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为了“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汇聚先秦各派学说,主编了一部二十余万字的《吕氏春秋》,写道:“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之《八览·有始览·应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682页)西汉前期,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为了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理论,撰写了七万余言的《春秋繁露》,提及:“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同类相动》,中华书局,1992,第358页)二书共同认为“天必先见”、“美祥亦先见”是帝王将兴的重要标志。实际上,此种说法由来已久,太史公说:“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穀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史记·龟策列传》)反映了卜筮自古以来就是圣王建功立业、预测吉凶的重要工具。在沛县起事反秦中,刘邦也借助卜筮来凝聚人心,《史记·高祖本纪》借助“诸父老”之口说:“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正是在“诸珍怪”作用下,参与反秦起事的众人才会出现“莫敢为”现象,通过卜筮这一重要工具,刘邦才得以立为“沛公”,顺利扛起反秦大旗。“诸父老”口中的“珍怪”,当即《吕氏春秋》所言的“天必先见”和《春秋繁露》所说的“美祥亦先见”。除了前面提及感生神话、面貌特征之外,围绕在刘邦身边的“珍怪”还有哪些?如果检索《史记》,就不难发现这些“珍怪”主要由醉卧遇龙、拔剑斩蛇和常有云气组成。
“醉卧遇龙”的见证人为王媪、武负。刘邦喜好饮酒,经常到王媪和武负两家酒店里赊酒。有那么几次,刘邦醉卧两家酒店,王媪和武负看见他的上面有龙出现,感觉十分奇怪。每次赊酒,刘邦就在店中畅饮,酒钱也是常价几倍。自从“醉卧遇龙”怪事发生后,两家年底结账时,通常把记录刘邦赊账的竹简折断,不再向他追讨酒债。
“拔剑斩蛇”出自一位不知来历老妪口中。刘邦奉命解送本县徒隶前往修筑郦(按:“郦”,一作“骊”。)山陵墓,结果还未离开县境,徒隶们就纷纷逃跑了。依据这种形势,预计尚未到达郦山,徒隶们就会走光,即便剩下的徒隶全都到达郦山,刘邦等人也免不了暴秦的严刑酷罚。夜幕时分,队伍来到丰邑西边泽中亭,大家停下来歇息。前途不明,生死难料,这怎能不让人感伤?队伍当中弥漫着凄惨、浓郁的思乡氛围,刘邦情绪也极为低落,他将徒隶们全部放免,说:“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然而,在秦朝严厉高压政策之下,逃亡又会有着怎样的命运?因此,有十多位徒隶仍然愿意跟随刘邦。在经过短暂休息后,刘邦等人乘着夜色抄大泽中的小路逃匿。前面探路的人回来汇报:“前有大蛇当径,愿还。”刘邦借着酒兴说:“壮士行,何畏!”拔出长剑击斩了大蛇。大蛇一分为二,小路也就通畅了,队伍得以继续前行。走了几里,刘邦酒劲上来了,便醉卧在路边。队伍后面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一位老妪在夜中哭泣,便问她为什么?老妪回答:“人杀吾子,故哭之。”后面的人接着问:“妪子何为见杀?”老妪哭诉道:“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史记·高祖本纪》)后面的人以为老妪撒谎,准备困苦侮辱她,老妪忽然不见踪影。等到刘邦酒醒了,后面的人把这件怪事告诉了刘邦。刘邦心中大喜,自以为是赤帝的儿子。徒隶们因为这件事,对刘邦更加敬畏,死心塌地相随。
“常有云气”出自刘邦妻子吕雉之口。秦始皇听望气的人说:“东南有天子气。”于是东巡镇压。刘邦怀疑秦始皇东巡是冲他来的,便逃匿起来,隐身于芒山、砀山一带。虽然刘邦隐匿起来,但是吕雉经常能够找到刘邦,刘邦感觉到十分奇怪,吕雉解释说:“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史记·高祖本纪》)沛县人听说这件事,也多愿意归附刘邦。
上面三则故事在行文上为刘邦后来起事作了铺垫。刘邦本是龙种,“醉卧遇龙”的怪事自然不需多作解释;但是,“拔剑斩蛇”、“常有云气”又是怎样产生的?这里需要略加说明。
在“拔剑斩蛇”中,刘邦为“赤帝子”,大蛇为“白帝子”,如果要理解赤帝子、白帝子的象征意义,就必须明了战国秦汉间“五德终始”的朝代更替学说。“五德终始”学说分为两种,一是由战国邹衍等创立的阴阳五行相胜的“五德”说,一是由西汉末叶刘歆创立的阴阳五行相生的“五德”说。五行相胜的朝代更替原则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主要观点是传说中的黄帝是土德,所以有大螾大蝼的祥瑞;大禹是木德,所以草木畅茂;汤是金德,所以银由山溢;周文王是火德,所以赤乌衔丹书从天而降。后来,秦始皇依据这一套学说,自认为秦朝是克周火德的水德。五行相生的朝代更替原则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其主要观点是传说中的伏羲是木德,炎帝以火德继,黄帝以土德继,少皞以金德继,颛顼以水德继,又帝喾以木德继,帝尧又以火德继,帝舜以土德继,帝禹以金德继,成汤以水德继,周文王以木德继,汉高祖伐秦继周以火德继。然而历史的事实是,秦始皇帝自居为水德,汉高祖亦自认为是水德,汉武帝时才改为土德,为何《史记》中会出现汉高祖是火德的符瑞?顾颉刚先生指出:“王莽不是在诏书里说过吗?他是黄帝的后代,虞帝的苗裔。黄帝为土德,在这名号上就很清楚。虞帝为土德,《淮南子》里也曾提起。既有两代土德的祖先,他不当为土德吗?这是理由之一。历来的得天下有两条路:一是唐、虞的禅让,二是殷、周的征诛。邹衍之说主‘五德相胜’,要后代去克伐前代,这对于以征诛得天下的殷、周固甚适用,可是对于以禅让得天下的虞、夏有些不恰当。王莽是早预备受汉的禅让的,他肯用相胜式的五德说吗?这是理由之二。”又“高帝是尧后,王莽是舜后,这个方式,他们已这样地布置妥贴了。至于王莽是土德,高帝是火德,这一说乃从五行相生说来的。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王莽的天下是汉高帝传与他的,只有祥和,毫无克伐,所以该得用相生说而不用相胜说。王莽既为土德,这方式当然是‘火生土’。因此,他们又替汉高帝造出一件火德的符瑞。……这件故事是由他们编了插入《史记》的”(顾颉刚撰:《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第十五章《汉的改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66—69页)。如此,“拔剑斩蛇”的故事原不出于司马迁笔下,而是王莽、刘歆等人对《史记》进行篡改后的结果。
“常有云气”中的“云气”当即“天子气”,这点毋庸置疑。“天子气”是什么样的一种“气”呢?范增曾劝项羽进击刘邦:“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史记·项羽本纪》)”荀悦说:“吕后常知其处,云高祖所在,上有赤色云气。”([东汉]荀悦撰、张烈点校:《两汉纪》上《汉纪》卷一,中华书局, 2002,第3页)依据范增、荀悦二人说法,我们只能得出“龙虎,成五采”、“赤色云气”属天子气的认识。由于涉及朝代更替思想,“天子气”学说为历代统治者视为珍秘,相关文献也不易保存和流传。幸运的是,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的《晋书·天文志》、《隋书·天文志》,瞿昙悉达的《大唐开元占经》保存了不少有关“天子气”的资料。《大唐开元占经》一度失传,直到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歙县学者程明善在佛像中发现了一部抄本,才得以重新流传。因此,在明末以前,《晋书·天文志》、《隋书·天文志》几乎成了考察“天子气”的唯一资料。就资料完备性而言,瞿昙悉达的贡献要远胜李淳风,《大唐开元占经》保存了相对系统、较为完善的“天子气”学说。瞿昙悉达说:“天子气内赤外黄,正四方,郁郁葱葱,所发之处,当有王者。若天子欲有游,往其地,亦先发此气,远近数里,如法计之,吉凶以日辰生克,决期以支干数法。又曰:天子气,如城门,隐隐在气雾中,又多在晨昏见。又曰:天子气,如千石仓,在气雾中。又曰:天子气,五色,如山镇。又曰:天子气,如高楼,在雾中。又曰:气象青衣人垂手,在日西,天子气也。又曰:敌上气如龙马,杂色郁郁冲天者,帝王之气,不可击;若在吾军,必得天助。又曰:气如龟,如凤,五色,随王时发者,天子气也。范增曰:‘吾使人望沛公,其气冲天,五色相摎,皆为龙虎,此非人臣气也。’《洛书》曰:‘苍帝起,青云扶日;赤帝起,赤云扶日;黄帝起,黄云扶日;白帝起,白云扶日;黑帝起,黑云扶日。一曰:苍帝气如人向日,拳手而俛首,一手在后;赤帝气如象火光,如覆薁状,立在日下;黄帝气如马,在日下;白帝气如虎,在日下;黑帝气如船,在日下。青紫气自地属天,其地有贵女。凡帝王气发常以四时。王相时日,相生之日。相生之日,其国大昌。’”(《大唐开元占经》卷九四《云气·杂占·帝王气》,四库本)这则材料对于识别天子气、区分天子气类型、明了天子气产生原因,具有重要价值。基于顾颉刚先生上述论断,根据《汉纪》“高祖所在,上有赤色云气”的记载,我们也可以判定“赤色云气”应该也是王莽、刘歆等人精心窜改的结果。
《史记》、《汉书》中说“东南有天子气”,而《汉纪》中却是“占气者[云]‘山东有天子气’”(《两汉纪》上《汉纪》卷一,第3页)。如果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文献中“天子气”记载,有“东南”、“山东”的不同。从文献流传角度讲,“东南”可为“山东”而致舛,“山东”亦可为“东南”而致讹。倘若要解开这一谜团,必须要弄清秦汉时期“山东”、“东南”两个文化地理概念。秦汉时期的“山东”,略同于“关东”,并且和“山西”、“关西”相对而言,其地域范围大致以崤山、华山和函谷关为界,一般指齐、楚、赵、魏、韩故地。(王子今著:《秦汉区域文化研究》之一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秦汉人才的区域分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251页)秦汉时期的“东南”似主要指江浙地区,至今金陵、云阳、槜李、剡等地还留下不少秦始皇东巡镇压天子气而凿山掘河的传说。(苏文:《历史上“东南”地域简考》,《东南文化》,1987年第3期)“山东”、“东南”的具体范围已然不能确定,但是“东南”应在“山东”范围之内。即便解决了“山东”、“东南”的具体地域范围,但是“天子气”发生在“山东”抑或“东南”,仍不会有确凿证据。鉴于秦始皇出巡目的之一是为了“厌”“天子气”,因此秦始皇帝出巡经历的地理空间对于确定“天子气”出自“东南”抑或“山东”具有标志性作用。在一统天下后的11年间,秦始皇先后有过5次出巡,其中4次历经六国旧领地。公元前219年,历经了韩、魏、齐、楚故地;前218年,历经了韩、魏、齐、赵、燕故地;前215年,历经了韩、赵、燕故地;前210年,楚、齐、赵故地。在六国故地中,秦始皇出巡韩3次,赵3次,齐3次,魏2次,燕2次,楚2次。(李瑞等:《秦始皇巡游的时空特征及其原因分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3期)“东南”空间范围主要在故楚境内,并不是秦始皇主要出巡的地域。因此,我们有理由判定:“东南有天子气”实际上是“山东有天子气”。“山东有天子气”应该是一种流行在六国故地的反秦谶言,反映了秦国一统天下后,六国故地仍不稳固的政治现实。汉帝国建立后,史学家借助吕雉之口来改造这句谶言,使之成为秦朝灭亡、汉帝国创建的天命根据。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认识:“醉卧遇龙”、“常有云气”是刘邦集团及其继承者编造出来的天命神话;“拔剑斩蛇”则是王莽、刘歆等人精心窜改的结果。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ubangzhuan/2022121740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