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刘邦

刘邦传《高帝·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181 评论:0

春秋征伐、战国割据,终由秦始皇帝横扫六国,据有天下,实现一统。然而,不过十余载,经陈胜、项梁、项羽、刘邦等人不懈努力,秦帝国分崩离析,二世而亡,千秋万世基业如同过眼云烟,天下进入了西楚霸王项羽主导的时代。项羽在反秦战争中,立有赫赫战功,钜鹿之战,俘虏名将王离;接着,连战连胜,迫降名将章邯,秦军主力灰飞烟灭。楚汉战争中,西楚霸王在彭城、荥阳等战役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屡次击溃汉国联军,刘邦几为楚军生擒。然而,经过四年奋战,汉国联军终在垓下彻底击破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西楚霸王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刘邦定陶称帝登基,天下重归一统。昔日的布衣百姓,如今成为主宰天下的帝君,回顾楚汉角逐时期的金戈铁马、烽火连天,刀光剑影、弥漫硝烟,乃至穷途末路,九死一生的岁月,怎能不令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如何才能你死我活?已经不是胜利后思考的关键问题。然而惬意喜悦并不能替代感触伤怀,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同样值得总结。

汉五年(前202)五月,刘邦在雒阳南宫大宴文武众臣。他告诉文武众臣:“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史记·高祖本纪》)高起、王陵的回答涉及刘、项用人政策比较,成为后人评价刘、项得失成败的重要依据;但是这样的评价并不始于高、王,楚汉开战前的韩信,楚汉战争期间的陈平、郦食其等都阐述过类似主张。

楚汉元年(前206)五月,刘邦在汉中拜韩信为大将,向他征求“争权天下”的计策,韩信仔细分析楚汉双方优劣,指出项羽不能任用贤能、据功封赏,所谓“勇悍仁强”,不过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而且还存在着定都失策、分封惟亲、诸侯不平、放逐义帝、所过残灭、坑杀降卒、天下多怨、百姓不附等诸多不足;刘邦虽然不如项羽“勇悍仁强”,但是西入武关,秋毫无犯,除秦苛法,约法三章,深得民心,因此强弱双方可以相互转化。韩信此番决策,对于刘邦赢得楚汉战争意义重大,后人称之为“汉中对策”。

楚汉二年(前205)三月,陈平在修武(隶河内郡,治今河南获嘉县)投奔刘邦,即被任命为汉国都尉,负责监督、协调众将,引起了汉军将领的不满。五月,周勃、灌婴等谗言陈平“盗嫂受金”、“反覆乱臣”,不足信任。于是,刘邦责备陈平反覆无常,陈平进行具体解释,他说离开魏王,是因为“魏王不能用臣说”;离开项羽,是因为“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听说刘邦“能用人”,所以前来归附。这番言论,成功地消除了刘邦对陈平的猜忌之心。楚汉三年十一月至次年五月间,楚军紧急围攻汉军,荥阳危在旦夕,刘邦问计陈平,陈平仔细分析了刘、项用人优劣,指出项羽“恭敬爱人”,但是不善论功封赏,所用唯能是“廉节好礼”之士;刘邦虽然“慢而少礼”,但是能饶人爵邑,所以“顽钝嗜利无耻”之人多来归附(《史记·陈丞相世家》)。这些独到分析,树立了刘邦坚持抗衡项羽的信心。

楚汉三年(前204)九月,郦食其奉命出使齐国。在回答齐王田广“天下何所归?”时,郦食其指出项羽负约、迁杀义帝、吝于封赏、用人惟亲、贤才怨之,而刘邦兴举义兵,立诸侯之后,厚于封赏,与天下同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因此弃楚附汉才是齐国唯一选择。此番言论成功说服齐王,瓦解了齐、楚同盟,为后来韩信兵不血刃地攻占齐地,完成对楚军的战略包围,并最终击破楚军具有重要意义。

相较韩信、陈平、郦食其深入透彻的分析,高起、王陵关于“吾所以有天下者何?”的见解可以说是了无新意,因此刘邦反驳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刘邦之所以给予张良(子房)、萧何、韩信三人以如此高度的评价,确是因为他们在亡楚兴汉过程中的杰出贡献;虽然刘邦“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的评判可能不太全面,但是总结刘邦夺取天下、项羽失去天下的根本原因,还不能不从三人说起。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是刘邦给张良的评价。在西入咸阳诸战中,张良献计迫降宛城、袭破峣关,刘邦方才得以安全、顺利、先期进入咸阳;进入咸阳后,张良力谏刘邦还军霸上,然后献策鸿门,使刘邦得以笼络民心、逃脱危亡;项羽分封时,张良重金贿赂项伯,使刘邦得以增封汉中郡;诸侯就国时,张良建言烧绝栈道,使刘邦得以避免诸侯军队追击;还定三秦时,张良呈送齐、梁反书,竭力误导项羽战略决策,为刘邦积蓄力量、扩大地盘、联络同盟赢得宝贵时间。正是张良上述谋划的成功实施,此后楚汉相持,乃至汉帝国建立方成为可能。然而,如果详细了解张良谋略在“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中的作用,还得从楚汉战争说起。

彭城会战中,汉国联军五十六万,一朝崩溃。联军败逃过程中,为楚军追杀者二十余万,刘邦仅仅率领数十骑逃出重围,父太公、妻吕雉为楚军所擒,联军中殷王卬战死,塞王欣、翟王翳、赵相陈余等相继叛汉附楚,反楚形势一落千丈。此时,汉国联军将无斗志、士无战心,彭越见楚军兵锋甚锐,尽弃梁地城池,北撤至黄河南岸的白马;邹、鲁、瑕丘、薛等地很快落入楚军之手,樊哙等节节败退;陈、梁之地守军也多望风而降。刘邦途经丰邑,逃至下邑,急求破楚良策,他说:“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张良建言:“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史记·留侯世家》)张良此策核心在于借用黥布、项羽“有郄”,离间孤立楚军;利用彭越、田横与项羽矛盾,分散楚军兵势;调动韩信力量,延滞楚军追击,这就是著名的“下邑画策”。下邑画策虽然未能完全实施,如此时彭越已尽弃梁地,再如齐王田横同楚军结盟,又如史籍未见韩信此后作为,然而派遣随何成功出使淮南,黥布将楚军主力阻滞在九江国一带达半年之久,这为刘邦固守荥阳防线、收拾残兵、重整旗鼓赢得了时间。

楚汉二年五月,刘邦败据荥阳,利用京、索二城有利地形,运取敖仓军粟,同楚军对峙。楚汉三年十一月,楚将龙且击破黥布,楚军主力围攻荥阳。项羽一面派遣奇兵渡河袭扰赵地,以防韩信援军南下;一面袭击汉军粮道,汉军兵粮日渐匮乏,荥阳城危在旦夕之间。刘邦急求削弱楚军之策,郦食其建言借鉴商汤、周武分封经验,吸取秦灭六国诸侯教训,复立“六国后世”,以德义感化天下,逼迫楚国敛衽而朝。刘邦本已批准此议,而张良力谏不可。他认为时移世易,刘邦不能效仿商汤“能制项籍之死命”,又不能效仿周武“得项籍之头”,“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散府库以赐贫穷”,“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休马无所用”,“放牛不复输积”,所以分封不合时宜。倘若实行分封,那些“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日夜望咫尺之地”的“天下游士”将会“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不再侍奉刘邦了。况且实行分封,“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史记·留侯世家》)如此,刘邦大势必去。张良谏阻分封,避免了汉国分崩离析,将亡士散的局面。

楚汉四年(前203)十月,韩信听从蒯通建议,乘郦食其说降齐王田广、齐军尽撤防御警备之机,率部突袭历下齐军,并迅速攻占了齐国的广阔地区。十一月,韩信在潍水(即今潍河,源出山东莒县西北潍山,北至昌邑县东北入海)之战中大破援齐楚军,后俘杀齐王田广、击走齐相田横,齐国遂告平定。此前,韩信参与制定“决策东乡,争权天下”战略,曾收拾残兵,据守荥阳防线,阻挡楚军西进,曾取魏下代、破赵胁燕,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韩信本有“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的信条,因此派遣使者请求刘邦封自己为“假王”,镇守“夸诈多变”、好为“反复”的齐地。时楚军急攻荥阳,韩信没有派兵援汉,却临危请封,刘邦勃然大怒,唾骂拥兵自重的韩信。张良、陈平认为此时汉军形势不利,无力阻止韩信称王,不如因势利导,封韩信为王,让他守齐抗楚,否则韩信发动变乱,形势对汉军更加不利。刘邦醒悟过来,派遣张良前去安抚韩信,立他为齐王。此时,楚汉双方经过长期争斗,皆兵疲力尽,韩信据有齐地,民富兵强,助汉则汉胜,投楚则楚胜,天下形势悬于韩信一人之手。若非张良劝封韩信,楚汉双方之前途,恐非楚败汉胜之结果。

楚汉和盟,项羽引兵东归,刘邦本拟返还关中,后接受张良、陈平建议,追击“兵罢食尽”楚军,并邀约齐王韩信、建成侯彭越会击固陵(治今河南太康县南)。但是韩信、彭越并未赴约,楚军借机发动反击,在固陵大破汉军,汉军只得转入防御。韩信、彭越未能按期赴约,这让刘邦忧心不已。张良认为此前韩信请立为王,虽然得到刘邦批准,究竟不是本意,楚军即将破亡,韩信虽号称齐王,但是并无固定封地,所以他不能不考虑留楚自保;彭越多次侵扰楚军后方粮道,迫使项羽首尾不能两顾,汉军方能坚守荥阳一线,彭越长期担任魏国相国,率先平定了梁地,他在魏王豹死后,希望能称王梁地,而楚军即将破亡,此种愿望并未达成,所以他也希望留楚自保。因此,张良建议刘邦“今能取睢阳(隶秦砀郡,治今河南商丘县南一里)以北至榖城(治今山东平阴县西南东阿镇)皆以王彭越,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许两人,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汉书·高帝纪下》)。正是因为刘邦听从张良增封韩信、彭越的建议,韩信、彭越才会参加垓下会战,否则楚汉战争结果是楚灭,还是汉亡;是一家之天下,抑或数家共分之天下,实难预料。

张良下邑画策,谏阻分封,劝封韩信,固封韩、彭等谋略,成功扭转了汉弱楚强的战争形势,帮助刘邦一举夺得天下,后人司马贞总结张良功绩:“进履宜假,运筹神算。横阳既立,申徒作扞。灞上扶危,固陵静乱。人称三杰,辩推八难。”(《索引》“述赞”)颇为允当。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是刘邦给萧何的评价。萧何原为沛县功曹吏,他同刘邦关系很好,曾“数以吏事护高祖”。秦二世元年九月,他协助刘邦攻下沛县,收罗沛县子弟,举起反秦大旗。在反秦战争中,萧何担任沛公(武安侯)的“丞”,监督管理行政杂务。攻下咸阳后,萧何收罗了丞相、御史府中珍藏的律、令、图、书,这批文书后来成为刘邦了解天下形势、进行战略决策、治理国家百姓的重要资料。诸侯分封时,武安侯立为汉王,萧何升任为汉国丞相。刘邦不满项羽分封,谋划攻打楚军,萧何力劝刘邦忍气吞声,并且绘出了“收用巴、蜀,还定三秦”的宏伟蓝图,阻止了刘邦以卵击石的军事冒险。刘邦就国后,萧何举荐韩信为大将,为后来楚汉战争储备了“战必胜,攻必取”的统帅性人才。这是萧何在楚汉战争前的功绩。

刘邦“北定三秦”时,萧何负责镇守汉中,收取巴蜀租税,供应前线。楚汉战争期间,萧何镇守关中,负责统计关中户口,征调、输送粮草、兵员。每当刘邦“失军遁去”,萧何“兴关中卒,辄补缺”。(《史记·萧相国世家》)使关中成为汉军稳固的后方基地。就史籍记载而言,萧何征发关中士卒援助前线有三次:第一次在楚汉二年五月,刘邦彭城溃败,萧何征发关中“老弱未傅”援助荥阳,汉军士气重新振作起来,得以在京、索间击破楚军;第二次在楚汉三年,萧何将“子孙昆弟能胜兵者”全部派往前线,打消了刘邦防范、猜忌之心,使得刘邦能够专心前线战事;第三次在楚汉四年十一月,关中兵粮源源不断地开赴前线,兵少食尽的项羽被迫同刘邦在鸿沟达成和盟,成功地瓦解了楚军的作战意志。

刘邦大封功臣时,以萧何论功第一,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然而,功臣们认为自己攻城略地无数,而萧何仅“持文墨议论”,功劳反而在他们之上,因此极为不满。刘邦认为功臣们如同“能得走兽”的猎狗,萧何乃是“发踪指示兽处”的猎人;此外,功臣们只身相从,最多的不过两三人,而萧何举宗数十人追随,因此萧何论功应该第一。接着,排列功臣位次,功臣们极力推荐“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的曹参为第一。然而,鄂千秋认为“野战略地”的曹参所立为一时之功,萧何在汉军“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时,关中兵粮源源不断地运赴前线,以安全的关中作为刘邦稳固的后方基地,这是万世之功。(《史记·萧相国世家》)正是因为萧何在楚汉战争中立下“万世之功”,后来刘邦仍列萧何为第一,而且加封鄂千秋为安平侯。后人司马贞如是称赞萧何:“及佐兴王,举宗从沛。关中既守,转输是赖。汉军屡疲,秦兵必会。约法可久,收图可大。指兽发踪,其功实最。”(《索引》“述赞”)是为至言。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是刘邦给韩信的评价。布衣韩信投奔项梁,参加反秦战争;项梁战死后,他跟随项羽,然言不听、计不从,位不过郎中。刘邦就国时,他弃楚从汉。后受夏侯婴推荐,刘邦授予治粟都尉;不久,深受萧何赏识,仍然不得重用。韩信本欲东归,但是被萧何追回,并向刘邦力荐,得拜大将。拜为大将后,韩信进献了“决策东乡,争权天下”的战略,这就是著名的“汉中对策”。此后,韩信参与了北定三秦,出关降魏、河南,合齐、赵攻楚诸战役。楚汉二年五月,刘邦兵溃彭城,韩信收复散兵,在京、索之间击破楚军,将楚军阻止在荥阳以东一线。八月,韩信奉命讨魏,他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法,佯攻蒲坂,潜师阳夏,木罂渡军,突袭东张,破魏将孙遫,魏军防线全线崩溃;接着,南下蒲坂、安邑(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曲阳等地,终在九月于东垣县(按:东字当衍,《汉书·地理志》有垣县,而无东垣县,治今山西垣曲县东南)生擒魏王豹。平魏之战,解除了魏军对于汉军后方基地关中、荥阳防线的侧背威胁,打通了汉军黄河、渭河交通要道。

平魏之后,韩信请命“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书·韩信传》)。得到刘邦批准后,韩信、张耳在邬(治今山西介休市东北三十里邬城店村)东、阏与(邑名,在今山西和顺县西北)、太原等地相继击破代军,迅速平定代地。下代之后,韩信兵锋直抵赵军防守要塞井陉口(在今河北井陉县西北井陉山上),采用“背水一战”、“拔帜易帜”等战法,成功攻占井陉口,进入太行以东地区;此后,韩信乘胜追击,在鄗邑(在今河北柏乡县北二十一里固城店镇)北部大破赵军,在泜水(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南)南部擒杀陈余,在襄国(治今河北邢台市)擒杀赵王歇,终在楚汉三年十月平定赵地。破赵之后,韩信本欲攻燕伐齐,广武君认为韩信“众劳卒罢”,如果强行攻燕,必会“情见势屈,旷日粮竭”,齐国借机据境自强,形势对刘邦不利,倘若以连战连胜之威,佯作攻燕姿态,接着遣使劝降,燕国不敢不从,然后遣使赴齐,齐国也会“从风而服”。(《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遣使至燕,燕国果然闻风而降。胁燕之后,韩信采纳蒯通之策,乘郦食其说降齐国,齐军懈怠之机,突袭历下齐军,攻下齐都临淄(治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北),迅速攻占齐国大片地区,接着在潍水(即今潍河,源出山东莒县西北潍山,北至昌邑县东北入海)智破龙且楚军,在城阳(按:此“城阳”当在潍水以东,今地失考)俘杀齐王田广,平定了齐国。韩信通过“北举燕、赵,东击齐”,成功地控制了代、赵、燕、齐广阔地区,瓦解了楚军战略同盟,切断了楚军兵粮来源,使得楚军、楚地时刻处在汉国盟军的战略威慑之下,楚汉战争形势至此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楚汉五年十月,汉军溃败固陵,刘邦采纳张良、陈平之策,韩信亲率灌婴、孔熙、陈贺等南下击楚,先后攻占楚都彭城及周边地区,同刘邦在颐乡(按:“颐”为“赖”字之讹,在今河南鹿邑县东十里)会师。接着,韩信指挥陈下战役,迫使楚军向东溃退。十二月,楚军退至垓下(治今安徽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一说在今河南鹿邑县境),韩信发动三面夹击,将楚军重重围困。然后,韩信采用“攻心”之策,命令士兵在夜间唱起楚歌,动摇楚军斗志,项羽被迫乘夜突围,汉军迅猛追击,项羽被迫自刎乌江。楚汉战争,以汉胜楚亡终结。韩信作为垓下会战汉王联军实际指挥者,功绩在此战中臻于顶峰。

正是因为韩信汉中建策、北定三秦、擒魏取代、灭赵胁燕、东举强齐、垓下灭楚的功绩,后人司马贞评价其功绩:“相国深荐,策拜登坛。沈沙决水,拔帜传餐。与汉汉重,归楚楚安。”(《索引》“述赞”)实为笃论。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ubangzhuan/2022121738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