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巴门 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哈尼族的寨门。旧时每寨都有,民间以为可保护本寨安全,为原始社会末期农村公社社神的象征。一般在每年春播前新建一次,建于旧门之外,遇有全寨性大不吉祥事,亦需重建。由巫师龙巴头主持仪式。
龙藏寺碑 隋碑刻。正书。碑额题《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劝造龙藏寺碑》。开皇六年(586年)立。碑文反映了统治阶级广募钱财,建造佛寺的情况。书法遒丽宽博。上承南北朝的余风,下开初唐诸家先河,为著名隋碑之一。石在今河北正定隆兴寺。
龙池乐 唐代乐舞。开元年间(713~741)编制。玄宗未即位前居隆庆坊(或作崇庆坊),后宅内涌泉成池,可泛舟;玄宗称帝后,水势更大,弥漫数里。时人以为吉兆,于是作《龙池乐》。舞者十二人(或作七十二人),头戴芙蓉冠,身穿五彩纱云衣,足登无忧履,舞姿优美,如朵朵莲花漂浮水面,音乐曲调悠扬。
龙川词 词集名。南宋陈亮(世称龙川先生)作。1卷。存词30首。原列《龙川集》卷17,单行者有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及清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本等。毛氏复 从《花庵词选》录出7首,作补一卷。今人夏承焘等有《龙川词校笺》。
龙川文集 别集名。南宋陈亮(世称龙川先生) 作。30卷。另卷首1卷,补遗1卷,附录1卷,辨伪考异2卷。有清同治间胡凤丹辑刻《金华丛书》本。今人校排本题作《陈亮集》。
龙船节 亦名“龙舟节”或“五龙节”。盛行于中国东南沿海及西南各省水乡的一种民间传统节日。主要内容是龙舟竞渡,源于中国古代南方越族的传统习俗。意义在于祈年赛愿,或祷祭消灾,或避瘟逐疫。举行时间因地而异。如江南多在春月举行;云南傣族在泼水节时举行;贵州清水江等地苗族则在每年端午节前后举行,并伴以跑马、斗牛、踩鼓和“游方”等活动。
龙凑 古城名。故址在今山东德州市东北。临古黄河渡口,为军事要地。东汉初平三年(192年)袁绍败公孙瓒于此。
龙骨 ①亦称“龙骨突(起)”。多数鸟类胸骨腹侧正中的纵隆突,因似船底的龙骨,故名。常见于善飞的鸟类;缺乏飞翔能力的鸟类(如鸵鸟、鹏鹋等),龙骨不发达或退化。②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化石。绝大部分是第三纪后期和第四纪哺乳类(如象、犀牛、马、鹿、骆驼、羚羊等)的骨骼化石。中医学上入药,性平、味甘涩,功能镇惊、固涩,主治惊悸、癫痫、遗精、崩漏带下、久泻、自汗、盗汗等症。
龙虎 ①比喻豪杰之士。出自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②道家语。指水火、铅汞之属。《周易参同契考异》: “水火、龙虎、铅汞之属,只是互换其名,其实只是精气二者而已。”李咸用《送李尊师归临川》诗: “尘外烟霞吟不尽,鼎中龙虎伏初驯。”
龙虎榜 《新唐书·欧阳詹传》: “举进士,与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王涯、冯宿、庾承宣联第,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后因以“龙虎榜”称一时知名之士同登一榜。
龙华寺 在上海市龙华镇。五代吴越时建,初名龙华教寺,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重修,改空相寺,明永乐年间(1403~1424),复名龙华寺。清咸丰年间(1851~1861)毁,光绪年间(1875~1908)重建。殿堂五重,有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寺前龙华塔,相传为三国吴赤乌十年(247年)建,唐末毁,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重建。七层八角,砖木结构,飞檐高翘,高40.64米。
龙江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黑龙江。1959年在二人转、皮影戏的基础上吸收当地民间曲调而成,次年定名“龙江剧”。唱腔主要有四平调和盘家乡两个,另有辅助曲调。编演的《张飞审瓜》、《皇亲国戚》等有一定影响。
龙湫 ①上有悬瀑,下有深潭叫“龙湫”,犹言龙潭。《隋书·礼仪志一 》: “鹿角生于杨树,龙湫出于荆谷。”②瀑布名。浙江省乐清市雁荡山有瀑布龙湫。
龙井茶 成品绿茶之一。因产于杭州龙井一带而得名。叶片呈扁平形。色泽翠绿 、光润。茶汤清澈鲜绿,味甘具清香。以“狮峰龙井”和“梅家坞龙井”最为名贵。
龙卷 古代帝王的朝服。《礼记·玉藻》: “龙卷以祭。”郑玄注: “龙卷,画龙于衣。”按: “卷”假借作“衮”,“龙卷”即“龙衮”。《礼记·祭义》: “天子卷冕”,亦即“衮冕”。孔颖达正义谓 『画此龙形卷曲于衣”,其实衮服只有升龙降龙,无卷龙。孔说非。
龙口城 亦称龙首关。故址在今云南大理市北上关。公元8世纪初南诏王皮罗阁筑关,为南诏、大理立国时都城北面的防戍要地。蒙古忽必烈曾由此取大理。因位于洱河上游,故后又名河首关、上关。
龙勒 古县名。西汉置,因龙勒山得名。治今甘肃敦煌市西南。北魏为寿昌郡治所。北周时郡县俱废入鸣沙县。
龙鳞装 也称“旋风装”。图书装订名称。原用纸质较厚的叶子,两面书写。另用素纸裱成手卷,将叶子四周套边,右端留有空余,然后从尾纸始由左向右逐页贴在素卷面上,形如鳞次,卷时则由右向左。外表仍为手卷形式。
龙马 古代传说中的形状像马的龙。《礼记·礼运》,“河出马图”孔颖达疏引《尚书中候·握河纪》:“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
龙媒 杰汉书·礼乐志》: “天马徕(来),龙之媒。”颜师古注引应劭曰: “言天马者,乃神龙之类,今天马已来,此龙必至之效也。”后因称骏马为“龙媒”。李贺《瑶华乐》诗: “穆天子,走龙媒。”亦比喻俊才。高适《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 “长鸣谢知己,所愧非龙媒。”
龙门二十品 北魏龙门造像记20种的统称。洛阳龙门山刻有大批北魏以来的石窟佛像,人称“龙门造像”。清中叶有人从其造像记中,选取书法特精的20种,称为《龙门二十品》,拓本传布。其中以“始平公”、“杨大眼”、“魏灵藏”、“孙秋生”4种最有代表性。最早拓本仅拓此4种,后陆续增多至100种,但《龙门二十品》流传最为广泛。书多方笔,雄强恣肆。清代善学北碑名家包世臣、赵之谦等,皆出于此。
龙门派 道教全真道主要道派。金道士丘处机所传。因丘曾隐修陇县龙门洞而得名。该派以“道德通玄静”等一百字为派目字辈,承传全真教旨,在道教中影响甚著。清代道士王常月、伍守阳、刘一明、陈清觉(入川开碧洞宗)等都出自该派。
龙门石窟 也叫“伊阙石窟”。中国著名的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分布在河南洛阳城南伊河入口处两岸的龙门山(西山)和香山(东山)。开凿于北魏大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前后,延续至唐代,历时400余年。以唐代开元(713~741)以前的最多。现存石窟1352个,龛785个,造像9.73万余尊,题记3680种。雕刻刀法圆熟精致,佛像表情生动。近代因遭受破坏,较小佛像十之八九都失去了头部。著名的两块《帝后礼佛图》浮雕也被盗走。建国后设立龙门保管所,进行修整和保管。
龙泉 ①剑名。相传晋代张华见斗、牛二星之间有紫气,后使人于丰城狱中掘地得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见《晋书·张华传》。②亦泛指宝剑。李白《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诗: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
龙泉码价 中图旧时曾沿用300多年的杉木木材评价方法。相传起源于龙泉(今江西遂川,旧名龙泉; 一说浙江龙泉),故名。是世界最早的较完善的方法。码价按原条粗度、长度和缺陷有无,多少评定,以“两”为单位。确定码价后,乘以“两”的时价,即得价格,颇为便利;但不按材积、材质定级。现已改按国定术材标准计量和评价。
龙泉窑 宋代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逝江龙泉大窑、金村等处,1960年发掘。创始于五代,继承越窑传统,烧造青瓷,至南宋而鼎盛。南宋龙泉窑的瓷器可分两种类型: 一种胎质细密洁白,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代表,花纹装饰上出现了堆塑和贴花。此种类型即习称的“弟窑”,一般称龙泉窑皆指此;另一种类型即习称的“哥窑”。龙泉窑器形复杂,除一般日用器皿外,还烧制各种文具及仿古的瓶、觚、鼎、炉等。元代龙泉窑瓷器大量运销海外,瓷窑范围扩大至丽水、永嘉等地。明代仍继续烧造,清代中期以后衰落停产。1949年后又恢复生产。
龙雀 ①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文选·张衡<东京赋>》: “龙雀蟠豌。”薛综注: “龙雀,飞廉也。”②宝刀名。《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又造百炼钢刀,为龙雀大环,号曰「大夏龙雀」。
龙髯 《史记·封禅书》: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后因以为帝王死亡之称。刘禹锡《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挽歌》: “虹影俄侵日,龙髯不上天。”
龙沙 《后汉书·班超传赞》: “定远慷慨,专功西遐,坦步葱、雪,咫尺龙沙。”李贤注: “葱岭、雪山,白龙堆沙漠也。”后泛指塞外沙漠之地为“龙沙。”李白《塞下曲》:“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龙山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故名。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生产工具有很发达的磨制石器,出现了石镰、蚌镰。陶器已开始用轮制,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红陶和白陶极少。除平底器外,有圈足和三足的,纹饰有绳纹、篮纹、方格纹、弦纹等,还有镂孔的。此外,还出现了卜骨。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有较发达的畜牧业。据碳-14法测定,河南地区龙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800~前2300年。属父系氏族公社制时期。沿海地区的龙山文化中常有薄而有光泽的黑陶,故曾被称为黑陶文化。
龙首渠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井渠。汉武帝时为灌溉今陕西北洛水下游东岸 一万多顷卤地而开凿。相传开凿时掘到龙骨,故名。自今澄城西南引洛水东南流,至今大荔西仍入洛。渠经商颜山(今名铁镰山,在大荔西北)下,土松渠岸易崩,乃凿井在井下开渠通水,长10余里。最深的井达40余丈。发动兵卒万人,历时10余年。北周时又曾重加开浚。至唐废。②隋开皇三年(583年)为营建大兴城、解决东城及内苑用水而开凿的渠道。自城东城马头控(今马登空村)引浐水北流,至长乐坡附近分为二渠:东渠西流至通化门外,沿城北上转西折入内苑及大明宫;西渠西南流至通化门南入城,西流入皇城转折北上入宫城,汇为山水池及东海。唐扩建宫苑,此渠多有引伸。其后历经疏浚,明、清时主要发展西渠,而水道及引水口均有改变。其东渠及城内渠道,已日渐堙废。今城外故道尚有若干遗迹存在。
龙首山 ①古山名。一名龙首原。在今陕西西安市旧城北。起于渭水南岸汉长安故城,止于樊川,长60余里。首高二十丈,尾高五六丈。汉筑长安城于北坡,未央宫等都依山而建,唐筑长安城于南坡,大明、含元等宫殿都建于山原较高处。营建城郭宫殿后,山原已渐堙平。②在甘肃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边境,西北—东南走向。与合黎山合称走廊北山。主峰在山丹县北,海拔3616米。明万历中,夷入青把都,自昌宁湖移驻于北,被巡抚田乐击走。
龙树 《2世纪或3世纪》亦译龙胜、龙猛。古印度佛教哲学家,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之一。南印度人。原为婆罗门学者,后皈依佛教。初从迦毗摩罗习小乘三藏,意犹未满,后改学大乘经典,深达奥义。他的“空”、“中道”、“二谛”(真谛、俗谛)等学说亦称“大乘空宗”或“空宗”,对古印度哲学的发展产生最要影响。佛教尊为龙树菩萨。著述甚多,有“千部论主”之称。主要有《中观本颂》(五百偈,后经弟子青目注释,成为《中论)》、《十二门论》、《回诤论》、《大智度论》等。
龙套 也叫“文堂”、“流行”。传统戏曲脚色行当。扮演剧中内侍、士兵、夫役等随从人员。因所穿特殊形式的龙套衣而得名。一般以四人为一堂。在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以表示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的作用。
龙亭 在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原北宋故宫遗址建周王府,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为贡院。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在贡院内建万寿宫,习称龙亭。现存大殿建于七十二级台基上,殿顶覆盖琉璃瓦,金碧辉煌。亭前有潘湖、杨湖。现建为龙亭公园。
龙图阁 宋代阁名。《宋史·职官志二》: “龙图阁,大中祥符中建。阁上以奉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及典籍图画宝瑞之物,宗正寺所进属籍世谱。有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等官。
龙文鞭影 中国旧时的蒙学课本。明萧良有始编《蒙养故事》,杨臣诤增订,分上、下卷,改名《龙文鞭影》。清末李恩绶又作校补。李晖吉等续编《龙文鞭影二集》2卷。今本多为两书合集。均为四言韵文。包括自然知识和历史典故。“龙文,良马也,见鞭则疾驰,不俟驱策。”以此为书名,喻可使受教者迅速掌握知识。
龙武军 唐代禁军名称。太宗择禁军善射者百人,号为百骑。武则天时改为千骑,中宗改为万骑,分左右营。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分羽林军置左右龙武军,以左右万骑属之。
龙舞 亦林“耍龙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很多地区。“龙”的形象各有特色,一般用竹、术、纸、布等扎成,节数不等,多为单数,舞者各持棍支起一节。由一人持彩珠戏龙作舞,龙头随彩珠,龙身各节随龙头上下左右翻腾。每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燃烛的称“布龙”。此外还有用荷花灯、蝴蝶灯组成的“百叶龙”,用长板凳扎成的“板凳龙”和以人体组成的“人龙”等多种形式。旧时有的地区有舞龙祈雨的风俗。龙舞历史悠久,在汉代已有记载。
龙涎 香名。苏轼《过子以山芋作玉糁羹》诗: “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龙涎屿 古岛屿名。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海上。或以为即今龙多岛。一说即今布拉斯岛。沿海产龙涎香,故名。为进出马六甲海峡和格霄特海峡的重要天然物标。《岛夷志略》和《星槎胜览》等书有专条记述。《郑和航海图》也收此名。
龙象 佛教用语。比喻佛门威力与自在。一说,龙象为大力之象。比拟具有勇力、猛于修行的人。又为大德僧之敬称。《大般涅槃经》卷二: 『世尊,我今已与诸大龙象菩萨摩诃萨,断诸结漏。』结与漏都是烦恼的异名。裴休《赠黄蘖山僧希运》诗: 『 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华结胜因。』
龙兴寺 在安徽省凤阳县东北日精峰下。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早年出家的皇觉寺。洪武十六年(1383年)移今址重建,赐名『大龙兴寺』。有佛殿、法堂等建筑以及明铸大铜镬、铜钟、明代碑刻等文物。寺内有御书亭一座,亭内有明太祖 『第一山』手书石碑。
龙须沟 话剧剧本。老舍作(1951年)。解放前,北京龙须沟两岸簇居着穷苦市民,当局以修沟为名收捐派款,而沟却一年比一年臭。地痞流氓在此肆意欺压人民。解放后,人民政府填沟铺路。接通自来水,并镇压了地痞流氓。
龙牙门 ①见《岛夷志略》和《瀛涯胜览》。指新加坡海峡主航道。因峡中岛礁罗布,航道曲折,故名。②《元史·泰定帝纪》称龙牙门蛮,指今新加坡或以为指印度尼西亚林加岛。《海录》作龙牙国。③《郑和航海图》将龙牙门标在白礁以东,似指今林加岛。《诸蕃志》作凌牙门,《东西洋考》作龙雅山。
龙牙菩提 古岛屿名。即今马来西亚半岛马来西亚西北海上的凌家卫岛。当马六甲海峡北口,接近克拉地峡,为古代东西航海或横越该地峡商旅停留地之一。《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星槎胜览)译作龙牙善提(善或为菩之讹)。《郑和航海图》译作龙牙交椅。
龙颜 《史记·高袒本纪》: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司马贞索隐: “高祖感龙而生,故其颜貌似龙,长颈而高鼻。”隆准,高鼻。后因称皇帝的容貌为“龙颜”。亦指称皇帝。李白《赠溧阳宋少府陟》诗:“早怀经济策,特受龙颜顾。”
龙洋 清末各省所铸银元的总称。1889年(光绪十五年)广东开始用机器铸造银元,大小轻重仿墨西哥鹰洋,正面有汉文和满文“光绪元宝”四字,四周环以“广东省造”和“库平七钱二分”字样,背面四周环以英文省名和重量,中央有蟠龙纹,故称龙洋。后各省造币厂纷纷仿造。成色重量略有参差,流通范围多限于本省。1909~1911年间所铸龙洋的正面改为“宣统元宝”或“大清银币”四字。
龙吟 琴曲名。《北齐书·郑述祖传》: “述祖能鼓琴,自造《龙吟》十弄,云尝梦人弹琴,寤而写得,当时以为绝妙。”后因用以形容琴声。卢仝《风中琴》诗:“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亦形容笛声。杜甫《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诗: “晚来横吹好,泓下亦龙吟。”
龙战 《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后因称群雄争夺天下为“龙战”。班固《答宾戏》: “于是七雄虓阚,分裂诸夏,龙战虎争。”
龙舟 龙形的船。船的首尾作巨龙形状。①古代为帝王之舟。《隋书·炀帝纪》: “御龙舟,幸江都。”②民间划船竞赛的船。习俗于端午节盛行龙舟竞渡,源于纪念战国时投江的诗人屈原。余靖《端午口寄酒庶回都官》诗:“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淮知特怆神。”
龙洲集 别集名。南宋刘过(号龙洲道人)作。14卷。附录2卷。附录《怀贤录》,为宋以来各家所题诗文。有《四库全书》本。别有《函海》本为10卷。今人校点本为12卷,凡诗10卷,词、杂著各1卷。”
龙珠 传说中龙所吐的珠。《述异记》卷上: “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越人谚云: ‘种干亩木奴,不如一龙珠。’”术奴,渭橘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