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朱熹的教育伦理思想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15日 阅读:182 评论:0

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哲学和教育家,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子元晦,号晦庵,祖籍婺源(今江西婺源)。朱熹年轻时代就专心于儒学。19岁中进士,22岁开始当官吏,30——50岁之间,一方面当官,一方面从事私人教学,进行讲学和著书活动,并建立了许多学校,重修庐山白鹿洞书院,在潭州修复岳麓书院。所定《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南宋以后各地方学校和书院共同遵守的学规。朱熹著述甚多,涉及各个领域,教育方面发生重大影响的有《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等,并成为宋以后封建学校的法定教科书。后人辑有《朱文公文集》100卷,《朱子语类》140卷等等。朱熹继承二程余绪,对周秦以来的哲学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系统的总结和改造,建立了完整的程朱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南宋以后程朱理学被提到儒家学说的正宗地位。朱熹在一生中,从政之余,亲自执教,从事教育达50年。

朱熹的教育伦理思想:①“明天理、灭人欲”。朱熹要求教师教育学生明天理,帮助学生灭人欲,把学生培养成圣人。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同存在于人性之中,互相对立,互相消长。人性是由“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结合而成。“天理”即“天命之性”,它禀受于独立的永恒的至高无上的“理”,是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观念的体现。“人欲”源于“气质之性”,“气质之性”禀受于“理”的派生物“气”,就是人的“血气之身”,是“天命之性”的安顿处。它的善恶取决于人出世时禀气的厚薄、清浊。禀气厚而清音,则“气与理一”,不易被“物欲”所累;禀气溥而浊者,易滋生“有己之私欲”,即私心,易为“物欲”所累。“私心”、“物欲”表现为“人欲”,将“天理”遮蔽,尤如明珠掉进泥污之中。朱熹认为,生来就“气与理一”的圣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凡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气质之偏,人欲之私,需要经过严格的教育和认真地自我修养,“变化气质”,逐步达到“革尽人欲,复尽天理”。②教师是个引路人。朱熹认为,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圣贤,首先要引导学生“立志”,然后“坚毅”、“居敬”,再“穷理”读书,最后要把儒家经书上的伦常道理都能身体力行(“实践”)。朱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只做得个引路的人”,他强调为学要靠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他倡导学生勤读,勤作札记,教师只需作“解惑”式的讲学,不必“支离多说”。朱熹提出两个读书原则,即“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他死后,弟子们将他的读书法规纳为六条:一曰循序渐进;二曰熟读精思;三曰虚心涵咏;四曰切已体察;五曰着紧用力;六曰敬持志。朱熹的读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③《白鹿洞书院学规》为师生共同遵守。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谋己。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3015162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