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劳动立法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15日 阅读:138 评论:0

制定劳动法。它是整个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的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其范围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与解除程序的规定;集体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办法;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制度;劳动报酬制度;劳动卫生和安全技术规程;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办法;劳动纪律与奖惩制度;社会保险与劳动保险制度;职业培训制度;工会及职工参加企业管理制度;劳动争议的解决程序以及对执行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等。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还没有产生独立的劳动法规。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西方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逐步兴起,工人阶级强烈要求废除各国政府和地方权力机关,在14~18世纪中叶颁布的以强迫延长工作日和限制工资数额为特点的“工人法规”。要求制定以缩短工作日、增加工资,禁止使用童工、对女工及未成年工给予特殊保护以及实现社会保险为内容的法律。资产阶级政府迫于上述情况,制定了限制工作时间的法规,从而促使了劳动法的产生。英国在1802年通过的《学徒健康和道德法》,禁止纺织厂使用9岁以下的学徒,并规定劳动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2小时,同时禁止夜工,这就是现代劳动立法的开端。以后的百余年间,西方国家的劳动立法从制定一个方面问题的立法扩大到全面的立法,从解决某一部分劳动者(童工、女工)特殊问题的立法发展到实施于整个国家的各种劳动者的立法。劳动法终于从民法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主要的国家大都相继颁布了劳动法规。德国1918年颁布《工作时间法》,明确规定对产业工人实行8小时工作制,还颁布了《失业救济法》、《工人保护法》、《集体合同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劳动者的利益,对资本家的权益作了适当的限制。英国于1932年至1938年间,先后颁布了缩短女工和青工劳动时间,实行保留工资年休假以及改善安全卫生条件的几项法律。美国在1935年颁布的《国家劳工关系法》(《华格纳法》),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工会有代表工人同雇主订立集体合同的权利,1938年又颁布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工人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高工作时间限额,以及超过时间限额的工资支付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立法出现了限制和镇压工人运动的倾向。1947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塔夫脱一哈特莱法》、1947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的《保卫共和国劳动自由法》就是如此。到60年代,西方国家的劳动立法出现了新的趋势。在工人运动的压力下,各主要国家相继颁布了一些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的法律,如法国颁布了关于改善劳动条件、男女同工同酬、限制在劳动方面种族歧视的法律,日本于1976年重新修订了《劳动标准法》,还制定了关于最低工资、劳动安全与卫生、职业训练、女工福利等方面的法律。

俄国十月革命后,在1918年颁布了第一部《劳动法典》,1922年又重新颁布了更完备的《俄罗斯联邦劳动法典》,体现了工人阶级地位的转变和国家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态度。70年代以来,苏联的劳动立法有了很大的变化。1970年颁布了《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劳动立法纲要》,对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劳动报酬等作了新的规定,其后各加盟共和国又根据这一立法纲要颁布了自己的劳动法典。东欧国家在50年代先后颁布了劳动法典。到60~80年代,除有的国家如保加利亚,对现行的劳动法典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外,大部分国家如罗马尼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波兰、南斯拉夫等,都颁布了新的劳动法典。

当代世界各国制定全国统一的劳动法典已形成一种趋势,加拿大(965)、土耳其(1967)、菲律宾(1974)、 蒙古 (1974)、朝鲜(1978)、阿拉伯也门(1970)、卢旺达(1967)等,都相继颁布了劳动法典。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历程,劳动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中已经占了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劳动立法,出现于20世纪初期。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23年3月29日公布了《暂行工厂规则》,共28条,内容包括最低的受雇年龄、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对童工和女工工作的限制,以及工资福利、补习教育等规定。国民党政府则沿袭清末《民法草案》的做法,把劳动关系作为雇佣关系载入1929~1931年的民法中。

为了维护工人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1922年发动了大规模的劳动立法运动,并提出《劳动法大纲》19条。在后来召开的第二、三、四、五次全国劳动大会上,也都为争取实现劳动保护、增加工资、减少工时进行了斗争,作出了许多有关劳动问题的决议。1930年6月,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劳动保护法》。1931年11月7日,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抗日战争时期,各边区政府也曾公布过许多劳动法令,如《陕甘宁边区劳动保护条例》、《晋冀鲁豫边区劳工保护暂行条例》。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8年8月在哈尔滨召开的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职工运动当前任务的决议》,对解放区的劳动问题提出了全面的、相当详尽的建议。各个解放区的人民政府,也曾先后颁布过不少劳动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劳动立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反映了国家对工人的政治和经济权利的保护。1951年2月,政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3年1月经修政后重新公布),对职工生、老、病、死、伤、残等情况下的保险待遇都作了具体规定。1952年8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1954年7月,政务院公布的《国营企业内部劳动规则纲要》,规定了对职工录用、调动和辞退的手续以及企业行政和职工的基本职责,还规定了职工违反劳动纪律时应该承担的责任。在工资方面,1956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在劳动保护方面,1956年国务院公布了《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和《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1958年,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关于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中,普通工和勤杂工的工资待遇的暂行规定》、《关于国营、公私合营、合作社营、个体经营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学徒的学习期限和生活补贴的暂行规定》、《关于工人、职员回家探亲的假期和工资待遇的暂行规定》等四项重要规定。1971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临时工、轮换工制度的通知》。1975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转发,全国安全生产会议纪要的通知》。1976年10月以后,中国劳动立法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劳动力管理方面,1978年5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原则上批准了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198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高级专家退休离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在职工生活待遇方面,1981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了《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1981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病假期间生活待遇的规定》;1978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衽奖励和计件工资制度的通知》。在加强劳动保护方面,1982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矿山安全条例》、《矿山安全监察条例》、《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等3项法律文件。在巩固劳动纪律方面,1982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等。

中国的劳动立法,都体现了中国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根据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中国的劳动立法的基本原则有:①公民有劳动权利和义务;②改进劳动组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③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④劳动者有享受休息和劳动保护的权利;⑤劳动者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⑥劳动者有遵守劳动纪律的义务;⑦劳动者有建立自己的组织,参加民主管理的权利;⑧在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方面,不分性别和民族,全体公民一律平等。上述原则体现了中国劳动立法的社会主义本质。中国的劳动立法在合理组织劳动生产,巩固和发展劳动组织,保护劳动者的权利和利益,调动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方面,都曾发挥并将进一步发挥巨大的作用。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3015131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劳动纪律
下一篇:劳动生产率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