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官僚主义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15日 阅读:128 评论:0

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关心群众利益,只知发号施令而不进行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是剥削阶级思想和旧社会衙门作风的反映,是官僚政治制度的产物。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不可避免这种腐朽的作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是产生官僚主义的根源,但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官僚政治的恶习影响还存在,加上社会主义各种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官僚主义作风。

对官僚主义的表现和特征,马克思主义者曾从不同的角度做过刻画。列宁曾指出“污浊的官僚主义”搞“公文游戏”,“空谈法令”,“乱写指示”,“而生动活泼的工作却淹没在这浩如烟海的公文中”(《列宁全集》第35卷第537页)。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列数了官僚主义的种种表现“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陈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上瞒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等等。”(《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出版第287页)。官僚主义的表现不管有多少种,特征如何,最本质的是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负责任。

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发生官僚主义,有其社会和思想根源。第一,受封建官僚政治余毒影响。官僚是特权的化身。列宁把官僚定义为“脱离群众,站在群众头上的特权者”。中国经历二千多年封建社会,长期实行封建官僚政治制度。这种制度下,各级官僚只对君主负责,下级只层层对上级负责,而不对人民负责。等级森严,贪赃枉法,贿赂公行,因循守旧,腐败无能是封建官僚政治的显著特征。封建官僚政治的恶习,并不随着封建制度的消失而立即消失,它的余毒被遗传到今天,影响毒害着社会主义国家干部,在一定条件下,就发展成当官做老爷,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者。第二,与我们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不完善、存在不少弊病有密切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官僚主义现象,除了同历史上官僚主义有共同点外,还有自已的特点。它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官僚主义,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官僚主义。它同我们长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管理制度必须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实行中央高度权的管理体制有密切关系。这可以说是目前我们所特有的官僚主义的一个总病根。官僚主义同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存在的弊病也有关系。我们的党政机构以及各种企业、事业领导机构中,长期缺少严格的从上而下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缺少对每个机关乃至每个人的职责权限的严格明确的规定;对干部缺少正常录用、奖惩、考核等一整套制度,造成机构臃肿、层次多,副职、闲职多,这必然促使官僚主义发展。第三,旧社会那种小生产者的思想作风的影响。我国的小生产者象汪洋大海,而且历史悠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小生产虽然已基本转化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轨道,但小生产者的思想作风,不可能在短期内克服。加上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仍然保留着小生产的某些特点,小生产者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仍然广泛存在,而且在上层建筑中反映出来。我们党政机关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都同小生产者的思想作风影响有密切关系。如时间观念差、办事拖拉、因循守旧、散漫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得过且过、不负责任等等,都是小生产者思想作风的劣根性表现。第四,唯心史观是官僚主义的思想根源。官僚主义者的本质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因为他们用唯心史观来观察问题、对待人民群众,颠倒了个人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他们不相信群众,不依靠群众,只知搞主观主义、发号施令,自以为是,独断专行,不深入调查研究,成为高高在上的官老爷。官僚主义同个人主义、本位主义有密切关系,不管是什么样的官僚主义,他们都是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对党对人民缺乏起码的责任心,他们处理问题,总是从个人利益出发,从小团体利益出发。

官僚主义危害极大。官僚主义者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弄虚作假,阻碍工作任务的完成。因此,我们党历来重视反对官僚主义。特别是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把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作为整党建党、加强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国后,毛泽东同志亲自起草关于反对官僚主义的文件,提出要严肃查处官僚主义,凡是典型的官僚主义要在报纸上广为揭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一直注意反对官僚主义,把反对官僚主义制度化、法律化。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3015122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官吏道德
下一篇:国际红十字会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