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刘邦

刘邦人物研究概况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205 评论:0

刘邦创立汉国号、奠定汉地域、构建汉文化、凝聚汉民族,影响广泛而深远,他开创了两汉四百余年的基业,于中国历史之发展、世界文明之延续贡献颇著,所以宋人苏轼誉其为“百王之冠”;英人汤因比将其列为“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之一。

刘邦行迹、功绩受到中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已经成为认识、探讨秦汉历史,乃至中国、东亚社会发展绕不过去的话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上更是涌现了认识、评述、研究、开发刘邦的文化热潮。

具体到刘邦文化热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其一,学术研究。根据《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战国秦汉史论著索引续编》、《战国秦汉史论著索引三编》进行统计,发现20世纪含有“刘邦”、“汉高”题名的论文有151篇,其中前八十年为51篇,后二十年为100篇;论著有14种,其中前八十年为5种,后二十年则为9种。相关论著在上世纪后二十年迅速增多,反映了刘邦研究的骤然升温。这应同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开放、学术条件改善,学术风气开明密切相关。

其二,通俗文学。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进行统计,发现大陆在上世纪及本世纪前十年含有“刘邦”、“汉高”题名的通俗文学出版物共有116种,其中上世纪前八十年有5种,后二十年为21种,而本世纪前十年达90种,其中尚有不少通俗出版物多次再版。通俗文学出版物急速增多,同出版行业逐渐发达、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有关;而通俗文学热衷以刘邦为选题,一方面是为了迎合社会的现实需要,一方面则反映了刘邦在社会中的深远影响。

其三,乡土崇拜。根据《嘉庆重修一统志》“祠庙”、“陵墓”、“山川”、“古迹”诸目的记载,以“汉高”命名的遗迹多达30处,这些遗迹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重庆等地,大体反映了刘邦的生平行迹及地域影响。今天,沛县歌风台、汉高祖原庙、泗水亭,丰县汉皇祖陵、邀帝城,永城汉高帝斩蛇碑,汉中古汉台、拜将坛,咸阳长陵,定陶受命坛,荥阳汉、霸二王城等遗迹仍在称颂、崇敬、怀念着刘邦亡秦、灭楚、建汉的功绩。

其四,文化开发。刘邦故乡沛县不仅成立高祖酒业公司,先后推出高祖、盛世高祖、和盛高祖、高祖熊胆酒系列产品;而且相继举办了九届以学术研讨、旅游营销、经贸洽谈、商品交易、文艺表演、宗亲祭祖为主要内容的“刘邦文化节”,实现了历史与现实、文化与发展的良性互动,成为全国发掘刘邦资源、利用刘邦文化的典范。此外,刘邦遗迹丰富、传说集中的丰县、徐州、永城、汉中、咸阳等地,也积极发掘刘邦资源,加强文化开发,打造优质景区,推进当地发展。

其五,影视传媒。中央电视台《沛县有个城中城——汉城》、《汉皇故里行》、《汉风流韵》,旅游卫视《走进沛县》等文化宣传专题片;《淮阴侯韩信》、《西楚霸王》、《汉刘邦》、《楚汉骄雄》、《楚汉风云》、《神话》、《大风歌》、《楚汉传奇》、《楚汉争雄》等热播影视剧,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汉代风云人物》,《大风歌》的播出,更广层面地普及了刘邦文化,较大程度地调动了社会了解、认知刘邦文化的热情。

其六,宗亲热情。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刘姓为汉族第四大姓,约占汉族人口的5. 38%;此外,回、蒙古、满、维吾尔、朝鲜、傣、景颇、京、壮、高山、柯尔克孜、达斡尔、仫佬、苗、瑶、白、藏等境内少数民族,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越南、朝鲜、韩国、日本等域外诸邦都有刘姓分布。根繁叶茂、分布广泛的刘姓子孙,出于血缘、文缘、地缘认同的心理需求,搭建宗亲平台,加强集会联谊,回报家乡故里,推进了刘邦文化的宣传、研究。

学术研究、通俗文学、乡土崇拜、文化开发、影视传媒、宗亲热情积极推动了社会认识、评述、研究、开发刘邦的热潮。然而,生活在两千余年前的历史人物,时至今日为何仍能产生如此重大影响?根本原因却在于时代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说,意大利著名史学家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见解,可谓一针见血、精辟而独到。

时代需要不仅是形成刘邦热的根本原因,而且还是造成刘邦形象演变的根本原因。历朝列代根据现实政治需要,重新解读刘邦形象,或是神话其出身,或是附会其行迹,或是编造其传奇,形成了一部迭经变更、逐代改造的刘邦史。正是迭经变更、逐代改造,刘邦形象才会出现当前艺术虚构与文献真实同在,戏说演义与历史真实并存的局面。

面对虚实参半、真伪莫辨的刘邦形象,如何才能弃虚求实、去伪存真,还原出刘邦的真实行迹、形象?这个问题曾经长期困扰着人们。1923年,顾颉刚先生提出“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学说,指出“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这一理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还原真实刘邦的研究思路,而且还可以复原出历代心目中的刘邦形象,梳理出刘邦形象的演变脉络,探究出列朝改造刘邦形象的真实目的。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ubangzhuan/2022121737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