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刘邦

刘邦传《高帝·陆贾造《新语》》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164 评论:0

周朝实行分封,长享八百年江山;秦朝采用郡县,国祚不过二世。项羽吸取周存秦亡教训,大封诸侯,结果不出五年,兵败而身死。无论是遥远的历史,还是眼前的现实,不管是胜利的经验,抑或是失败的教训,国运兴亡盛衰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寻找到一剂百姓安居、社会稳定、国家巩固的良方?如何才能说明旧政权的灭亡,新政权的建立同样是天命所归?这是刘邦统治集团不得不迫切思考的系列问题。

围绕着系列问题的阐发,时代需要一位杰出的政治理论家,楚人陆贾风云际会地登上了汉初的舞台。

根据史书记载,陆贾主要活动在秦末至汉文帝时代。他以刘邦幕僚身份参加了亡秦灭楚战争,能言善辩,经常承担出使任务。秦二世三年(前207)八月,陆贾、郦食其奉张良计策诱降秦将,使得汉军得以顺利袭破武关,先于项羽进入咸阳,这是陆贾亡秦战争中的行迹。楚汉四年(前203)八月,陆贾游说项羽,请求楚、汉和盟,释放太公,这是陆贾在楚汉战争中的作为,结果未能成功。汉十一年(前196)、文帝前元年(前179),陆贾两次出使南越,说服南越归附汉朝,缓和了汉、越关系,加强了两地经济、文化交流。刘邦、吕雉死后,陆贾献计陈平,剪除诸吕,迎立文帝,安定了天下。

虽然陆贾出使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然而其一生中最为后人称道的贡献还是编撰《新语》。

《新语》编撰起因在于陆贾同刘邦交谈时,常常称赞、引用儒家的《诗》、《书》文献,这让行伍起家的刘邦极为不满。有一次,刘邦大骂陆贾:“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反问:“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陆贾语气尖锐,使刘邦心中不悦,然而道理中肯,让刘邦十分惭愧。国家兴衰之理、为政得失之道也是刘邦长久探索并试图解决的问题,虽然亲身经历秦亡楚灭的历史过程,但是不事《诗》、《书》的刘邦怎能将其上升到成败得失的理论高度?因此,刘邦吩咐陆贾:“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于是,陆贾探索历代国运兴衰,为政得失的道理,撰写出了道基、术事、辅政、无为、辨惑、慎微、资质、至德、怀虑、本行、明诫、思务十二篇奏章。这十二篇奏章,文字清新,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论辩新颖,得到了刘邦及文武群臣的高度赞扬,史称“每奏一篇,刘邦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道基》篇基于“天地相承”、“气感相应”这一理论,认为“人道”形成是神农、黄帝、后稷、大禹、奚仲、皋陶等先圣,以及中圣、后圣“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统物通变,治情性,显仁义”的结果,要求执政者吸取“握道而治,据德而行,席仁而坐,杖义而强”的经验,提出了“仁者道之纪,义者圣之学”的治国理念。(王利器撰:《新语校注》,中华书局,1986;下不赘注)

《术事》篇驳斥了厚古薄今的世俗看法,认为“立事者不离道德,调弦者不失宫商,天道调四时,人道治五常”是千古万世的不易法则,提出了“道近不必出于久远,取其致要而有成”的实用主张,要求为政者合善可法、因世权行,而不必固守书“必起仲尼之门”、药“必出扁鹊之方”的守旧思维。

《辅政》篇总结了历史上“杖圣者帝,杖贤者王,杖仁者霸,杖义者强,杖谗者灭,杖贼者亡”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仁义为巢”、“圣贤为杖”的“用贤”思想,要求治国为政者能够做到“远熒熒之色,放铮铮之声,绝恬美之味,疎嗌呕之情”,善于辩证使用“怀刚者”与“持柔者”,“躁疾者”与“迟重者”,“尚勇者”与“温厚者”,“急促者”与“柔懦者”,“朴质者”与“便巧者”等不同人才。

《无为》篇比照了大舜“寂若无治”、“寞若无忧”,周公“制作礼乐”、“师旅不设,刑格法悬”而天下大治的历史经验;秦始皇“举措太众、刑罚太极”而失国亡政的历史教训,提出了“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的为政思想,要求治国者“尚宽舒以褒其身,行身中和以致疏远”,方能“民畏其威而从其化,怀其德而归其境,美其治而不敢违其政”;“举措动作”不失法度,方能“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也”。

《辨惑》篇抨击了“党辈众多”、“辞语谐合”,“群邪相抑,以直为曲”,“群党合意,以倾一君”,流言并至、众人是非,“内无独见之明,外惑邪臣之党”等国衰政乱弊政,基于“道因权而立,德因势而行,不在其位者,则无以齐其政,不操其柄者,则无以制其刚”的历史认识,提出了“行不敢苟合,言不为苟容,虽无功于世,而名足称也;虽言不用于国家,而举措之言可法也”的为政思想。

《慎微》篇批评了怀道避世的“不忠”行为,借鉴先贤伊尹、曾子“修之于内,着之于外;行之于小,显之于大”的范例,提出了“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的主张,要求“君子”应“俯仰进退,与道为依,藏之于身,优游待时”。

《资质》篇指出人君没有不知道“求贤以自助,近贤以自辅”的道理,然而还是出现天下“倾覆”的局面,原因在于“忠贤之士弃于野”,“佞臣之党存于朝”,根本原因在于“观听之臣不明于下”,因此提出了“质美者以通为贵,才良者以显为能”的任贤思想。

《至德》篇指出“怀德者众归之,恃刑者民畏之”是天地万物的本性,在借鉴晋厉、齐庄、楚灵、宋襄四公轻师失国,急刑自贼;鲁庄公“为威不强还自亡,立法不明还自伤”历史教训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轻刑重德,薄罚厚赏的德治思想。

《怀虑》篇基于“圣人执一政以绳百姓,持一概以等万民,所以同一治而明一统也”的历史经验与“故事不生于法度,道不本于天地,可言而不可行也,可听而不可传也,可□翫而不可大用也”的理论认识,提出了“各受一性”、“正心一坚”、“执一统物”的为政思想,总结出了“利绝而道着,武让而德兴”才是“持久之道”、“常行之法”的治国规律。

《本行》篇总结出了“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的为政原则,提出了笃义薄利、敏行慎言的为政思想,要求治国者借鉴“圣人卑宫室而高道德,恶衣服而勤仁义,不损其行,以好其容,不亏其德,以饰其身,国不兴不事之功,家不藏不用之器,所以稀力役而省贡献也”的为政经验。

《明诫》篇基于“世衰道失,非天之所为也,乃君国者有以取之也”的理论认识,提出了“屈申不可以失法,动作不可以离度”的为政思想,要求为政者循行“观天之化,推演万事之类,散之于□□之间,调之以寒暑之节,养之以四时之气,同之以风雨之化”的圣人齐一之教。

《思务》篇基于圣人“不必同道”、“因其势而调之”、“因变而立功”的历史经验,总结出了“自人君至于庶人,未有不法圣道而为贤者”的治国理念,提出了“志不移”、“行不易”,“一其道而定其操,致其事而立其功”的为政思想。

《新语》旨在叙述历朝兴衰,阐明为政得失之“道”。十二篇中仁义为本,清静无为,轻刑重化,任圣杖贤等为政思想,凝聚成汉初休养生息的治国理念,成为刘邦、吕雉、惠帝、文帝、景帝等治国的纲领性文献,对于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ubangzhuan/2022121737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