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的迅速发展给人类道德以极大的影响。本世纪产生的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构成现代心理学的三大流派,它们分别探讨和论证了无意识问题、行为和感觉问题,需要和动机问题。而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发展心理学派则着重考察了人类心理和道德意识的发展。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对人类道德的心理机制作了深刻的揭示,对社会的道德教育、道德调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个性道德修养也具有启发和指导性意义。
人类心理与道德意识发展 人类个体道德成长的不同阶段,与年龄阶段是大体一致的,而在这些不同的阶段上,道德意识的基本特点,都有相应的心理发展阶段为基础。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儿童心理学》和《儿童的道德判断》等著作中,把儿童思维发展概括为四个年龄阶段:①感知运动智慧阶段,从出生至一岁半或两岁止,这时只有动作,并开始协调感觉、知觉和动作间的活动,但还没有表象、思维和语言,是智慧的萌芽时期;②前运算阶段,从一岁半、两岁至六、七岁止。这时出现语言,能讲由单个词组成的电报式语言,具有表象思维能力和自我中心观念;③具体运算阶段,从六、七岁起至十一、十二岁止,这时逻辑思维开始出现,但只能把逻辑运算应用到具体的或观察到的事物,对纯语言叙述的计算感到困难;④形式运算阶段,从十一、十二岁起至十四、十五岁止,能使思维超出具体事物,运用抽象名词通过假设推理、解答问题,或从前提出发做出应有的结论,朝着非感知的方向发展。与儿童的思维发展相适应,儿童的道德意识则是一个从“他律”向“自律”的发展过程,八岁以下的儿童道德意识和情感,一般都处于他律阶段,父母、成人和年长儿童的命令具有特殊意义。八岁以上则逐步向自律过渡,即由服从外在法则或成人权威,向接受自己内部道德观念过渡。
继皮亚杰之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和埃里克森等对儿童道德意识和心理发展的研究,又取得了重要成果。科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又分为两个不同阶段:①前习俗水平。在这个水平上,儿童主要是根据人物行为有形的结果或根据规则制定者的威力来做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可分为惩罚和服从的倾向和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倾向两个阶段;②习俗水平,儿童的心理特点是顺从现有的社会秩序,有关心别人和维护这种社会秩序的内在愿望,这一水平具体可分为人际关系协调一致和倾向于权威两个阶段;③后习俗水平。在这个水平上,儿童不依赖于权威,能够按自己选择的普遍道德准则进行道德判断。这一水平可分为社会契约的倾向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倾向阶段。埃里克森在《童年与社会》一书中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①学习信任的阶段,以出生到一岁,②培养自主性,克服疑虑和羞怯感的阶段,从二岁到三岁;③发展首创性,克服内疚感的阶段,从四岁到五岁;④培养勤奋性,克服自卑感的阶段,从六岁到十一岁;⑤建立稳定的角色,克服角色混乱感的阶段,从十二岁至十八岁;⑥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克服孤独感的阶段,从青春期后期到中年期;⑦获得创造力感,克服停滞感的阶段,即成年期;⑧获得自我完美感,克服悲观失望感的阶段,即成熟期或老年阶段。埃里克森在每一阶段中,都指出了人格成长中的心理一道德上的矛盾,从而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人的心理一道德发展趋势的两种可能性。现代心理学从发展和动态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和道德意识的一般规律,对于有的放矢地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有助于推动伦理学的发展。
个性心理与道德教育 现代心理学十分重视对人的个性问题的研究,并形成了个性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的创立给人类道德生活以极大的影响,个性心理特征的揭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道德意义。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形成和发展,对于定向培养人的道德品质,进行道德教育,有科学指导意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形成一个人在对事物态度、行为方式和活动效率等方面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①人的性格表明的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心理特征,又带有鲜明的道德色彩,即不同的性格能够具体地反映出一个人的特殊道德面貌,而一个人道德品质特征又成为他的性格的基础。所以,性格和道德品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性格不仅反映人的道德面貌,而且也影响着制约着人的道德品质。性格善良、热情而富于同情心的人,在处理人事关系时,总是会表现出高尚道德风格的,相反,那些在性格上偏狭、孤傲的人,往往会扮演卑微的角色。同时,人的道德品质、道德意识对于培养其优良的性格,也具有重要意义。②气质类型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使大体上处于同一道德水平上的人会显示出不同的道德面貌。胆汁质的人往往没有耐心、脾气急躁,常常把关系搞得很紧张,但待人态度却直率爽快;多血质的人善于交往,灵敏度强,容易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但意志力较差;粘液质的人坚持性强,在与人的交往中能做到庄重、适度,但惰性也强,不够灵活;抑郁质的人一般比较孤僻,有些优柔寡断,但这种人由于情绪易受感染,因而可能是个比较容易相处的人。同时,不同的道德观念或道德品质,对人的气质中的消极因素或积极因素的发展,也具有某种制约作用。品德高尚的人,可以使某一气质类型中的消极因素得到抑制,而使其积极方面更加发展;反之,一个有不正确道德观念或品质不好的人,就可能使某一气质类型中的消极因素更加膨胀,而使积极因素受到抑制。③个性问题是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人形成完美的个性,即完整的和谐的个性心理结构。个性心理机构包括人的动机—需要系统、行为动力系统,自我控制系统等。在个性心理结构中,需要动机系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只有当崇高的道德需要成为人的主要需要时,人的个性结构中的诸因素才能得到合理的全面的发展。
个性心理与道德修养 现代心理学和病理学研究表明,许多精神疾病的产生,除了社会因素和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之外,与人们不注意心理卫生直接相关。而心理健康程度很差的具体表现就是个性心理结构功能失调。个性心理结构功能失调,不仅是精神病产生的重要原因,而且也会导致整个人格素质和道德信念的崩溃。可见,个性心理结构与人的道德面貌之间有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健康的个性心理结构有助于人修德积善,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境界,而病态的心理结构则会使道德信念和道德意识完全消失。一个心胸狭窄,经不起一点刺激,动不动就火冒三丈的人,是很难表现出良好道德的,相反,一个心胸开阔意志力强的人,在一般情况下,是能够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表现出良好品德的。另一方面,有着良好道德素养和道德品质的人,既能保持和发展完善的心理结构,使个性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也能抑制个性心理的消极因素,化解其中的病态成分,使其健康平衡。因此加强个体道德修养,对于形成完整和谐的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人的个性,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3015150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