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关破秦后,项羽派人请命怀王:如何处理秦亡后的天下?怀王回话说:“如约。”项羽怨恨怀王当初剥夺他的兵权,不肯让他领兵西向击秦,反而辅佐宋义,北上救赵,这才在“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中落后,目前手握四十万诸侯联军,自然不会听人摆布,因此假意尊奉怀王为义帝,实际上并不执行命令。项羽准备自立为王,为了削弱反对声音,先行分封亡秦有功将领,他说:“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史记·项羽本纪》)将领们一致赞同。
楚汉元年(前206)正月,项羽亲自主持分封。
秦国故地割裂为四。项羽、范增怀疑刘邦将来会夺得天下,但是双方冲突已在鸿门和解,不愿意背上负约名声,担心遭致诸侯反叛,暗中谋划:“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于是,他们用“巴、蜀亦关中地也。”(《史记·项羽本纪》)的理由,立刘邦为汉王。后来,刘邦通过张良,厚赂项伯,代求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得到项羽批准,因此汉国封邑就有了巴(治江县,今重庆市北)、蜀(治成都,今四川成都市)、汉中三郡,都城定于南郑。为了防范、阻隔刘邦,秦地其余地区分封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位降将,其中章邯仍为雍王,封邑在秦内史西部与陇西(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北地(治义渠,今甘肃宁县)二郡,统辖咸阳以西地区,都城定于废丘(治今陕西兴平东南,据《索隐》);司马欣曾任栎阳狱掾,期间对项梁有恩,因此封为塞王,封邑在秦内史东部地,相当于咸阳以东至黄河地区,都城定于栎阳(治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乡);董翳有劝降章邯之功,立为翟王,统辖上郡(治肤施,今陕西靖边县龙眼古城;另有榆林市南,绥德县东南,延安市等三说),都城定于高奴(治今陕西延安市)。
齐国故地分解为三。故齐王建孙田安在楚军渡河救赵时,攻下济北郡几座城邑,率部归附项羽,因此立为济北王,封邑有济北(治卢县,今山东长清县)、博阳(治博城,今山东泰安市东南)二郡(按:《西汉政区地理》以济北国仅有济北一郡,然据《秦代争取地理》博阳另为一郡,今从二郡说),都城定于博城;齐将田都协同楚军救赵,随从项羽入关,因此立为齐王,封邑有临淄(治临淄,今山东临淄市)、琅邪(治琅邪,今山东胶东县西南)二郡,都城定于临淄;项羽怨恨田荣“数负项梁,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史记·项羽本纪》),所以徙齐王市为胶东王,封邑仅有胶东郡(治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都城定于即墨。
燕国故地一分为二。燕将臧荼协同楚军救赵,跟随项羽入关,因此立为燕王,封邑有广阳(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上谷(治沮阳,河北怀来县东南)、渔阳(治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三郡,都城定于蓟县;燕王韩广徙封为辽东王,封邑有右北平(治无终,今天津蓟县)、辽西(阳乐,今辽宁义县西南)、辽东(治襄平,今辽宁辽阳市)三郡,都城定于无终。
赵国故地一分为二。赵相张耳平“素贤”,随从项羽入关,所以立为常山王,统辖邯郸(治邯郸,今河北邯郸市)、常山(治东垣,今河北正定县)、钜鹿(治钜鹿,今河北平乡县西南)三郡,都城定于信都,并改信都为襄国(治今河北邢台市);赵王歇徙封为代王,封邑有云中(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雁门(治善无,今山西右玉县南)、代郡(治代县,今河北尉县西北)、太原(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四郡,都城定于代县。
魏国故地一分为二。赵将司马卬平定河内地区,屡立战功,封为殷王,统辖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涉县西南),都城定于朝歌(治今河南淇县东北朝歌故城);魏王豹徙封为西魏王,封邑有河东(治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上党(治长子,今山西长子县西南)二郡,都城定于平阳(治今山西临汾市西南金殿)。
韩国故地一分为二。张耳亲信、瑕丘县公申阳,率先攻下河南地区,在黄河之上迎接楚军,因此立为河南王,领有三川郡(治雒阳,今河南洛阳市),都城定于雒阳;韩王成封号不变,领有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市),都城仍定于阳翟。
楚国故地一分为四。楚将当阳君黥布,经常担任楚军前锋,因此立为九江王,领有九江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都城定于六县(治今安徽六安市西);鄱君吴芮率百越军队协助诸侯灭秦,随从项羽入关,因此立为衡山王,领有衡山郡(治邾县,今湖北黄冈市),都城定于邾县;义帝柱国共敖率兵进攻南郡,战功很多,因此立为临江王,封邑有南郡(治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境内)、长沙(治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黔中(郡治不详,辖地在今川、贵黔江流域)三郡,都城定于江陵;余下南阳(治宛,今河南南阳市)、陈郡(治陈,今河南淮阳县)、泗水(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薛郡(治鲁县,今山东曲阜市)、东海(治郯县,今山东郯城)、会稽(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市)、鄣郡(治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东郡(治濮阳,今河南濮阳市)、砀郡(治砀县,今安徽砀山县南)九郡建国西楚,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城定于彭城(治今江苏徐州市)。
通过分封,在项羽西楚国之外,秦、齐、赵、魏、燕、楚、韩诸侯故地分裂为18个王国。其中,章邯、司马欣、董翳3人原为秦将,田巿、韩广、赵歇、魏豹、韩成5人本是故王,刘邦、田都、田安、臧荼、张耳、司马卬、申阳、黥布、吴芮、共敖10人更立为王。项羽分封,一方面迎合了当时社会的心理需求,诚如吕思勉所言:“秦朝既经灭亡,封建政体的反动力,就要大张其焰了。原来当时的人,习惯于封建,普通人的心里,差不多以为列国分立,是当然的,秦国的统一,不过是个变局,暴力一过,总得回复到原状的。所以陈胜、吴广谋举事,说:‘等死,死国可乎。’范增对项梁,也说:‘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可以见得当时一般人的心理。既有这种心理,灭秦之后,自然没有一个人独占了的道理,自然还是要分封。谁应当受封呢?自然是六国之后和当时灭秦有功的人。”(吕思勉:《白话本国史》第二编《中古史上》第二章“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第二节“项羽的分封和楚汉的兴亡”,商务印书馆,1964,第12—13页)项羽分封,一方面承认了当时社会的分裂现实,正如韩养民指出:“早在项羽未入关之前,原来的六国贵族利用农民起义之机,纷纷复国称王,形成了诸侯林立的局面。……这些旧贵族拥兵自雄,就是要恢复割据,维护既得利益。他们虽然兵少力弱,有的还是项氏所立,项羽入关后若不暂时承认这一现状,而急于统一,就容易四面受敌,陷于被动。退一步说,既(即)使这些旧贵族容易削平,但拥有十万大军的刘邦却是难以制服的。……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项羽要立即实现统一,客观条件是不允许的。所以,项羽的分封活动,决不是个人的偶然的行为,而是受当时社会上各种武装集团力量的对比所制约的,是形势所迫而必然采取的一种措施。”(韩养民:《略论项羽的分封》,收入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编:《秦汉史论丛》第一辑,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第98页)虽然项羽分封,具有迎合社会需要、尊重社会现实的意义,但是在利益受损的诸侯王以及“有功未得封”与“拥兵无所归”者的眼中,项羽分封极不公平。
刘邦是利益受损诸侯王的代表。倘若依据楚怀王“先入关中王之”的约定,刘邦理应获得秦国全部土地,然而却被项羽驱逐到偏远的巴、蜀、汉中,这怎能不令人气愤?所以,尚在关中之时,刘邦谋划攻打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相继劝阻。萧何进谏:“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刘邦问:“何为乃死也?”萧何说:“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书·萧何传》)萧何此言清醒了刘邦理智,给予了“天下可图”的信心,刘邦这才忍气吞声,否则战争即刻爆发,他怎能安然就国,更不用提后来击灭项羽、创建汉国帝业了。
陈余乃“有功未得封”者的代表。钜鹿受困数月,张耳反复催促陈余出兵救援,然而陈余自度兵力不敌,不敢前同秦军交战。张耳极为愤怒,派遣张黡、陈泽前去责问,陈余只得派出五千兵马,随同张黡、陈泽试攻秦军,结果全军战没。钜鹿解围后,张耳责备陈余不肯出兵,问及张黡、陈泽行踪,陈余颇为生气,他解释道:“张黡、陈泽以必死责臣,臣使将五千人先尝秦军,皆没不出。”但是,张耳并不相信陈余,他以为张黡、陈泽为陈余所杀,反复多次催问。陈余怒气冲冲地说:“不意君之望臣深也!岂以臣为重去将哉?”脱解印绶,推给张耳。张耳见此情形,颇为愕然,也不肯接受。陈余起身如厕,门客劝诫张耳:“臣闻‘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今陈将军与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于是,张耳佩戴印绶,接受令旗。陈余如厕回来,怨恨张耳没有辞让,快步走出大帐,带着几百亲信离开张耳,前往黄河岸边湖泽中渔猎度日。项羽分封时,因张耳随从入关,很多人称赞其贤能,所以封为常山王。不少陈余门客随军征战,纷纷为陈余请封,说“陈余、张耳一体有功于赵。”但是陈余没有随从入关,所以当项羽听说他在南皮(治今河北南皮县东北八里)时,就以南皮旁三县封他为侯。张耳就国后,陈余十分气愤,说:“张耳与余功等也,今张耳王,余独侯,此项羽不平。”(《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彭越为“拥兵无所归”者的代表。项羽分封时,彭越收罗魏地散兵游勇,已经聚集起万余人武装,虽然他参与攻打昌邑,但是并无显著战功,所以没有进行安置。
刘邦、陈余、彭越等人心怀怨望,成为西楚主导下诸侯分封局面的不安定因素。在西楚强大武力的威慑下,他们尚能安分守己,一旦远离武力辐射范围,不免产生扩大地盘、扩张势力的冲动。当项羽东归、诸侯就国后,各种势力开始酝酿打破诸侯分封平衡,战国时期“互相攻杀,兵连祸结”的局面再次来临了。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ubangzhuan/2022121739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