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的科学论证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0日 阅读:132 评论:0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的科学论证

从1848年革命到19世纪六十年代,欧洲各国工人阶级的运动出现新的形势,时而高潮,时而低谷。从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的186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基于不同国家的工人运动的情况,欧洲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对社会建设理论进行了逻辑推理与实践验证,使得理论更加科学。他们指出,工人应该拿起武器,不断地斗争,才能击败强大的对手——统治集团,从而建立自己的政权,不断地推动生产力的前进,逐渐解决各种旧社会中的冲突和反常社会现象,建立一个平等的、没有压迫的、活力充沛、个性发展的新社会,并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人的彻底解放。

1848年,欧洲各国相继爆发工人革命运动,但是都被统治集团镇压而失败,马克思恩格斯因此撰写了许多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的著作。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马克思详细地分析法国革命历程,指出,法国2月革命能够推翻王朝统治,建立共和国,不是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而是工人的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坚决的战斗行为,因为只有工人才是真正的无产者,才能将推翻资产阶级生产制度作为革命的目标;法国6月革命的失败是由于无产阶级没有完全掌握国家政治权力,强调夺取政权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同时,马克思对各种社会主义学说进行批评,指出,不流血地、和平地、温情脉脉地推翻资产阶级旧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新社会是不可行的,是理论家们构建的空中楼阁,不切实际,只有无产者带领农民等人民大众进行不懈的战斗,才能改变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反常情况,构建起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正常社会关系,并在无产者成为其领导阶级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政治的、法律的等结构,由此,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大厦才能建筑在现实中。在《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中,两个革命导师强调,对于无产阶级来说,“问题不在于改变私有制,而只在于消灭私有制,不在于掩盖阶级对立,而在于消灭阶级,不在于改良现存社会,而在于建立新社会。”

1856年,英国《人民报》(宪章派报纸)举行创刊4周年的纪念活动,马克思发表演讲鼓励工人群众起来斗争。他讲到,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普遍性存在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之间的冲突,突出表现为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的对立关系、现代工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社会衰颓的对抗关系。这种对立成为资本主义固有的现象而且不断扩展到各个领域,使得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事物都呈现出二律背反的状态:机械一方面带来劳动者劳动效率和效果的提升,另一方面又引发劳动者疲惫和饥饿的加剧;科技一方面创造着社会新财富,另一方面又酿成整体社会的穷苦;人们劳动技能的成功与品德的损坏并存;人类所有的发明和进步似乎使物质力量变成了智慧的生活,而人类的生活变成了枯燥的物质力量……这些复杂多样的社会矛盾就是现代社会中明显的明显的、不可避免的、不争的事实。当这些矛盾激化到无法协调,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革命的时机就到来了。那么,究竟什么人来进行革命呢?马克思认为,为了使社会的新力量发挥良好的作用,就必须由与新力量共生的人来掌握,这个新力量就是机器大工业,与之共生的人就是工人。他们一定会支持工业发展引起的社会革命,因为,工人(即无产者)一无所有,革命斗志最强,由他们来进行革命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这场革命意味着工人阶级在世界上的解放,必将引起全世界受压迫的工人阶级起来进行推翻旧社会统治的战斗洪流。

为了将世界各国分散的工人运动集中起来进行指导,使工人革命斗争的影响更大、效果更好。马克思恩格斯帮助各国工人组织联合起来建立统一的领导机构。1864年第一个世界工人运动的国际组织——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史称第一国际。马克思在1866年为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撰写《临时中央委员会关于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指出,合作是变革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一种重要斗争方式。工人运动采取合作的巨大价值在于,它实际上可以证明现代的、残酷的制度使劳动资本变得贫穷,为了摧毁这种制度,可以由自由和平等的生产者联合起来革命,最后建立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共和国。要把社会生产转变为一个由合作自由劳动构成的大而和谐的整体,就必须进行全面的社会变革。如果不能将组织管理国家社会的最高权力从以资本家为主的统治阶级手里剥夺,归于工人为主的劳动人民的手里,这场革命就绝不可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当全面的社会变革胜利完成,资本主义旧社会必然会被一个未来新社会所取代,在这个新社会中,劳动人民自己掌握国家政权,从事自由的、联合的劳动,人与人之间处于自由、平等、和谐的状态之中。

19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在积极参与革命运动的时候,潜心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写下一系列非常重要的经济学著作,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过程,揭示其中蕴含的自然规律——剩余价值论,由此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真相大白于天下,从经济学角度论证未来新社会建立的必然性,继而对未来新社会的原则性特征进行预测,着重指出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前进是建设未来新社会的关键物质基础。

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的影响,指出,资本一方面推动着社会日常财产、学问、生产能力的增长,另一方面又带来社会的赤贫、衰败、沦丧;一方面促使生产者不断地加强劳动,另一方面却又使生产者越加失去劳动成果……由于资本内在的这种对立,致使它一方面不断推动着生产突破地域的限制,建立世界市场,另一方面又试图尽量删减生产的地方转换带来的成本。由此可见,资本的内在矛盾最终会将资本推向解体,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就成为必然。资本推动生产发展,就为新的社会的生产方式创造了条件。可以说,生产的这种发展本身就是新社会诞生的前提。接着,在进一步分析资本的流通时,马克思提出自己的劳动观。他指出,截至当前,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奴隶、徭役、雇佣等劳动形式。在这些形式下,劳动不是劳动者自己的自由劳动,而是从外部强加给劳动者的劳动,即对立的劳动,因此,对于劳动者来说,对立劳动从来都不自由,也毫无幸福可言。在批评对立劳动上,马克思提出真正自由的劳动。真正自由的劳动是人的自由行为,而且是社会的所有人的自由行为,同时是科学的行为。通过这样的劳动,人们能充分感受到幸福和快乐。由此,马克思指出对立劳动和真正自由劳动的差别。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真正自由的劳动呢?马克思强调只有掌握先进生产力的人,即工人群众,推翻剥削社会的最后一个形式——资本主义社会,建立未来新社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主人时,才能实现真正自由的劳动。进而,马克思分析了资本解体后的未来新社会中的每个人的社会生活状况,“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此,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资本主义社会后,未来会建立一个自由人民联盟,即自由人联合体。他们使用公共生产资料工作,并有意识地利用他们的许多个人劳动作为社会劳动力。在那里,鲁滨逊劳动的所有规则再次受到了回应,但不是针对个人,而是在社会背景下。鲁滨逊所有的产品都是他的个人产品,所以直接归他使用。在那里,社会生产创造的所有产品均属于全社会,一部分再运用到社会生产中去,依然是全社会所有;一部分归社会全体成员消费,就存在如何分配的问题?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社会中,每个人掌握自己的劳动,自由地劳动,社会产品是每个人劳动的产品,那么,用于消费那部分社会产品应该依据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时间来进行分配。接着,马克思分析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指出,未来新社会中,对适龄儿童进行教育,可以引导他们掌握生产劳动的技能,发展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推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进而,马克思比较了未来新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差异。他写道,未来新社会中,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劳动时间将逐渐减少,劳动生产率随着劳动的节约会增长;由于实现了普遍劳动,人民群众在工作日中从事社会活动的时间将增加,从而得以从事教育等其他的社会活动。资本主义社会中,之所以资产阶级不需要劳动,是因为劳动人民将自己的所有生活时间都拿来进行了劳动。所以,无论在哪个社会,每个人的所有生活时间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劳动时间是指每个人用于社会生产的必要的时间;自由时间是指每个人用于自我发展的时间。资本制度下,工人的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拥有的自由时间就越多。实际上,资本家把自己应该承担的劳动时间转嫁给了工人,剥夺了工人的自由时间。未来新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强度的增加,从一方面来说,起着同样的作用。二者都会增加任何一段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总额。因此,二者都能缩短工人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或其等价物所必需的工作日部分。工作日的绝对最低界限,总是由工作日的这个必要的但能缩减的部分形成”。当劳动成为社会的普遍行为,即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进行劳动时,并且劳动强度和生产力固定,那么,转嫁自身的劳动时间、剥夺他人的自由时间的现象将不复存在。

总之,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到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马克思恩格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着重对自己创立的社会建设理论进行了科学论证,从而为自己的社会建设理论奠定了哲学和经济学的坚实基础。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makesizhuyi/202211112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