动产品变成商品,而且把人的劳动力也变成商品,但是,人的劳动力是一个特殊的商品,它是人的“活劳动”,即人的劳动能力。资本家通过付给工人工资这种劳动报酬的形式来雇佣工人为其劳动,表面看非常公平,实际上,由于人的“活劳动”——这种特殊的商品,创造的价值大于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实际劳动过程中的增殖价值,完全是不同的两个量,这个价值差额正是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所看中的。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能力,并不是工人本身,而工人在劳动中创造的实际价值是要远比资本家以工资形式付给他的劳动报酬高得多的。因此,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剥削工人的基本形式。资本家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对雇佣工人的剥削、赚取了剩余价值。

马克思把剩余价值的生产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而同时资本家又已经购买了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所以劳动力也属于资本家,工人们只能在资本家的监督下为资本家的利润而生产,他们所生产出的劳动产品也被资本家占有。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资本家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且已经变成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工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成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其中的价值增殖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马克思说,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其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即自身增殖而创造剩余价值,资本用自己的生产资料这个不变部分尽可能多的吮吸剩余劳动。资本本身是死劳动,就像吸血鬼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而且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其生命就越旺盛。剩余价值规律贯穿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始终,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二、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的剩余价值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两位革命导师运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后,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一步说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道义上的谴责,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批判一个旧社会,论证了新社会诞生的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上设想了一个美好的未来理想社会,那么,剩余价值理论就奠定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的经济学基础。

第一,剩余价值论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消灭私有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存的基础是榨取剩余价值,资产阶级要维持其穷奢极欲的生活,就只有不断地无偿占有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从事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要使其投入到生产中的货币不断的增殖。恩格斯说,货币作为资本流通的形式,与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流通的形式是相反的。资本家跟简单的商品占有者不同,后者为买而卖——卖出他不需要的东西,然后以获取的货币再买进他需要的东西。但资本家却是为卖而买,他一开头就买进他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然后卖出去,而且要卖得贵些,通过这种方式来收回最初用于购买的货币价值,同时在货币上获得增长额。这种增长额,马克思把它叫作剩余价值。

货币如何才能增殖呢?增殖的货币就是资本,也就是说,货币如何才能转化为资本呢?马克思说,“资本是通过占有他人劳动而使自己的价值增殖。”货币要转化为增殖的货币(资本)的最根本的条件就是资本家能够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而增殖的货币实际就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那么,剩余价值生产的先决条件就是劳动力要能够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那么,劳动力怎样才能成为商品呢?马克思分析了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后指出,货币占有者如果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首先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工人。他对这里所说的“自由”进行了定义:一方面,工人是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的自由人。另一方面,他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马克思指出了劳动力要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一个是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除了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另一个就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正是由于劳动者没有掌握生产资料才使得劳动者没有其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的所有权,资本家由于掌握生产资料,因此它拥有工人创造的一切劳动产品的所有权,资本家才能无偿地占有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阶级一无所有仅仅只有劳动力,成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剥削对象的这一阶级状况是无法改变的,“雇佣劳动制度是奴隶制度,而且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越发展,这种奴隶制度就越残酷,不管工人得到的报酬较好或是较坏。”资本家为什么会掌握生产资料呢?资产阶级的学者用天赋人权来欺骗劳动人民,说这种权力是上天赐予的,神圣不可侵犯。马克思通过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指出,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的这种权力不是自然发生的,不是上天赋予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产品的丰富、分工的发展而产生的,是经济变革的历史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的人权强调的是自由,“自由是可以做和可以从事任何不损害他人事情的权利……”私有财产这一人权就是自由这一人权的实际应用。什么是私有财产这一人权呢?就是能同他人无关地、任意地、不受社会影响地处理和享用自己财产的权利,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权利。剩余价值理论就这样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未来的新社会必然要消灭这种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剥削关系,必须铲除资本家天生就拥有生产资料的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即消灭私有制。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不是生产商品,而是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剩余价值的内在规律迫使资本家不断地扩大再生产,无止境地去追求剩余价值,这样,剩余价值就不断地再转化为资本,“这种剩余价值归根到底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由以积累起来的价值量”。由于追求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贪欲,使得资本对工人阶级的统治越来越强,而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日益扩展,许多非无产阶级的阶层也不断地被抛进了无产阶级的队伍,从而造成了一支庞大的无产阶级队伍,“资本的积累就是无产阶级的增加”。随着资本的不断集中,社会的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在日益减少的资本巨头的手中,他们聚集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越来越富有,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他们不断地扩大再生产,又造成了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而另一边,随着资本的集中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贫困的无产阶级,又造成了整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购买商品的能力下降。这样势必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必然会导致无产阶级无法再忍受剥削而激烈反抗。马克思说,随着资本巨头的不断减少,退化、压迫、剥削、奴役和贫困的程度在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主义的垄断成了生产方式的桎梏。劳动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集中,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此时,资本主义的外壳就要炸毁了,其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与现代生产力相连的工人阶级将成为一支强大的阶级力量,他们创造着绝大部分社会财富,却遭受到最残酷的剥削,揭示出无产阶级雇佣奴隶地位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根本对立的物质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建立一个自己当家做主的理想新社会,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而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首先就必须炸毁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反动的资本主义制度,即消灭私有制。

第二,剩余价值理论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思想作了经济学的论证。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资本家和无产者两个社会阶级的存在为前提的,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无产者仅有一种商品即自己的劳动力可以出卖,他们被排除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占有之外,因此他们要占有生活资料就不得不出卖劳动力。但是由于一个商品的价值是由体现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同时也体现在它的再生产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所决定的,所以,资本家主要依靠延长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来获取无酬劳动的产品以及工人再生产的那部分由资本家付酬的劳动力的价值,从而获取生产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首先被雇佣这部分工人的资本家所占有,然后资本家按一定的经济规律在整个资本家阶级中进行分配,最终构成了地租、利润、资本积累的基础,即非劳动阶级所积累或消费的一切财富的基础。

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就是这样揭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占有方式的机制,从而揭示了整个现代社会制度得以确立起来的核心,揭示了在现代社会内和现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是怎样对工人进行剥削的,由此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因此,剩余价值理论就从微观的角度,从经济学方面证明了“现代资本家,也像奴隶主或剥削徭役劳动的封建主一样,是靠占有他人无酬劳动发财致富的,而所有这些剥削形式彼此不同的地方只在于占有这种无酬劳动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

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着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实际上就是劳动过程中劳动的日益社会化,从而生产日益社会化,和价值增殖过程中资本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作用的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家不断地掘取剩余价值,变得越来越富有,产品也日益增多,而同时由于资本家不断加重的剥削,使得工人越来越贫困。于是,资本主义社会便陷入了它解决不了的矛盾中: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导致商业危机出现,工厂只能关门,工厂主破产,工人挨饿,极度贫困的现象随处可见。过了一段时间后,原来积累的过剩产品卖光了,工厂又重新开工,工人工资提高,工厂生意也渐渐地比以往更好起来。但这种情况不会长久,因为很快又会新生产出的商品不断积累过剩,新的危机随之又会到来,而且这种新的商业危机过程和前次危机完全一样。因此,从工业经常在危机时期和繁荣时期之间波动起伏,这样的危机几乎定期地每五年到七年周期性的发生一次。这种定期重复出现的商业危机显示:资产阶级已经不能控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只有等待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去掌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便确立这样一种社会制度,那就是使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可以参加生产社会财富,而且可以参加分配和管理社会财富,并通过有计划地全部生产经营,使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可以让每个人的所有合理的需要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满足。

无产阶级怎样才能联合起来去掌握社会生产力,建立新的社会呢?资本家在私人手里积累财富并让资本形成和增殖,这是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雇佣劳动是资本的条件,而雇佣劳动是完全建立在工人的互相竞争之上的。由于资产阶级在无意中造成却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被他们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所代替。此时,随着大工业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不断被瓦解。所以,我们说资产阶级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的胜利和资产阶级的灭亡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从而发现了资本主义形成、成长和必然灭亡的经济规律,论证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必然性,并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和谐状态,是一个少数人压迫和奴役大多数人民群众的不合理社会,使得“有产阶级胡说现代社会制度盛行公道、正义、权利平等、义务平等和利益普遍和谐这一类虚伪的空话”,“失去了最后的立足之地”,于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真相就大白于天下了:和以前的一切剥削阶级社会一样,资本主义社会也是一个少数人统治、剥削绝大多数人的社会,而且这些少数统治者的数量还在不断缩减。那么,未来理想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呢?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要维护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资本家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以维持他们穷奢极欲的生活,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每一成员不断增长的合理需要,维护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资本主义社会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的社会,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对立物产生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要实现的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在进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必然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1114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