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刘邦

刘邦传《编户民·姓刘氏,字季》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172 评论:0

汉高祖名邦字季似成为今天流行的认识。这种流行的认识最早见于东汉中后期荀悦在《汉纪》中的记载。如果检索成书于东汉中后期之前的《史记》、《汉书》两部史籍,根本找不到汉高祖名邦的记载,“字季”仅见于《史记》。在《史记》、《汉书》中,他人对汉高祖的称呼有刘季、沛公、汉王、皇帝等,诸称呼中同姓名相关者唯有刘季,汉高祖发迹前通行的、约定俗成的称谓当为“刘季”。

名字在今天已经成了不可分割的固定词组,但是在周文化影响的范围内却有着明确的区分。“人必有名何?所以吐情自纪,尊事人者也。”“人所以有字何?所以冠徳明功,敬成人也。”([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卷九《姓名》,中华书局,1994,第406—415页)这是名字的社会功用。“名成乎礼,字依乎名。名,字之本;字,名之末也。为本,故尊;为末,故卑。尊,故其礼详;卑,故其事略也。且妇人无名,故贱于丈夫;野人无名,故贱于学士。名者,己之所以事尊,尊者之所以命己;字,则己之所以接卑,卑者所以称己。未有用之于尊而为卑,用之于卑而为尊者也。”([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三六二《人事部三·名》引《秦记》,中华书局, 1960,第1670页)“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礼记正义》卷七《檀弓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219页)此为名字的具体关系。今按萧何说:“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此为“刘季”称呼首见于《史记》、《汉书》。考萧何此言发生在汉高祖任泗水亭长之后,其时汉高祖理应成年。若依据“幼名冠字”的习俗,《史记》以“季”为“字”也符合当时的称谓习惯;然则现存东汉初期以前的史籍中,汉高祖竟然有字无名,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这种“不可思议”困扰着历代学者。

东汉的荀悦说:“讳邦,字季。邦之字曰国。”(《汉书》颜师古注)约与荀悦同时的项岱在《汉书叙传》(《隋书·经籍志》载“《汉书叙传》五卷,项岱撰。”是司马贞所引当出自《汉书叙传》)中写道:“高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后因讳邦不讳季,所以季布犹称姓也。”(《索隐》引)这是东汉学者对这种“不可思议”的回应。从他们的回应中,我们发现汉高祖“讳邦”已成为共识,揆诸陈直的研究结论——“两汉邦字,在官名、地名、人名、经籍上,皆改作国字。在诗赋碑铭中,因有叶韵关系而迳用者,亦有不避讳者。”(陈直:《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第2版,1979,第1页)汉高祖名“邦”当无疑问。然而,尚有疑惑之处在于“季”是字,还是小字?“邦”是否为“即位易名”?

隋唐时期的颜师古(581—645)在《汉书》“注”中认同了荀悦的说法。唐代中期的司马贞不同意这种意见,他指出:“按《汉书》:‘名邦,字季’,此单云字,亦又可疑。按:汉高祖长兄名伯,次名仲,不见别名,则季亦是名也。故项岱云:‘高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后因讳邦不讳季,所以季布犹称姓也。’”(《索隐》)这就是说司马贞基本同意项岱的意见,而且还为“季”增添了“亦是名也”的新发明。今按司马贞在文中混淆了“名”与“小字”的关系,其作为新发明的理据引起了后人的不断质疑,如清代学者王先谦说:“今《汉书》无此文,《索隐》所云,殆《汉纪》之误。”([汉]班固撰、[清]王先谦补注:《汉书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2页)再如今人刘新光指出:“《史》《汉》都仅言汉高祖‘长兄伯,次仲’,此‘伯’、‘仲’是名抑是字,并不清楚,而贞径定为名,且论定‘季亦是名也’,又属可疑。”(刘新光:《汉高祖名邦字季略说》,《史学月刊》,1999年第4期)事实上,“季亦是名也”的新发明确实很难成立,否则何以解释两汉讳邦不讳季的现象?即便如此,司马贞仍然有很大的学术贡献,不仅揭示了唐人于汉高祖名字依然存在歧异的事实,而且还保存了东汉学者项岱的说法。

唐人虽然提出了“季亦是名也”的新发明,但是历史留给清人关于汉高祖名字的认识其实还停留在东汉时期。虽无新史料可资利用,但是崇尚朴学、富有疑古精神的清人却得出了超越前人的新认识,其中卓有贡献者主要有清代中期的梁玉绳和清末的崔适。梁玉绳指出:“季乃是行,高祖长兄伯,次兄仲,亦行也。《史》以‘季’为字,与《索引》以‘季’为名,并非。若‘季’是字,则张释之何以字季乎?高祖名邦,与兄名喜弟名交同,《索引》引项岱谓即位易名,非。”([清]梁玉绳撰、贺次君点校:《史记志疑》卷六《高祖本纪第八》,中华书局,1981,第213页)崔适则说:“案刘氏兄弟三人,但以长少而称伯、仲、季,非名也。高祖微时但称刘季,后称沛公,后称汉王,后称皇帝,终其身无所谓名与字也。讳邦者,后世史臣所拟耳。否则汉王二年二月立汉社稷,当为祭文,或为造名之始欤。”([清]崔适著、张烈点校:《史记探源》卷三《高祖本纪第八》,中华书局,1986,第60页)如果仔细比较梁玉绳、崔适的言论,就会发现“季”是排行,并非名、字的说法已为清人所共识。今按季非名的说法不能成立,已详上述;倘若季是字,《史记》中公孙弘、张释之二人字季的现象就不能解释,他们是断然不敢犯汉高祖的讳。又汉高祖长兄伯,次兄仲,而成书于东汉的《白虎通·姓名篇》中有“故以时长幼号曰伯仲叔季也。伯者,长也。伯者,子最长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白虎通疏证》卷九《姓名》,第416页)的记载,季是行的说法亦属可信。但是分歧在于:梁玉绳认为汉高祖名邦,“即位易名”之说不可信;崔适则认为汉高祖终身没有名字,讳邦不是后世史臣所拟,就是汉王二年立汉社稷时始造之名。

清人虽然初步得出了“季”是排行的结论,但是未能解决汉代是否避皇帝字讳这一关键问题,也没有回应项岱“高祖小字季”的说法;而且还提出了汉高祖有无名字、“邦”是后世史臣所拟还是汉王二年立汉社稷时始造之名等新的疑问。他们未能解决、缺乏回应的老问题以及提出的新问题历史地传给了今人。汉代是否避皇帝字的讳?汉高祖字季惟载于《史记》,汉代其他皇帝的字皆不见于《史记》、《汉书》;东汉时代的马超因呼刘备的字差点为关羽、张飞所杀(《三国志·蜀志·马超传》裴注引《山阳公载记》),说明汉代应该是要避皇帝字的讳。因此清人以“季”为行,非名非字的说法当可无疑了。那么“季”是否为小字?小字又称小名、乳名,生活在东汉时代的项岱是断然不敢给汉高祖编造出“小字”这样的瞎话的。小字自然是不用避讳的,因此司马迁所云“字季”只能解释为汉高祖的“小字”。如此,“季”既是排行,又是小字。

汉高祖有名无字?这样的疑问实在是有悖常理,不需解释的;然则“邦”是后世史臣所拟,还是汉王二年立汉社稷时始造之名?考“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训曰“国也”;同时代的郑玄以为:“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周礼注疏》卷二《大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24页)顾名思义,“刘邦”的字面意义是“刘国”、“刘家的天下”,试问以汉高祖出生时的家庭社会地位,父母怎敢为他取出这样的大名?因此名“邦”只能是在汉高祖地位已经变化后改易的结果。东汉的荀悦已言“讳邦”,则崔适所谓“为后世史臣所拟”的时代只能在汉代。由于项岱的话过于简略,“即位”就产生了即汉王位、即皇帝位两种可能。如果考察汉高祖发迹的历史,就会发现即汉王位是他在为项羽所迫之下的无奈选择,此种情形之下易名为邦必会遭到项羽的打击报复,甚至还会遭致杀身灭国;而即皇帝位后,取一个音响、义美的正式之名既是祷告天地、教化百姓的需要,也可彰显“天下共主”的尊严。因此,“邦”大概是在汉五年(前202)汉高祖即皇帝位时,萧何、张良等一干高参为他斟酌出来的,从此固化为他行之于后世的“大名”了。(《汉高祖名邦字季略说》)

经过历代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季”是小字,是排行;邦应是汉高祖即皇帝位时所起之名。虽然前人未能完全揭开汉高祖名字的神秘面纱,但是他们的探索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达成的共识反映了特定时代的认识,为后人继续补充、修正;形成的歧异是后人讨论汉高祖名字时绕不过去的话题。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ubangzhuan/2022121737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