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花山谜窟(中国)》资料简介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2日 阅读:139 评论:0

花山谜窟(中国)

在黄山脚下屯溪东郊的新安江畔有一片高不过一两百米的小山,春天里杜鹃花遍布,秋天里紫薇花盛开,因此被人称为花山。但也有人说,那遍布于花山的奇峰秀石,从空中俯视极像一朵朵盛开不败的莲花常年绽放在新安江畔,因此花山也因奇石天成、状如莲萼而得名。花山虽也风景秀丽,许是黄山的名气太大了,在黄山的光环遮阴下,花山着实是显得微不足道,以至于千百年来世人只知皖南有黄山而不闻花山之名。

据说在20世纪中期,花山里发生过两件奇怪的事情。第一件是说有位采药的农夫一天上山采药时不慎跌入一个极其隐秘的洞穴之内,此洞穴深不可测又奇大无比。第二件是说当地有位农民不小心把鸭子赶进了一个山洞,洞口杂草丛生,野藤交错,又因淤泥封积,人难以进入,可是被赶进洞内的鸭子后来却神奇地在花山脚下的新安江里出现了。从此,花山有迷窟便在当地民间开始流传。一直到了上个世纪末,这花山的迷窟才真正地被相继发现,最后被人们探明就在那沿新安江仅长5千米的连绵山峰中竟有36窟之多。据说这些石窟当时被发现时,有的石窟洞口被淤泥堵塞,草木葳蕤,植被与山体浑然一体,毫无石窟痕迹;有的石窟洞口虽暴露,但洞内终年积水,幽深莫测,令人望而生畏。当地人虽然知道这山中有石窟,但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小小的花山中竟有这么多壮观奇特的石窟群,更没有想到这石窟中还隐藏着那么多难解的千古之谜。

目前石窟群中可供参观的只有二号窟和三十五号窟。二号窟内的温度宜人,较之外面十度左右的气温,明显感觉到和暖。二号窟也被称作地下长廊,是一座狭长的洞窟。二号窟中有两个看点,即在石壁上天然形成的秋色图和窟顶的大斜面。秋色图中整个画面布满黄棕色的秋叶,山林、高峰、民居为黑色。其中民居还可明显看出徽派建筑的风格,前面有一条白色的小溪穿过,毫无疑问,这便是山脚下的新安江了。大斜面是在清淤完毕后被发现的。最先工人们挖到此处时认为已到了石窟的尽头,但随着淤泥的清除,却发现石壁呈斜面状向前延伸,又可看到另一个洞口。斜面的坡度约为45度,宽15米,长30米,与外面的山坡坡度一致。斜面的石壁上可看到一行行细密的直线型凿痕,线条笔直且连贯,给人的整体感觉很是压抑。这个大斜面的出现提出了一个新的谜团:在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匠人们是如何准确判断出斜面的坡度并使之与山体走势吻合呢?三十五号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古代人工石窟,有地下宫殿、清凉宫之称。石窟深170米,最高处18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内部有26根石柱呈品字形排列,起到支撑作用,可见古代的工匠们已深谙三点固定一平面的几何原理。窟内有许多石房、石床、石桥、石楼、石槽、石塘点缀其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洞口处的通海桥,桥下是一潭清澈见底的泉水,水声哗哗作响,很可能在此存在活的水源。朔流而下,就到了洞内最低的地方,其顶上的石壁精雕细刻的花纹清晰可见。虽然这里已经位于新安江水面以下2米,上下落差有25米,但是洞内的通风状况良好,所以人在洞底并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另外,洞窟的怪异构造使得声波被石壁吸收,因而无论多么大声地喧哗,在洞内都听不到一丝回音。石窟的魅力正是应在了一连串的“谜”上。

花山谜窟

它们是如何建成的?为什么要建造这些石窟?挖出的数以百万方石料去了何处?当年是如何开采和运输的?石窟内有少量开采好的石块,为什么没有被运出去?洞内有多处厚10厘米的石壁为什么不凿开而听任其挡在石厅中间?洞内石柱上的方形和圆形盲孔是做什么用途的?如此庞大规模的石窟群,为什么至今没有见到史籍上的记载?专家们为此做出种种推测和分析,但仍是未能找到统一的确定答案。据考证,石窟群距今至少有1700年的历史。关于它的来历和作用,目前共有十五种说法,分别为:石窟屯兵说,徽商屯盐说,史前文明说,山丘说,采石场说,皇陵说,道家褔地说,功能转化说,花石纲说,方腊洞说,临安造殿说,徽州府、渔梁坝说,杀人坞说,巨型石文化建筑说。其中占主流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这里曾做屯兵时的驻地和武器库之用。《新安志》上记载:“东汉时期,孙权为削平黟、歙等地,派威武中郎将贺齐屯兵于溪水之上,后改新安江上游水域为‘屯溪’。”这既解释了“屯溪”地名的由来,也为石窟群提供了一种答案。这种说法可由窟内遗留的矛、斧和大量未使用过的石块,以及某些岩壁上留有烟熏的痕迹等为佐证。另一种说法则认为石窟是徽商为储盐而建。古代的徽州地理位置封闭,通往外界的捷径只有新安江。因而这里成为物资集散地,徽州盐商们便在此开凿石窟建成盐库。这种说法可以很好地解释石窟群中的石窟规模不同、样式各异的原因,因为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盐商所有。花山谜窟留给后世的是无尽的遐思,它激起了人们猎奇的心理,使慕名而来的学者、游人络绎不绝。如果有朝一日这些谜团被一一阐释,那么谜窟还会像现在一样充满诱惑吗?

花山谜窟内部一隅

与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相比,花山谜窟洞内没有壁画,没有佛像,也没有文字,更无任何史料记载,就是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也难寻其踪影。但花山石窟点多面广,形态殊异,“规模之恢弘、气势之壮观、分布之密集、特色之鲜明,国内罕见,堪称中华一绝”,被誉为“北纬30度神秘线上的第九大奇观”。

石窟具有丰富独特的历史研究及观赏价值,35号石窟宏伟雄浑,2号石窟曲回通幽,二十四柱洞奇幻神秘,姐妹胭脂洞色彩明丽……花山石窟群这一令现代人为之震惊的人类石文化遗产,被誉为一座古徽州石文化历史博物院。这一“谜”可谓是千古之谜,而这“窟”又可称得上是惊世骇俗的古建筑工程奇观。

更让今人不可思议的是,花山有石窟36个,而在其东侧延长线的歙县烟村方圆4平方千米的200多座小山包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石窟36处。

不论谜窟之谜到底何时得解,但古人在开掘中对环境的保护应为今人所牢记。不占用土地,不破坏山坡山形,不毁坏山坡植被,无论是采石还是建造居所等,窟外的树照绿,花照开,环花山的古村落的村民世世代代依然安居乐业。假如当年开掘者不注意环境保护的话,今天的花山恐怕早已是废墟一片,更不用说国人来参观旅游,并引以为傲了。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3013160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