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吕惠生传

吕惠生人物传记:开工建堤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28日 阅读:218 评论:0

1943年12月21日,黄丝滩的退建工程正式启动。在开工典礼上,吕惠生作了简洁、明快的动员报告。他要求各县民工应当提高对黄丝滩退建工程的认识,指出:“从人类劳动意义上看,是克服自然、创造世界的表现”,“从政治经济意义上看,是抗战建国、建国抗战的需要”,“从利害关系意义上看,是建造7县屏障,抗战长城的大业”。人们发现,今天的吕惠生似乎和平时有些不一样,声音嘶哑、深沉,双眼布满血丝。他们哪里知道,就在黄丝滩开工典礼的前夜,身为皖中抗日自卫军司令员的吕惠生,还在带领部队与日伪军周旋。
 在吕惠生的领导下,黄丝滩退建工程委员会和工程局先后动员了无为、临江、湖东、和县、含山、巢县等有关地区的民工参加建堤。江南的铜陵、繁昌两县人民也踊跃伸出援手,出夫支援修堤。数十万民工先后奔赴新堤工地。
 吕惠生反复告诉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讲究方法,科学施工。他说:“新堤开工之所以确定在当年12月,因为此时正好是长江枯水期,有利于采取围堰导流等各种措施。施工期至下年汛期结束,一般5—6个月完成。如果工程未能完成,若前期各种准备措施得当,汛期也可以进行导流渡汛。”他又指示工程技术人员,新堤开工前,必须清除废渣、杂物、杂草,并运出施工现场,清除表面杂物后,要采用好土进行人工回填,土料要求无杂草、杂物,分层回填夯实。回填时要控制回填土层厚度,每层铺土厚度为30厘米左右,严禁漏夯、少夯,确保回填质量。铺设砂石必须按照规范要求,黄砂采用中粗砂,含泥量低,铺设时自下而上铺设,先铺黄砂垫底,后铺碎石垫层,确保垫层铺足、铺实。新堤每段工程完成之后,应当分步进行生态护堤,种植大量植被,用以涵蓄水分,保持土壤天然的蓄洪能力,增强土壤粘连度。为了节约开支,在施工过程中,吕惠生要求工程局开源节流,杜绝浪费。如新堤新一期工程,规定费用是十万元,但在吕惠生的带领下,大家群策群力,精打细算,结束时间没有超过期限,而经费只用去规定的十分之一。为此,吕惠生曾自书对联,挂在自己的陋室里,作为自警、自励的信条:“人定胜天,学以致用;勤能补拙,俭以养廉。”“勤俭”则成为吕惠生施政的根本原则。
 吕惠生不仅时刻关注新堤的进程,而且十分关心民工的生活。当他看到工地上有的民工衣服单薄,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有的民工生活日用品匮乏,在苦苦支撑,便立即与行署副主任张恺帆,分头赶赴七师被服厂、毛巾厂、肥皂厂、香烟厂,说服、动员各个厂家尽其所能,帮助解决上堤民工的实际困难。当大量衣被、毛巾、肥皂、香烟等生活物资运到新堤工地时,民工们感动得热泪盈眶。春节前夕,工程局决定放假,让民工们回家过年。由于几个月的薪资尚未完全兑付,民工们回去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家乡亲友,一脸愁云。吕惠生闻讯后,马上前往财经处与七师供给部协调,并以行署主任的信誉担保,请求他们拨出一定额度的钱款,让民工们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当民工们拿到薪资,笼罩多日的愁云立刻烟消云散,大家再次感受到了抗日民主政府的关怀和人民子弟兵的深情。
 


 

吕惠生使用过的马鞍、手电筒


 春节期间只有各县民运工作队以及新四军第七师皖南支队部分指战员仍坚守岗位,进行着新堤第一段工程的补遗拾缺劳动。除夕之夜,吕惠生与行署的几位负责同志,冒着凛冽的寒风,赶赴工地进行慰问。吕惠生动情地说:“新四军军歌唱道:‘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这是新四军铁的意志、铁的理想、铁的信念的表达。你们坚守黄丝滩退建工程工地,就是‘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因为你们是铁的新四军!”吕惠生端起一杯热水,以水代酒,与新四军指战员、民运工作队队员们互致问候,与他们一起在简易搭盖的工棚里度过了除夕之夜。
 


 

吕惠生使用过的大刀,此刀系新四军七师兵工厂制造


 为了激发大家的劳动热情,提高劳动效率,吕惠生与工程局商定开展劳动竞赛。工程局制作了“超额完成土方量”的优胜锦标三角旗。这是一面流动红旗。每天完成土方量最多的小组为当日优胜小组,悬挂这面“锦标旗”以示嘉奖。在此激励下,大家以更加饱满的劳动热情投入建堤工作,相互“比、学、赶、帮、超”,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吕惠生还多次邀请七师大江剧团、无为县文艺工作队来工地进行慰问演出。文艺团体将搜集到的修堤先进事迹,编成活报剧,现场表演。由于演出的活报剧都是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演出时台下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乐的笑声。民工们深受感染,人人争当先进、力争上游。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吕惠生稍有空闲,就脱下戎装,加入挑担、挖土、打硪的民工行列,身体力行。为了鼓舞士气,他还专门为打硪队编写了一首歌:“共产党,咳哟! 领导咱,咳哟! 建新堤,咳哟! 保家园,咳哟!”劳作时,民工们呼喊起来,声音激越高亢,响彻云霄。一时间,大家感觉不到疲惫,浑身充满了干劲。
 


 

吕惠生在日记中记录的“黄丝滩”工程总结报告


 黄丝滩新堤的修建不但要克服物资匮乏、时间紧迫等困难,还要想方设法避免敌伪的骚扰。黄丝滩新堤与被日军占领的芜湖隔江相望,修筑在神塘河、裕溪口、三汊河、雍镇河的日军岗楼隐约可见。日军不断由芜湖湾里机场派出飞机在工地上空盘旋侦察。吕惠生戏称日军飞机是在为工地武装“警戒”呢! 鉴于此,皖中区党委、第七师师部提出了“武装保卫修堤”的战斗口号,派出大批部队参加修堤,并且屡次击退了敌伪的武装扰乱,为新堤的顺利修建提供了重要保障。
 1944年5月3日,历时212天的黄丝滩新堤全面竣工。建成后的新堤“底宽约十二丈,顶宽二丈四尺,高二丈”,填沿堤大小沟塘30多处,完成土方40余万方,共投入民工21万人次,用工1100余万,整个工程耗资大江币(当时皖中抗日根据地流通的纸币)5000万元。新堤全长15里,宛如一条长龙俯卧在长江北岸。据当时黄丝滩工程局的工程竣工报告称:“此次退建后,新堤(走向)已几乎与江水(流向)平行,堤身不再受江水冲击。新堤较以往任何一次筑堤都坚实,因此以后或可不再退建。”
 


 

黄丝滩新堤落成典礼会场一角


 


 

吕惠生骑马巡视黄丝滩新堤并为新堤竣工剪彩


 5月6日,皖中抗日根据地党政军各界代表召开了隆重的黄丝滩退建新堤落成典礼。典礼后,吕惠生骑马通过彩门给新堤剪彩。老百姓敲锣打鼓,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吕惠生看着这条凝聚着无数人心血与智慧的新堤,百感交集,充满自豪。
 同年5月30日,延安《解放日报》以《华中各地大兴水利,皖中黄丝滩大堤竣工》为题,作了长篇报道,称:通过这项工程,抗日民主政府在皖中人民心目中树立了更崇高的威望。中共皖中区委书记、新四军第七师政委曾希圣也高度评价了这个工程:“其规模之宏大,成绩之优异,出乎人们想象,这是皖中劳动人民的惊人奇迹,更是敌后水利建设的一个新创造、新纪录。”
 为表彰吕惠生为黄丝滩新堤所作出的杰出贡献,1944年9月,由皖中第二届参议员代表大会表决提议通过,经中共皖中区委批准,决定将该堤命名“惠生堤”。“惠生堤”还有更加深层的寓意是“惠及民生”。
 通过建设新堤,人民群众也进一步认识到,共产党、新四军才是真正为老百姓办事的。一些曾经对新四军抱有疑虑或抵触情绪的士绅也渐渐改变了偏见,转变了看法,开始向抗日民主政府靠拢。皖中抗日根据地呈现出一派团结向上的局面。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vhuisheng/202211338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