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陶渊明的文艺道德思想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15日 阅读:106 评论:0

陶渊明(365—427)晋代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出任江州祭酒,又做过几任参军和彭泽令。终以躬耕自资,归隐田园,直到去世。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正值东晋门阀制度盛行,大贵族官僚地主统治者,不断地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和残杀,政治黑暗。陶渊明曾希望通过出仕的途径,实现他“大济苍生”的宏愿,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只是一种幻想。他目睹耳闻一系列流血政变,逐步看穿了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带着极端失望,归隐田园,表现出蔑视富贵、不愿同流合污的崇高气节,不论政治上失意或生活的贫困,都不和统治者妥协。在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当天就离职还乡,并写了著名的《归去来辞》一文,声言“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表示出弃官归隐的决心。江州刺史檀道济曾劝他出世作官,被他回绝,又送他粮肉,他轻蔑地“挥而去之”,终在贫病交攻之下去世。他一生留下120多首诗,多是表现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抒发自己对高尚品德的追求。“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之二)他以秋菊和青松自比,要做一抗拒黑暗的豪杰。青年时代的陶渊明富有“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的品德风貌,老年归隐后,他仍有积极的追求,“清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读山海经》),他的一生都流贯着济世的热情。陶渊明蔑视权贵,不与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给后世作家以巨大影响。有《陶渊明集》传世。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3015145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