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基本愿望和方略选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首先需要理论方面的指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主张,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的体现和发展。四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的实际,构成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原则。
一、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社会主义至今仍然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是世界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和一切进步人士不断追求的目标。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英文为socialism,由“社会的”一词衍生而来,“社会的”来源于拉丁文socialis,意思是“同辈的”、“同伙的”。“社会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1827年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刊物《合作杂志》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者主张资本应该公有,即归社会拥有,到30-40年代开始流行。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目睹资本主义带给人们的重重压迫以及社会的苦难,憧憬着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未来理想社会——社会主义。众多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纷纷描绘、设计,美好的、平等的、自由的、和谐的等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们所描绘的理想王国,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人们头脑中美丽的肥皂泡,无法真正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自己所处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现实,结合无产阶级运动的实际,科学吸收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合理设想,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构建起自身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指导人们不断斗争,使他们所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变成了现实,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内涵。由此,社会主义具有了多种涵义:一是指思想、学说,即空想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流派、理论;二是指社会制度,即人类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三是指社会运动,即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和影响下的工人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理论,从思想层面分析,实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从运动层面分析,形成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从社会制度层面分析,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建立在科学的、现实的基础之上的。与空想社会主义一样,马克思恩格斯也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了一些描绘,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一些预测。而空想社会主义脱离社会实际,仅仅从头脑中主观地去推断未来新社会的特征,依靠思辨推导出一个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模式。而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有充分的历史根据的,他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建立在对于以往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现存实际情况(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出现的事实和发展构成的)的革命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的。恩格斯自己就指出了这一点,他说:“实际的社会主义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各个方面的一种正确认识。”后来,列宁也明确的阐述过这一点,“这里所根据的是,共产主义是从资本主义中产生出来的,它是历史地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它是资本主义所产生的那种社会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像一个自然科学家已经知道某一新的生物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着哪个方向演变才提出该生物变种的发展问题一样。”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理论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理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它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从道德和理性原则出发去设计未来社会的根本缺陷。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的第一块理论基石,它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的客观规律,第一次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来探求未来社会。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的第二块理论基石,第一次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来探讨未来社会,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性。正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使得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此,社会主义就再也不是某个天才人物偶然的灵感,而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理论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计不管包含了多少合理的因素,但是它始终未能找到实现这一理想社会的社会力量。他们大多只是同情人民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悲惨命运,对人民群众创造人类社会的历史知之甚少。他们通常寄希望于仁慈的君主因为被他们所描绘的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图景所打动自动实行社会变革来建立新社会,而这种希望常常被无情的现实打碎。只有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理论,通过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进行研究,指出人民群众才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同时还指出占人民群众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是最革命的和最先进的阶级,从而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
第四,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理论还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空想社会主义总是幻想通过改良、示范的方法,依靠富人的帮助来实现他们的理想社会。如欧文曾在1824年用钱在美国印地安纳州买了一块地来进行他的“新和谐公社”的试验,结果1848年试验失败。只有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理论才指明了要实现社会主义,只有无产阶级起来进行社会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最终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建立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理想新社会。
第五,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理论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空想社会主义总是非常详细地描绘它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对此毫不吝惜笔墨,甚至规划了未来理想社会城市的布局。但是这些都只是空谈,没有真正指明未来理想社会由谁来建设?怎样建设?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理论才指明建设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方向,只有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进行奋斗,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私有制,逐步建立以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建立起体现平等的经济基础,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坚持“人”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才能实现人的最终解放,从而把社会建设成为始终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人民群众满意的理想社会。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和谐社会,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当前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胡锦涛同志的这一段话清楚地表明,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科学设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消除剥削,消灭私有制,真正实现人人平等;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各种矛盾,积极维护社会稳定;重构社会结构,完善社会组织,努力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协调个人、集体、社会等各方的利益,努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无一例外都是社会主义的要求、表现。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理论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的,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者、广大人民群众斗争的思想武器。20世纪的全世界,无产阶级、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建立了革命政权。世界上许多政权宣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政权;许多政治组织和政党自称信仰马克思主义。可以说,20世纪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纪。
虽然在20世纪末,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全世界遇到了危机,遭受到挫折,一些马克思主义政权垮台,一些政治组织放弃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批西方思想家、政治家们大肆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马克思主义就要死了”的言论。但是,当人类进入新千年的时候,欧美一些国家评选千年思想家时,马克思依然是人们的第一选择;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意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权执政时期是最好的日子,希望回到过去;一些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策和主张纷纷获得民众的支持;金融危机到来时,马克思的《资本论》成为人们解决危机的利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远远没有死去,依然在全世界产生着影响。萨特曾说,“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是处于童年时代:它才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可以说,在21世纪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依然是世界人民的最佳选择。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末遭受的挫折,不是马克思主义死亡的证明,恰恰是因为人们没有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偏离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论证的真理。它是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做了宏观分析,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状况做了微观分析,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一人类社会基本结构入手,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客观规律,先进生产力必然会不断取代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由此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被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取代,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的人类理想社会,一定要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压迫、剥削、动荡、分化等一系列弊端,消灭剥削,消除分化,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一自然客观规律是不可能会被人的意志所改变的。20世纪的人类社会历史,逐渐地呈现未来社会的美好前景,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呢?是否应该完全照搬呢?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的时候,就从来没有一成不变地对待自己的理论。早在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写序言时,就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时代、形势发生了变化,在运用这些原理时不能完全不改变,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当地的实际情况为转移。在恩格斯的晚年,当时欧洲各国共产党中都出现了教条主义倾向,对此,恩格斯非常担心,并花了很大的精力来纠正。他强调要科学地对待他们的学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活的行动理论,即同工人阶级在其每个可能的发展阶段一道工作的理论”。可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革命导师的谆谆教诲,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指人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前认真地、客观地研究它,在运用这一理论时能够实事求是地考虑它的真正出发点,而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现成的结论,教条式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言论来指导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回答?在对待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理论时,同样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也就是说,在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理论之前要客观地、认真地研究,运用这一理论时,要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能简单的照搬照抄,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逐步深化。
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建设历史为我们科学对待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理论提供了许多经验教训。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顺利地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开始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进行社会建设,但是在20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偏差和重大的失误,如忽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把社会主义片面理解为生产资料的单一公有制和高度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上权力过分集中;忽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错误判断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长期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等等。这些模糊的错误的认识,不仅仅是教条主义的错误,还有我们对社会建设的主观臆断和附加。这些认识使我们的社会建设遭受巨大的挫折。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邓小平同志领导发起了一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社会大讨论,才纠正了错误的思想认识,从而开启了一条中国社会建设的康庄大道。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社会建设的探索中也走了不少的弯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20世纪70年代,面对资本主义咄咄逼人的态势,面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各社会主义国家都开始了改革。然而,到了80年代,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出现了一种脱离社会主义、盲目崇拜、效法西方模式的倾向,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打击,从而也中断了这些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苏东剧变后,亚洲、美洲等社会主义国家挺住国内外的重重压力,认真对本国社会建设进行总结,坚定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在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围剿中巍然屹立。这些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社会建设时,既不能违背社会主义的方向,也不能背离“老祖宗”——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中国进行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以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即,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理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理论指针。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科学地来对待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理论。否则,我们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一定要遵循革命导师的教诲,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理论,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理论不断地去解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用新眼光、新角度、新创造来不断地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理论,用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来指导不断变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共产党,《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的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它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目的是领导无产阶级和其他一切被压迫的劳动人民,通过革命斗争夺取政权,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理论是从总体上研究无产阶级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规律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身理论的时候,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亲自组建能够指导无产阶级斗争运动的先锋队——政党,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无产阶级要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就必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
1847—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作为“同盟”的纲领,确立“同盟的目的: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公开发表党纲——《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者同盟”——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最早的共产党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亲自指导下成功创建。在轰轰烈烈的1848年欧洲革命中,“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党员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最前列,坚决地、积极地参加斗争。革命失败后,总结经验教训,创办党报——《新莱茵报》,继续进行理论宣传和革命斗争。在反动的德国普鲁士政府的迫害和大肆扑杀下,大批同盟成员被捕,《新莱茵报》被迫停刊。1852年11月17日,“共产主义者同盟”宣布解散。
1864年,马克思指导创立了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确立协会的性质为各国工人团体联络、合作的中心,协会的组织原则为民主集中制。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必须采用经济、政治等手段,同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斗争,由无产阶级自己去争取权利,去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才能获得彻底的解放。第一国际积极领导世界各国工人组织,为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开展各种形式的工人运动。特别是在法国,由国际的巴黎支部成员瓦尔兰等人的直接领导和影响下,法国工人阶级在1872年3月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巴黎公社,第一次制定、实施了代表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利益的政策,人民群众第一次当家做主。逃往国外的法国反动政府,勾结普鲁士政府,集结十余万军队,血腥镇压巴黎公社。7万多公社战士在对敌作战中英雄牺牲,3万多公社成员被枪杀,6万多巴黎工人被投入监狱或被流放。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一个独立的组织严明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的外部环境恶化,内部矛盾加剧,处境艰难,不再适应各国工人革命斗争的需要,各国工人纷纷开始组建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1876年7月,第一国际宣布解散。
1869年8月,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亲自帮助和指导下,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消灭一切阶级统治而斗争的世界上第一个民族国家内的无产阶级政党宣告成立,制定、实施代表工人利益的理论政策和斗争策略,领导德国工人和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1875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与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派)合并,成立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消除了德国工人群众之间的对立状态,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对党内拉萨尔主义和杜林主义的思想批判,克服了思想混乱,积极组织工人群众开展合法和非法相结合、议会内和议会外相结合的斗争。在1890年议会选举中,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成为国会中最强大的政党之一。1879年,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亲自帮助下,法国工人党在马赛成立,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为目标,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开展夺取政权的一切斗争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在1893年众议院选举中获得数万张选票、十余个议席……
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之后,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和影响下,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工人群众相继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为了与其他的非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政党相区别,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的各国工人政党纷纷改名为“共产党”,领导工人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其中以俄国共产党为杰出代表。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宣布,俄国无产阶级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要坚决地与资本主义做斗争。1900年,列宁创立党报——火星报,开始改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确立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党纲。1913年,将党内机会主义分子——孟什维克开除出党,成为独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1917年,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亲自指挥下,领导俄国工人、士兵和农民发动十月革命,推翻俄国沙皇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到1918年2月,革命在俄国全国范围内取得决定性胜利,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建立,并开始了巩固政权、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指导和影响了全世界各国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斗争、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行动。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20世纪“一战”后。1920年8月,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陈独秀组织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当时叫“社会党”。同一时期,在法国勤工留学的蔡和森,在写给毛泽东的书信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中国共产党,来发动、领导、组织革命运动。到了9月上旬,“社会党”改名为“共产党”。随后,各地纷纷成立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23日,由全国各地共产主义组织推选出来的毛泽东、李达等12名代表和旅日的党组织代表、共产国际的代表齐聚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确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采用革命的手段,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工人、农民和劳苦大众,经过28年的革命斗争,历经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将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了中国的新面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将革命进行到底,经过三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并开始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探索。在20多年的探索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体系、国防体系,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经济发展速度总体上较快,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水平逐渐提高。同时,也有失败的教训,大跃进、共产风、十年“文化大革命”,违背人民群众利益,使我国的社会建设遭受了极大的损失。1978年,中国共产党坚定地拨乱反正,统一思想认识,制定改革开放的新政策,带领我国各族人民群众开始了全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征程,经过30多年的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极大地改变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综上所述,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社会建设理论开始,就一直坚定地以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带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斗争,从而建立、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共产党开始,就始终坚持以自身的理论作为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只要人民群众的行动缺乏以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作为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行动就必然会遭受挫折,甚至是完全失败。中国人民建立、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探索、发展的全部历史也证明,“正因为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挫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在21世纪提出的新的时代任务,是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道路上,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的创立与发展证明: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领导,理论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地被证明、不断地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世界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证明: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取得一个接着一个的胜利,才能真正建立、建设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
四、坚持中国特色的实际
特色,《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通常用来形容一件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色彩、风格等特征,是其独特的、特有的、独有的表现,其他事物不具有这样的表现。“实际”出自晋朝王羲之的《为干和尚进表》一文,“实际以无际可示,无生以不生相传”,指的是佛教的“真如”、“法性”境界。后来发展为真实存在的事物或状况。《辞海》对特色的解释:①客观的事物和情形。②实有的;具体的。③合乎事实的;确实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有广义和狭义两重涵义。广义的“实际”指的是一切客观的、真实存在的事物、情况;狭义的“实际”指的是与实践相关的事物、情形或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社会建设理论时,就反对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进行凭空的猜测和空泛的华丽辞藻的描绘。“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这些论述清楚地表明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理论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科学性的主要表现就是研究“现有”社会中的人和社会的事实,从而预测“应有”——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和社会的表现。实践性的主要表现为:理论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变化,尤其是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活动的变化。
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世界各国工人群众运用他们的理论来推翻资本主义旧社会、建立和建设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时,多次强调,不能直接照搬现成的理论条文,应该与实际相结合。一方面,结合所在国家的社会实际,即当时当地的客观的、真实存在的情况;另一方面,结合所在国家的工人群众的实际,即工人群众运动的实践(事实)情况。恩格斯在1887年1月27日写给美国社会主义者弗洛伦斯·凯利一威士涅威茨基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强调美国的工人群众有自己的特色,美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工人群众开展革命斗争时,应该从美国工人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解决美国社会革命的实际问题,不要照搬现成的理论。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挪威、波兰、美国、俄国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工人运动,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建设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时,反复强调每个国家、民族的发展都应该由该国家的人民群众独立地选择,每个国家、民族都应该拥有自由发展的权利。“至于这些国家要经过哪些社会和政治发展阶段才能同样达到社会主义的组织,我认为我们今天只能作一些相当空泛的假设。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胜利了的无产阶级不能强迫他国人民接受任何替他们造福的办法,否则就会断送自己的胜利。”显然,这段话告诉我们,就如同条条道路通罗马一样,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建设是各具特色的,任何国家的社会主义社会革命、社会建设都应该由本国人民自己选择,每个国家的人民群众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办法来建立并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我国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应该以老祖宗——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理论为指导。在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时,必须遵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诲,结合本国的实际,坚持自己的特色,即坚持中国特色的实际。具体地说:一是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二是结合中国的人民群众实际。
20世纪初的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社会实际完全不同:虽然有少量的资本主义生产,但是并没有完整的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虽然推翻了封建的清王朝,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依然是国家的经济基础;虽然被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但是依然由中国政府统治;虽然农村土地辽阔,但是统治力量相对较弱……当时中国人民群众的事实也不同于其他国家:虽然有集中的工人阶级,但是人数最多的是农民;虽然存在资产阶级剥削,但是一部分资产阶级又遭受压迫;虽然其他阶级的革命都未成功,但是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详细地分析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调查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实际状况,才明确提出中国革命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大敌人,工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根本动力,团结了知识分子、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农村为根据地,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形式,实施武装斗争,最终夺取了全国政权,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诞生在20世纪中叶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实际和人民群众的实际,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同: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被帝国主义敌视、打击;虽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制度,但是社会生产力依然是手工劳动为主;虽然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依然很低……中国共产党人及时调整政策,顺应中国社会实际的发展变化,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和重视。
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的实际,即结合中国的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实际,才能取得革命、建设的胜利。
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所说,“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总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实际。换句话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21世纪初中国的真实的、客观的情况出发,结合中国人民群众的事实情况,并随着这些情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1113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23主编
2023-01-07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3-01-07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24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2-12-20主编
2022-12-24主编
2022-12-03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