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王安石官德思想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15日 阅读:116 评论:0

王安石有关官吏道德问题的观点和论述。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著作多已散佚,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王安石继承了先秦儒家重视政德的传统思想,但又不否定法令刑罚的作用。从更好地维护封建专制政权的目的出发,他提出了德刑并举的“为政之道”。他既反对否定“政德”,不以身作则,不对百姓进行教化,而只是想依赖严酷的法令刑罚来防范人民的行为,认为这样做是无济于事的;同时也认为政德并不是万能的,仅凭政德还不足以治国理民,还必须以法令刑罚来辅助。他认为高明的封建统治者的“为政之道”,就是德、察、刑三者的“兼用”。在他看来,要有效地统治百姓,虽然法令刑罚也是必要的,但不能专靠“任察”、“任刑”。“任察”、“任刑”只能使民“不能欺”、“不敢欺”,但还不能使民“不忍欺”即百姓还不会心悦诚服,只有“任德”即官吏个人要以身作则,以道德去教化、“引导”百姓,并使封建道德规范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老百姓才会既心悦诚服,又安份守己,从思想上服从统治。

为了保证封建社会吏治的清明,王安石提出了“众建贤才”的主张。他严厉批判了北宋时期的“取士之道”——“恩荫制度”(即大官僚的子弟、亲属可以凭仗父兄的职位获得官职),认为这种制度是造成吏治腐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应当加以取消,任何人要想登上仕途只能依靠自己的才行高下,而不得凭借父兄的职务和势力。与此相反,他主张通过众人推举来选拔品行和学问兼优的人,并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委以不同的重任。在他看来,能否“众建贤才”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治乱,“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兴贤》,《临川集》卷六十九)原因就在于“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因此,贤才良吏是国家的栋梁,“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材论》)从这种思想出发,他提出了自己的“任人之道”:1.尊才信才,用人不疑。对于人才,不仅要尊重他们,而且要相信他们的能力和忠诚, “委之诚者,人亦输出其诚”,用人应当“取其长则不问其短”,“信其忠则不疑其伪”。(《委任》、《临川集》卷六十九)2.知人善任,量才使用。人的德才“高下厚薄”不同,因此在使用时要“诛量其能而审处之, (《材论》、《临川集》卷六十四)取长避短,量才使用。3.不拘“资序”使用人才,打破论资排辈。人才使用的唯一标准不是出身先后,资历深浅,而是“才之高下”,“德之厚薄,”才高德厚的人,即使出身较晚、资历较浅,也应擢之高位;相反,才能平庸、品格低的人,即使出身较早,资历较深也不应重用。王安石这些思想虽然其实质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但其中不无合理成份,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3015147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外科道德
下一篇:王清任的医德思想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