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荀况的教育伦理思想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15日 阅读:98 评论:0

荀况(约公元前310—217)中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赵国(今山西南部)人。人们尊称他为荀子。他批判地继承了孔子以来儒家的思想传统,吸取了道、法、墨、名各家的学说。他遗下来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荀子》一书,凡20卷,32篇。荀子的人性论是性恶论,他说: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又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性恶》)荀子认为人生来只具有生理和生活的需求,人的本性同辞让、忠信、礼义、文理等道德规范相矛盾。因此,他强调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用礼义和法治来改造和约束人性。他指出:“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性恶》)荀子十分重视后天教化,特别强调尊重教师。

荀子的教育伦理思想:①荀子极其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并列天、地、君、亲、师。他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公?无君师恶治?”(《礼论》)天地君亲师为之根本。荀子进一步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尊重教师,是国家兴亡的一个标志。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②荀子非常重视师问题,特别强调“师法”的重要。他说:“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儒效》)他认为要“化性起伪”,积礼义为君子,就要注重师法。他强调学习必须依靠教师的指导,学生应该尊重教师,他说:“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称不师,谓之税。倍畔之人,明君不内,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大略》)③荀子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指出:“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涌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致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这四个条件,他认为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才能担负起教师的重任。教师是学生最好的典范,他强调学生的学习莫善于近其人”,好其人”。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3015151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