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韩愈官德思想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15日 阅读:109 评论:0

韩愈有关官吏道德问题的观点和论述。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其先祖居住过河北昌黎,后人也称他昌黎先生。其著作保存在《韩昌黎集》中,他的官德思想主要体现在《争臣论》、《原道》、《原毁》等著作里。

韩愈反对任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主张尽除奸邪谗佞之徒,而举天下贤良,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在人才的培养上,他赞赏抗颜为师,认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因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应当不耻拜人为师,“奖掖后进,开启来学”。在人才的发现上,他宣传应当有伯乐精神。他认为“求士之贤愚”的方法,在于“精鉴博采”。(《与风翔邢尚书书》)他经常引用“伯乐识马”的寓言来形象地证明发现和鉴别人才的重要,他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杂说四道之四》)倘不独具慧眼,“千里马”即便在眼前也会视而不见;如果有伯乐的卓识,良才虽然尚有“微瑕”,也能委以重任。在人才的使用上,他主张要不避亲疏远近。他认为举贤良“惟视其举黜当否”,(《关齐下第序》)而不应“避亲疏远近”。举贤才的标准,不是强调才干,而是注重官吏的品质和修养。只有具备忠孝、仁义的修养,精通先王之道、圣贤之书,才能称得上贤才。他的举贤主张,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自己的不幸遭遇鸣不平,争取高官厚禄,但其中也不无合理、进步的因素,值得加以肯定。

韩愈主张以天下为己任,反对“独善其身”。他认为求官是行志所必需的,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他本人之所以“不忘于仕进者,亦将小行乎其志耳。”(《与卫中行书》)但他并不赞成追求个人显名扬姓和为官任用。他把求仕为官看作笃行仁义,济世救民的高尚行为,主张贤者“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善天下。”他说:“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争臣论》)这既是对佛道避世离群、索然独居的出世主义的否定,也表达了他奋发有为,积极上进的为官态度。

韩愈重视官吏自身的修养,他反对佛老只讲个人的修身养性,治其心而不治天下国家的出世原则,主张进行官德修养的目的是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达到这一目的,他提出以圣人为官德修养的楷模。他认为圣人本身是仁义道德的化身,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伯夷颂》)因此,要用圣人的德行衡量自己,找出差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原毁》)对当时士大夫普遍存在的“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的毛病以及所造成的“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恶劣风气,他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对此感慨地说:“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己”。(《原毁》)这些论述,尽管是针对封建官场中的情况而发,但也反映了在官德修养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有合理因素。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3015123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