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中国古代近代思想家论职业道德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15日 阅读:227 评论:0

我国古代职业道德的真正形成是在奴隶社会。在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职业道德的有先秦古籍《周礼·考工记》,它详尽明确指出,我国奴隶社会时,大的职业分工有六种。(详见职业和职业分工)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对职业道德有过论述,他曾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意思是说,各种工匠住于其制造场来完成他们的本职工作,君子则用学习来获得真理。孔子在他的“正名说中所提到的“名不正则言不顺” (《子路》)其中“名”有“名分”之意。例如,他回答齐景公问政说: “君君,臣臣”。(《颜渊》)“君君”,是说君要像君的样子。后一个君字指君的名分。孔子认为,君有君的行君之道,巨有臣的行臣之道。君、臣,按照各自的名份去办事,各有各的权利、义务、职责。从伦理角度上说,孔子的正名说是将君、臣职责分开,强迫人们从思想上遵守等级制的社会规范,这既是阶级道德,又是职业道德。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教师必须遵守的许多职业道德,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教师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教师应该谦虚,“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荀子对职业道德也有过论述。他曾说:“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其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荀子·荣辱》)就是说,农、工、商、士大夫、公侯等各行各业,只要“尽职”、“乐业”,社会就能“至平”、“康宁”。

不同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政治、军事、医学等职业道德都有过论述。周公姬旦等人,很早提出从政为官的职业道德,如“敬德保民”等。

军事家孙子在他的著名兵书中,特别强调将帅的道德责任心,论述了军事将领的道德。他说:“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保也。”(《孙子兵法·地形篇》)另一个著名军事家吴起,从道德方面论述了选将的标准,强调将领必须用统治阶级的道德准则要求自己。他曾说:“受命而不辞,敌破而后言返,将之礼也。故师出之曰,有死之荣,无生之辱。”(《吴子兵法·论将》)

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名《史记》著作中,对军人道德、商业道德、从政为官者道德都有论述。他认为将领者的道德应象吴起那样,与士兵同甘苦,才能起表率作用。司马迁说吴起作为军事将领同士兵的关系是,“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羸粮,与士卒分劳者。卒有病疽,起为吮之”。司马迁的《史记》对商业道德也有论述,他说:“行贾,丈夫贱行也。”(《史记·贷殖列传》)意思是说,商业地位低下,商业是下贱的职业。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循史列传》和《酷史列传》两篇,比较集中地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从政为官者的道德。

唐代哲学家韩愈对职业道德的论述,比较集中地在他的著名《师说》反映出来。他认为各种手工业者、医生、乐师等职业,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他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师说》)意思是说,有地位的人,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不能和自己相次列。

唐代名医孙思邈不仅精通医道,而且对医德也作了很好的论述。在他的《千金方·太医精成篇》中,精辟地阐明了医生所应有的道德。他认为,医生对病人,不论贫富贵贱,老幼美丑,也不问是否亲友,只要是病人,都要一视同仁。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他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贫贱贵富,长幼姘岂,怨善亲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他认识到医生对病人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强调“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洛之,德愈于此”;并且认为医生在诊治疾病时,要专心致志,他说:“纵有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盼;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醹醁兼味,看有若无”。他认识到医生对病人要有同情心,不得“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对同行,不能“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对史官或史学家的道德也有论述。他强调史学家“犹须好是正真,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刘子立传》)并因此要“仗气直书,不避程御”,“肆情奋笔,无所阿容”(《史通》卷七《直书》)

清代的章学诚在他的《文史通义》中,正式提出了“史德”这一概念,并对史德作了系统的论述。他认为,史学家要写出有价值的史学著作,必须具有良好的“史德”。他说:“能具史说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在他看来,“史德”就是史学家的“心术”。史学家只要心术平正,才能成为有道德的史学家。

中国近代的思想家章太炎对职业道德有全面论述。他在1906年写的《革命之道德》一文中,就把中国当时的社会职业分成十六种,依次为农人、工人、裨贩、坐贾、学究、艺士、通人、行伍、胥徒、幕客、职商、京朝官、方面官、军官、差除官、雇译人等。他说:“今之道德,大率从于职业而变”,“其职业凡十六等,其道德之第次亦十六等,虽非讲如画一,然可以得其概略矣。”这就是说,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在他看来,在这十六种人中,前六种人“率在道德之域”,而“通人”及以下的九种人,“则多不道德者”。他特别强调,当时的“农人于道德为最高”,工人“其强毅不屈,亦与农人无异”,裨贩的道德则“往往与农工相类”,顺此相推,“知识愈进,权位愈申,则离于道德也愈远”。(《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3015161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