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轲(约公元前372—289)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邹(今山东省邹县)人,后人尊称他为孟子。孟子曾受业于子思(孔伋)的门人,是孔丘的几传弟子,战国中期的儒家大师。孟子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当时是诸侯争霸,“以攻伐为贤,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子同孔子一样,虽有政治抱负,但生不逢时,终生不得志。晚年回到故乡,专心从事教育活动。孟子的人性论是性善论,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孟子的教育伦理思想:①因材施教。孟子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人性有为善的倾向,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修养,去扩充和发展这个“善端”。由于扩充和发展的不同产生了个别差异。因此,孟子要求教师对不同类型的人,要因人施教,不可千篇一律。于是他提出五种类型的教育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要求教师注重启发,顺其自然,使之成才。②由博反约。孟子对教师提出一条严格的要求,“博学而评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就是要博览群书,会通一切,然后由博反约,得其要旨。扩大视野,深刻领会。学不求于“博”,则孤陋寡闻,不能达到精思熟虑,触类旁通。但博而不反约,则所学必散而无归宿,不能系统化。由博反约才能达到广大而尽精微的地步。否则不学无术,固步自封,既不能温故,也不能知新,既误自己,也误人子弟。在教学上达到“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万万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③循序渐进。孟子特别强调,教师的施教,一定要按学生的认识规律来进行。学生掌握知识,象流水一样“盈科而后进”,否则,违反人的认识规律,将出现“其进者税其退速”的现象。孟子告诫教师,在教学上不要搞“拔苗助长”。同时,指出一种人,在教学上不尽心尽力,无所事事,不负责任,不耘苗。以为无益而放弃教学。孟子的教诲至今意义犹新。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3015134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