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朱熹官德思想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15日 阅读:395 评论:0

朱熹有关官吏道德问题的观点和论述。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名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他是宋代唯心主义理学的集大成者,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也是孔子以后我国封建时代影响最深的思想家。他的官德思想散见于《四书章旬集注》、《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著作中。

宋熹继承了先秦儒家“为政以德”思想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总结了历代统治阶级的统治经验,提出了“仁政”与“刑罚”兼用的治国理民的方法。他认为“刑政”只能使人民畏罪而远之,“德礼”则能使人民自知迁善。基于这种思想,他十分强调“为政以德”,认为封建官吏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修德”、“爱民”。“修德”主要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官吏自身的修养方面。他认为, “为政以德”的“政”应作“正”解,他说:“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为政》、《论语集注》卷一) “不正”即是有“私欲”,修德即是克去一切“私欲”,转为天下大公。他认为只有“修德”即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方法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上至君主下至县官层层“德修于已”,以身率人,那末就会感化天下,众人就会“自归仰如众星拱北辰”,(《朱子语类》卷二十三)二是“任贤使能”。他提出,任用官吏应当选择“刚明公正”,有德有才之贤者,无德无才之小人则“不得从政”。对于贤者,应当“用之唯恐其不速,聚之唯恐其不多,”对于小人则是“退之唯恐其不早,去之唯恐其不尽。”(《朱子语类》卷一○七)亲贤臣远小人,才能把国家治理好。他认为,在没有实际考验的情况下,识别、检验官吏的“贤”、“能”是很困难的,因此,他提出了要在实际的使用中来识别、检验官吏“贤”、“能”的主张。

朱熹看到,要维护大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得人心,他说: “为政在于得人,”(《四书集注·中庸章句》)而得人心的关键在恤民、爱民。为此,他不仅反对贪官污吏不管百姓死活的横征暴敛,主张给予抑制,弹劾奸胥猾吏,而且要求封建官吏应“爱民如子”,为“民”着想,从“民”出发,“养民为本”、“爱养民力”,限制徭役、赋税、赈济救荒百姓。这对减轻人民的负担,发展社会生产,是有益的。当然,他所说的“爱民”,并不是真正为民,而是要求统治阶级不要“竭泽而渔”,以激起民变,对人民有一定的欺骗性。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3015162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