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吕惠生传

吕惠生人物传记:复办联中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28日 阅读:177 评论:0

1944年,经过根据地军民的共同努力,皖中抗日根据地有了较大发展。吕惠生适时向皖中区党委建议复办联立中学,并提出了复办联中的基本原则:1.必须坚持培养抗战干部的革命方向;2.不使用干部学校的名称,而用普通中学的名称对外招生,以解决顽、伪区青年的思想顾虑,吸收他们前来就读;3.学校既进行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教育,同时又教授一些必需的文化知识和军事常识;4.皖中联中是皖中行署的直属单位,学生生活实行供给制、半供给制两种(1944年下学期全部改为供给制);5.学校的领导成员和教学力量,以敌后无为中学的教职员工为基础,同时抽调一批政治、文化水平较高的干部和聘请一些爱国民主人士予以充实和加强;6.考虑到学生的学历、经历和年龄不同,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和对敌斗争需要,可以随时分配工作。

为了保证联中顺利开学,吕惠生不遗余力地为联中筹措经费与粮草。尽管根据地建设任务繁重,各个方面的经费捉襟见肘。但是,吕惠生还是把教育经费放在首位,千方百计地予以统筹解决,仅1944年上学期,吕惠生就批拨联中费用达113017元(大江币,下同),公粮18227斤。下学期,吕惠生则作了更为精细的计划安排,包括:每月经费15400元(以160人吃饭),每日公粮14120斤(包括粮贴),购置费44480元,建筑费137400元(30间房屋),运动、书籍费50000元,讲义费15000元(在经常费之内)。 由于吕惠生高度重视,身体力行地参与办学,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复办联中的各项准备工作大体就绪。



1944年4月6日,吕惠生填写的“干部履历鉴定书”封面

1944年4月,皖中联立中学正式开学,校址设在无为县恍城区下庄村的陈氏宗祠,学生200 人左右。吕惠生作为根据地最高行政领导,承担着大量复杂的行政事务,但他仍主动兼任联中校长。他亲自审定联中的办学规模与专业设置,在原有的普通中学部(内含初一、初二班)、师范部(附设预备班)的基础上,将师范部及普通中学部的初二班改为专科部,下分行政、财经、教育三科,又把普通中学部的初一部分学生,也编入专科部学习。吕惠生这样设置是为了突出专业性质,强化专业培训,为抗战和根据地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同年5月,吕惠生在“皖中联立中学补行开学式”上指出,我们办联中目的,“应乎社会国家民族的需要,创造抗战建国人才的需要”。“以前施行的是欺骗教育,教学与社会脱节,所学与实践脱节。今天,我们都完全与之相反,提倡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打成一片,言行一致,不脱离实际生活,从才、德两个方面锻炼与采集,实事求是,创造成无数的实际英雄。”19日,吕惠生又在联中发表了《青年之路》的讲话,他肯定青年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指出:青年“纯正故能识真理,感情猛进故能革命,活泼发展故能创造”,“战争以青年为中心,革命以青年为先锋队,青年是社会的骨干、向导、先锋,是真正的宝贝”。吕惠生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希望革命青年坚持走“抗日团结进步之路”,不低头、不退缩、奋勇前进;希望青年担负起时代的责任,“读书救国、改造人生、改造世界”。他期盼所有联中学生都能成为“具有革命精神、实干主义,养成英勇朴实,远大理想的作风与本领”的有志青年。

为了唤起社会各界对敌后办学的热情,吕惠生以皖中行署的名义,几次召开“联中部分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的座谈会,希望他们建言献策,促进联中办学。会上吕惠生高度评价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肯定他们为联中办学付出了许多辛苦,称赞他们“才有所能,德有标示,待遇简约,责任重大”,“先生们值得高贵与敬仰”。吕惠生抱着极为真诚、坦然的态度,希望各界人士广开言路,助推联中的办学之路越走越宽。他诚恳邀请知识渊博的知名人士王试之、何谦堂、郭宗传、刘方鼎、刘更如、鲁祝军等到联中工作,优化联中教师队伍结构,增强联中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与信誉度。吕惠生的坦诚与大度,让许多专家、学者以及资深的教育工作者纷纷志愿到联中任教,从而解决了联中办学师资短缺的难题。

吕惠生工作之余,也常常挤出时间,亲自为联中学生授课。他起草的《抗议顽固派无理进攻的通电》,曾在联中课堂上宣讲。该文呼吁团结,反对内战,文言文体,排比对称,说理充分,剖析透彻,使联中同学在政治思想和写作技巧上双受益。在讲授理论时,他注意结合国内外反法西斯战争形势、联中学生的斗争实际和思想实际,善于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特点,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对人生道路上的一些问题,如生死、苦乐、名利、地位、荣辱等,吕惠生则现身说法,谈自己是如何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如何坚定地走上革命之路。联中广大教职员工,在吕惠生的引领示范下,处处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



皖中(江)联立中学校学生学习、生活状况报告表

吕惠生还结合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对联中的课程设置作了针对性的安排。当时,根据地处于日伪顽严重夹击之中,加上敌人肆意进行反动宣传,很容易使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产生疑虑与恐惧,甚至怀疑“共产党是否能成正果”。对此,吕惠生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和敌人争夺青年一代,必须开展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因此,学校首先把《政治常识》《革命运动史》列为各年级的必修课,向学生传播马列主义思想,逐步加深学生对党的性质、任务和国家前途的认识。吕惠生亲自确定了政治课教学内容,主要有:《社会进化史》《政治经济学大纲》《中国革命运动史》《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根据地概况》《边区建设》等。同时,吕惠生还要求联中教师把政治思想教育寓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国文课要求结合时事政治,阅读《大江报》、小册子、文件、讲话,会写公文、通讯,能写出观点正确、爱憎分明的文章,既强调语法修辞,又注意陶冶思想情操。历史课要求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此外,吕惠生对所开设的各门功课都有严格要求:“数学:加减乘除(整数)、四则、珠算、分数四则、约分、比例、复合数、土地测量(簿记);自然常识:自然现象的认识理解、启蒙、社会生产等方面、有关应用科学知识、生理医药卫生之理解应用等;政经常识:中国农村、根据地建设、抗日战争与三民主义、组织生活与工作方法等。”曾经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吕惠生,深深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因此他对所有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们提出了总体要求:教学中“必须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授和训练,增强学生将来为皖江抗日根据地各项建设事业服务的才干,为即将投身抗日救国的革命斗争练就过硬本领”。

吕惠生崇尚知识,尤其崇尚具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他常常号召联中师生向优秀的知识分子学习。1944年12月9日,吕惠生决定在联中召开“邹韬奋先生纪念大会”,并发表了令人动容的讲话:“邹韬奋先生死了,我们今天来追悼他,大家都十分真诚,具有念念难忘之心情,比家里死了一个兄弟还哀愤”;邹韬奋先生“一生的事业,都关乎集体的创造、大众的利益,这些乃为伟大不朽,所以令人难以忘怀”;“当这旧时代的末运,新时代新生的时节,正义不彰,廉耻败丧,我们要特别崇尚骨气、正气与气节,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须的”;“目下法西斯主义、封建残余的没落,是不成问题的。但为了扭转乾坤,用主观力量促使客观形势更快发展,我们要特别崇尚正气,分辨是非”;“韬奋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我们特别难忘”;“我们更应把韬奋先生的美德发扬出来,研究它、传播它,以风教当世,使我们期待着的,创造着光明幸福的社会早早实现”;我们“更要学习他清醒的头脑、坚定不拔、正气凛然的精神与作风,来干一切工作,办一切事,则国家民族的大敌与患难,一概可以得到迅速去除”。最后,吕惠生希望,“在深刻研究了韬奋先生的事迹以后,尽管的拿着去教育我们周围的群众”。为了宣传和弘扬邹韬奋精神,吕惠生决定:“1.成立韬奋图书馆,以《大江报》图书室为底子,向外征募图书充实;2.请行政公署通令各教育机关,用有关纪念韬奋先生逝世的一切文章为教材;3.联中奖学金改为韬奋文化教育基金,对象为学生、文教工作者、新闻事业工作者;4.办韬奋书店;5.成立韬奋先生纪念委员会,专责推行以上各项事业。”吕惠生与邹韬奋先生从未谋面,却为邹韬奋先生的爱国情怀和铮铮铁骨所感召。经过一系列的纪念活动,联中师生以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和生活中。

同年12月24日,吕惠生在联中作了《中国青年大时代中应有的责任》的报告,他说:一切“独善其身,超凡脱世的利己主义;孤然愤世,生趣全无的厌世主义;人生几何,酒醉的享乐主义;依凭幻想,消沉颓废的虚无主义”,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而“研究真理、依据现实、实事求是、英勇奋斗,秉持唯物的立场,科学的态度,奋勇前进,百折不回的现实主义”,才是中国青年在大时代中担负的真正责任。真正能担负起大时代责任,只有具备“坚定的意志、无限的忠诚、光明坦白的正气、大公无私的精神、刻苦耐劳的作风、远大愉快的心情、客观科学的头脑、精益求精的态度、谦虚深入的怀抱”的人才能做到。也只有这样,“他就是一个改造世界的战斗员”。吕惠生所作的政治形势报告,见解独到、入情入理,让联中师生备受鼓舞、备加振奋。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vhuisheng/202211338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