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清西陵(中国)》资料简介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1日 阅读:119 评论:0

清西陵(中国)

清西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北省易县梁各庄西。

清西陵是一片丘陵地,周围群峦叠嶂,树茂林密,风景极佳。东有2000多年前的燕下都故城址,西望雄伟的紫荆关,北枕高耸挺拔的永宁山,南傍滔滔东流的易水河。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离北京120多千米,周界约100千米,面积达800余平方千米。这里古木参天,景态雄伟。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选此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兼备。”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

清西陵有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古建筑群,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在面积100平方千米的陵区内,有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古松林。从建陵开始,清王朝就在永宁山下、易水河畔、陵寝内外,栽植了数以万计的松树,现在这里有古松1.5余万株,青松幼柏20余万株。陵区内松柏葱郁,山清水秀,14座陵寝掩映在松林之中,若隐若现,俨然一幅绚丽的山水画。

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每座陵寝严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爷陵均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公主、阿哥园寝均为绿色琉璃瓦盖顶,这些不同的建筑形制展现出不同的景观和风格。

西陵周边近100千米,外围原有红、青、白三层界桩,每层之间距5千米,界桩以外还有官山,不许老百姓涉足。为了加强陵区的管理,设立了一套机构。众多建筑均有彩画与雕刻,陵区宫殿多施旋子彩画,庙宇牌坊多施和玺彩画,行宫、住宅多施苏式彩画。在陵区雕刻中,为数最多的是龙凤。整个建筑群反映出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的高度水平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创造才能,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瑰宝。

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清世宗雍正泰陵

泰陵是清朝入关以后第三代皇帝雍正的陵墓,也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坐落在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下。整个陵寝占地8.47公顷,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门、坊、碑、亭,后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宫殿。

一座飞虹跨溪的五孔石拱桥是泰陵最前面的建筑,这桥有10.94米宽,87米长,拱高4.9米,由长方形青白石建成。蜿蜒曲折的北易水从桥下流过,春夏秋冬,严寒酷暑,碧水长流,清幽可爱,风光优美诱人,像一幅山水画卷。

陵寝

五孔桥北,有巍峨高大雕工精美的3座石牌坊,一座居中横跨神道,二座稍后分列左右,矗立于大红门外广阔的原野上,历经260年的风雨沧桑,雄姿不减当年。

大红门是西陵的总门户,门有3洞,设东西便门各一,高大的门楼,朱红的围墙,宏伟的殿顶把大红门装点得雄姿挺立,气象万千。

按照先例,雍正的陵寝应该建在遵化县清东陵界内,与其父亲康熙为伴。因此,他曾经把东陵九凤朝阳山选为自己的万年吉地,但最后雍正并没有在那里建陵,而在易州另辟陵区。对此事后人众说纷纭,一说雍正改调篡位,葬于康熙景陵旁心虚不安;二说世宗(庙号)好大喜功,杀戮成性,居功自傲,另辟陵区为突出自己。这两种说法与史实是不相吻合的。但他为什么要迁陵呢?据《工科史书》记载,为了废掉九凤朝阳山陵址,雍正曾传谕:“此地近依孝陵、景陵,与肤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舆之人再加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末全,穴中之士又带砂石,实不可用。”所以,雍正派亲王允祥和两江总督高其悼另选陵址。到易州太平峪,允祥等认为是“坤聚秀之区,阴阳交汇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山脉水法条理详明,形势理气诸吉咸备,淘为上吉之壤。”雍正阅览奏折后传谕:“但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且与古帝制典礼有无未合之处?著大学士九卿详悉会议,具奏。”大学士和九卿查阅史料,列举禹、汉、唐等朝帝王远离祖先另辟陵区的事实后上奏:“今太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虽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易州及遵化州地界与京师密迎,同居畿辅,并列神州,其地实未遥远。”据此,雍正决定在易州太平峪建陵。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营建,历经8年后于1737年竣工,命名为泰山陵,简称泰陵。

墓前精美石雕

雍正陵寝取名为“泰陵”,是因为“循理安舒曰泰,临政无慢曰泰”。雍正对康熙后期吏治废弛、贪污横行的弊端十分憎恶,他继位后,严明法纪,严惩贪污,稳定了社会秩序,发展了生产力,使清朝呈现出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为乾隆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他的陵寝用泰字命名是恰当的。

纵观雍正的一生,他是我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为颂扬他的功劳,于乾隆二年6月在大红门北面建筑了一座圣德神功牌楼,高26.05米,黄琉璃瓦盖顶,碑楼内地面中心有巨石台基,雕有寿山福海和鱼鳖虾蟹,石基上卧巨型石雕赑屃(bìxì)一对,各驮石碑一通。碑帽皆伏缠浮雕龙4条。碑额有“大清泰陵圣德神功碑”字样,碑身镌刻着满、汉两种文字,颂扬雍正的功德。在碑楼外的广场上,四角各有石雕华表一根,高达12米。华表亦称“恒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桩,而设在陵墓前的又名“墓表”。4根墓表顶部,各蹲有石雕怪兽一尊,名曰望天吼,据说寓意是“望君出,盼君归”,劝祭祀的君主及时回朝治理政务。墓表通身浮雕巨龙盘绕向上,加之如意云朵、云板,颇为壮观。

过了圣德神功碑楼,是清西陵最大的一座桥梁——七孔石拱桥和石像生。五对石像生分别是狮子、大象、骏马和文臣武将。这些石雕动物和人物以对称的形式分别排列在神道两旁,象征着皇帝的仪仗队守卫在陵前。

穿过石像生,走过龙凤门,经两座三孔石桥,便进入宫殿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神道碑亭,内有赑屃驮碑一通,碑面镌刻着皇帝的庙号、谥号和徽号。再往北是隆恩门,门内,宏伟壮观的隆恩殿居中,东西配殿分列两旁,与隆恩门构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部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西配殿是喇嘛念经的地方。隆恩殿是陵区内最大的殿室,有3间暖阁。中间为明间,挂帷幔,供奉帝、后牌位。西暖阁内安置宝床,床上设檀香宪座,供奉妃嫔牌位。

泰陵后寝院内还有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等建筑。石五供是皇家女眷祭祀的地方,供台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有石香炉一樽居中,两侧各有石花瓶、石蜡扦分列,共计三种五样供品,均用青白石雕成,故称“石五供”。供座是由两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须弥座周围有很多精美的雕刻图案,如传说中的“八仙”图案等。

石五供祭台之北,屹立着方城、明楼,是整个陵区最高的建筑物。雄伟壮观的方城,把精巧多姿的明楼高高托起,镶嵌在湛蓝的晴空里,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明楼内有石碑一通,碑基为须弥座,游龙浮雕,施有五彩,碑身以朱砂涂面,碑面用满、汉、蒙3种文字刻着“世宗宪皇帝之陵”字样。方城两边有高大的城墙,绕墓一周叫宝城。宝城中间隆起的巨大土丘,便是雍正皇帝的坟墓,名字叫宝顶。泰陵宝顶面积为3600多平方米,在西陵诸宝顶中面积最大。宝顶下面便是工程浩大的地下宫殿。地宫内除埋葬着雍正皇帝外,还附葬着孝敬宪皇后和敦肃皇贵妃。

清仁宗嘉庆昌陵

昌陵是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陵寝,位于泰陵以西1千米,以一条神道与泰陵相接,是西陵中唯一有神道与主陵相接的陵墓。嘉庆皇帝为乾隆皇帝第十五子,在位25年(1796年~1820年)。乾隆皇帝曾立过两位太子,但都因出天花而夭折,遂改立由妃子生的颙琰。嘉庆即位后不久,惩办了乾隆皇帝的宠臣——大贪官和珅,对当时朝中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昌陵全景

昌陵的建筑形式与布局,跟泰陵基本一致,其豪华富丽亦不亚于泰陵。隆恩殿大柱包金饰云龙,金碧辉煌。地面用贵重的花斑石墁地,黄色的方石板上,带有紫色花纹,光滑耀眼,好像满堂宝石,别具特色,素有“满堂宝石”之称。昌陵有清朝建立的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此后清朝皇帝各陵均不建圣德神功碑亭。

1796年(嘉庆元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代皇帝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即位。他遵循父亲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陵寝的制度,在泰陵之西1000米处选定了陵址,于当年开始兴建,到1803年(嘉庆八年)完工。工程结束后,陵寝定名为“昌陵”。这是清西陵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寝。与此同时兴建、同时完工的还有嘉庆皇帝17位嫔妃的园寝——昌妃园寝。

墓间神道

昌陵规模与秦陵不相上下。除具服殿外,其他建筑石雕,从前面的神道到最后的宝城,一应俱全。但昌陵的宝城比泰陵还高大。昌陵有一回音壁,回音效果绝妙无比,可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相媲美。

昌陵西边是昌西陵和昌妃园寝,分别葬着孝和睿皇后和妃嫔等人。

清宣宗道光慕陵

清宣宗道光的陵寝称慕陵,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至十六年(1836年)。

起初道光的陵寝设在清东陵,陵寝本着道光追求节俭的精神,取消了二柱门、地宫瓦顶、内刻经文、佛像等部分,大殿、碑亭、石像生体量也小了。道光七年完工,且葬入了孝穆皇后,殊不料一年后发现地宫渗水一尺七寸,道光震怒之下,将全部陵寝夷为平地。道光不顾乾隆定下的祖宗昭穆相间的定制,改在清西陵选址重建陵寝。该陵设计上更加刻意求简,仅有建筑27座,占地45.6亩,比泰陵缩小近80亩。但其实外“俭”内“奢”,其用料材质异常精美,围墙采用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工艺到顶,不涂红挂灰,改变了传统的上身糙砌灰砖,刷红浆,下肩干摆的做法,加之两建一拆的经历,道光建陵耗资超过了西陵任何一座陵墓。

慕陵的特点是规模小,没有方城、明楼、大碑亭、石像生等建筑,但其工程之坚固,则超过泰、昌二陵。整个围墙,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墙身平齐结实。

慕陵神道放弃与泰陵相接,最南端是一座五孔桥。因为鸦片战争的失败,道光帝“愧对祖宗”“愧对天下百姓”,遂下令取消了歌功颂德的圣德神功碑和石像生。五孔桥之北即龙凤门,与孝陵、泰陵、昌陵相同,但略小。龙凤门以北建有下马碑东西各一座。神道碑亭体量较小,石碑正面刻有宣宗谥号,背面按照道光的遗嘱,刻有咸丰帝亲自撰写的记述宣宗一生事迹的碑文,这在清陵中绝无仅有,其实是兼有圣德神功碑的作用。

神道碑亭往北,是神道桥。慕陵没有按照三路三孔的惯例,而是变成了一路拱桥,东西两侧各有一平桥。桥北东西朝房各一座,前出廊,面阔3间,但进深缩小为两间。朝房之北各有一座班房。

隆恩门建在石质须弥座上,台面铺金砖,面阔5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中开大门三道,门内燎炉已无。东西配殿较小,面阔仅3间,进深两间,前出廊,单檐歇山顶。

慕陵功德牌坊

隆恩殿的建筑工艺精巧,大殿全用珍贵的金丝楠木建造,不饰油彩,保持原木本色,打开殿门,楠木香气扑鼻而来。天花板上每一小方格内雕绘有龙,而且檩枋、雀替,也雕上游龙和蟠龙。这些龙都张口鼓腮,喷云吐雾。据说,这都是道光本人的主意。道光认为,原在东陵所建地宫浸水,可能是群龙钻穴、龙口埕水所致。如果把龙都移到天花板上去,就不会在地宫吐水了。于是,他命千百个能工巧匠,用金丝楠木雕成许许多多的龙,布满天花藻井,造成“万龙聚会,龙口喷香”的气势。

慕陵明楼

隆恩殿一改面阔5间的惯例,缩为3间,进深也3间,改重檐歇山顶为单檐歇山顶。殿四周设有回廊,裁撤了月台和大殿周围的栏板和雕龙头,月台上仅设铜炉两尊,不设鹿、鹤。月台东西两角有石幢和嘉量各一座。大殿正面3间都开门,殿东西两侧中间开门,其余为砖墙封闭。隆恩殿共有天花板856块,每块天花板和殿外装修的裙板、绦环板、雀替等处都是用高浮雕和透雕、浅浮雕相结合的手法雕刻上姿态各异的云龙、游龙和蟠龙(仅隆恩殿内就有木雕龙714条),3殿共有木雕龙1318条,成为清代帝王陵寝中独具风格的艺术珍品,只有承德避暑山庄淡泊敬诚殿与之相同。楠木硬度极高,故迄今不用修缮。隆恩殿内北部有3座暖阁,中暖阁供奉道光帝神牌,西暖阁供奉3个皇后的神牌,东暖阁存放谕旨。

清光绪帝崇陵

崇陵位于泰陵的东南面约4千米的金龙峪,是我国现存帝陵中最后的一座。宣统元年(1909年)破土兴建,民国四年(1915年)竣工。崇陵的建筑物数量与规模,完全依照同治的惠陵。建筑工巧,陵园仪树中有罕见的罗汉松和银松。地宫中合葬着光绪帝和他的隆裕皇后。

光绪帝名载湉,爱新觉罗氏。其父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醇亲王,其母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胞妹。同治帝病故后,由慈禧太后做主,指定载湉继承皇位。

崇陵妃园陵

光绪登基时,正值清朝面临内忧外患,营造陵寝的工程不能如期破土动工,一直拖延到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后,1909年才由宣统朝着手操办。修建期间,清朝已走向灭亡,宣统皇帝与隆裕皇太后退位,向中华民国政府提出要求:“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当时,南京临时政府的议和代表及各省都督,对清室要求宽大应许。

崇陵始建于1909年,陵址名叫金龙峪。其规模虽不如雍正、嘉庆的陵墓那样庞大,没有大碑亭、石像生等建筑,但它除继承清代建陵规制,参照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惠陵的风格外,又吸收了古代建筑技术的某些精华,仍具有它的特色。整个陵寝根据守卫和祭祀的需要,建筑了五孔桥、巡房、牌楼门、神厨库、三路三孔桥、朝房、班房、隆恩门、燎炉、配殿、隆恩殿、三座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顶、地宫。为了增强排水性能,每个宫殿基部都建有2米宽的散水,明楼前和三座门前分别挖砌了御带河,地宫内凿有14个水眼与龙须沟相通。隆恩殿木料均为异常珍贵的铜藻、铁藻,质地坚硬无比,用这种木料制作一把普通太师椅,重量竟高达百余斤,所以隆恩殿被誉为“铜梁铁柱”。且梁架之间增加了隔架料,既能托顶,又使殿内更加美观。隆恩殿内的四根明柱,底部有海水江涯图案,柱身为一条金龙盘绕向上,较其他帝陵的宝相花更加富丽堂皇。

光绪驾崩时,陵还未建,他的梓宫(棺椁)在故宫观德殿暂安。

1909年3月,光绪的棺椁又由观德殿迁往西陵梁各庄行宫停放。一路起落,共耗银438,400多两。虽然北京至西陵当时已通火车,但光绪棺椁仍用人抬。前面有卫兵开道,随后是宣统皇帝和王公大臣,后面还有隆裕皇后、瑾贵妃等,最后是1400多辆轿车。棺椁抬至阜城门,仅10里远,就撒掉纸钱1000斤,用银260两。北京至西陵行程120千米,抬杠夫每天分为60班,每班128人,轮流抬着棺椁艰苦行进。沿途支搭三宿芦殿,耗银29,000两。经过四天三夜,才把光绪的棺椁运到梁各庄行宫,安放于正殿之中。

1913年崇陵在金龙峪建成,11月16日申时,光绪的棺椁才正式安放于崇陵地宫之中。

1913年病逝的隆裕皇后也同葬地宫。

在光绪的棺椁正式安放崇陵地宫之际,清朝的遗老遗少还在这座帝王陵前,演出了一幕极尽愚忠的闹剧。光绪的老师梁鼎芬是比较典型的一位,他在崇陵的修建过程中,经常到工地瞻祝,为工程的修建筹款募捐。在为光绪送葬时,他由两个亲随搀扶着在陵前执绋(牵引灵枢的大绳),从行宫一直走到下宫殿。当人们将棺椁、随葬品布置妥当退出地宫后,唯有梁鼎芬疯疯癫癫地坐在地宫内预备给光绪殉葬。后被其亲随背出,才算完事。

尽管清廷的遗臣为修建崇陵费尽心思,光绪还是没有能够在他的地下寝宫里平安地长眠下去。1931年军阀混战时期,一伙不明身份的兵匪盗掘了崇陵地宫,多数随葬品被劫走。1980年6月,经政府批准,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开启地宫,清理整修,供国内外游客参观。这座地宫墓道全长63.19米,是无梁无柱的石拱券式建筑,共有4道石门、9座券。门楼、门垛、门框、门簪均用青白石做原料,雕有瓦脊、瓦垄、花瓶等图案。每道石门上都有巨大的铜铸门管扇,8扇石门上分别雕有八大菩萨立像。金券内有宝床,宝床正中有金井,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棺椁停放在宝床上。棺椁周围有用五彩绘制的龙山石16块,宝床前东西各有石座两个,座上有香箱,是存放“册”“宝”用的。这座地宫虽已被盗,但仍出土珠宝玉翠等文物数百件。

崇陵地宫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3013126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