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荀子官德思想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15日 阅读:118 评论:0

荀子有关官吏道德问题的观点和论述。荀子(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先秦时代与孟子齐名的儒家大师,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名况,字卿,亦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省安泽县)人。荀子活动的年代是封建大一统的局面即将形成的交替之际,他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批判地总结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他的学说。他的著作保存在《荀子》一书中。

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经济以至文学。荀子很重视“礼”,“礼”是他的伦理学说的核心。他的官德思想也融合在“礼”之中。荀子认为,为官者必须是有礼者。他主张用礼和经来对各级官吏进行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以培养统治者所需要的士、君子、圣人三级人才。荀子看来,不循礼义行事,即使是王公士大夫的子孙,也只能“归之庶人”;相反,谁要是能循“礼义”行事,即使是庶人的子孙,也可以“归之卿相士大夫”(《王制》)并主张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

荀子主张用礼义作标准来处理君臣关系。“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子道》”荀子看来,臣从君不一定是忠;子从父不一定是孝。要看这种“君命”、“父命”是否符合于礼义的要求。甚至认为在必要时,可以对不行仁义的君主杀夺易位。他说:“夺然后义,杀然后仁,上下易位然后贞,功参天地,泽被生民。”(君臣道》)

荀子强调士人君子要严格按照礼义的标准来修养自身。他认为,当官在上的人应当成为众人的表率。“主者,民之唱也;上者,下之仪也”;与孔子、孟子主张的修养侧重于启发内心自觉不同,荀子主张修养侧重于教化。他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他继承和发挥儒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修养精神,提倡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严于律己的态度。

荀子的官德思想始终贯穿着爱民的精神。他认为当官的要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做“民之父母”,主张官要为民谋利益。在他看来,天生民不是为了君,天立君却是为人民。他把统治者比作船,百姓比作水。认为水能载船,又能覆船。在认识人民力量的基础上,进而提出爱民的措施;减轻赋税,不误农时,“节其流,开其源”,不要“竭泽而渔”。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3015152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