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孔子的教育伦理思想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15日 阅读:102 评论:0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479)是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字仲尼,春秋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后人尊称他为孔子。他曾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终生不得志。奋斗到68岁时,才安心下来,致力于讲学。孔子首创儒家学派,拥有弟子3000,其中得意门生有72人。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孔子一生自称“述而不作”,没留下什么专著,《论语》一书是他的弟子们对他言行的记录,这是后人研究孔子的主要资料。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的声望和地位越来越高。经过孔子整理和传授的“五经”被指定为必读的教科书。儒家学说从此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对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支配作用,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给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以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最早探讨了人性问题,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近的,个性差异是后天习染造成的。孔子是中国古代伦理学和道德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仁”的涵义是、克己”和“爱人”两个方面。

孔子的教育伦理思想:①有教无类,孔子以他的人性论为依据实行“有教无类”,从“爱人”出发让更多的人受教育。孔子主张教育应当为更多的人服务,人们受教育的权利不应受种类和贵贱庶鄙限制,教师对待弟子不能亲疏远近,应一视同仁。在春秋末年,孔子能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是很有进步意义的,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②诲人不倦。孔子从对弟子的仁爱出发,要求教师在施教时,要不辞劳苦,不知疲倦,不怕反复,持之以恒。颜渊指出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为,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③学而不厌。这是孔子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所有教师提出的要求。孔子学而不厌的精神,首先表现在谦虚的求师态度上,“三人行,必有我师”。其次是“温故而知新”,在不断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内容,更新知识结构。他指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④以身作则。孔子要求教师,在对弟子进行教育时,要身教重于言教。孔子作为教师,他处处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伟大的人格为榜样来感化学生,为学生作出表率。孔子强调表率的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不仅仅是对为官从政者的要求,同样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是对“以身作则”的解释。孔子两千多年前的教育伦理思想,不仅是中国历代的楷模,而且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3015130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