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孝陵(中国)
《红楼梦》里的妙玉特别欣赏宋朝诗人范成大的两句诗:“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需一个土馒头”。是说人的寿命无论怎样长久,也终究要死。土馒头是坟的俗称,因圆形的坟,看去恰如馒头。不过在帝陵中,这种馒头坟直到明代才出现,秦汉唐宋时期的帝陵都是方形的,圆形坟是明太祖朱元璋因地制宜的创举。因为南方多雨,陵墓作圆形,可使雨水下流,不致浸湿墓穴。由此可见这位朱皇帝不泥守传统、立足实际的革新精神。
朱元璋选陵址的办法也颇有新意。他登基后,曾向刘基、徐达、常遇春、汤和征询陵址的意见,并约定时间召集这4人磋商。当时连朱元璋共5人,各自先用纸条将陵址写好,到时从各自的袖筒中掏出来一对,结果不约而同地写着同一地点。这不免让人想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二人手掌上的“火”字,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五通石碑
这个被普遍看好的陵址就是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下的灵谷寺旧址。紫金山最初叫金陵山,楚怀王灭越后,曾在这里掘地埋金,以镇“王气”。它三峰井峙,气势雄伟,自六朝以来,就流传有“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的诗句,故有“虎踞龙盘”之说。独龙阜北依紫金山主峰,阜高150米,泉壑幽深,紫气蒸腾,云气山色,朝夕多变,确是一块风水宝地。陵址一经选定,朱元璋就把原址上的灵谷寺迁到紫金山东麓,让地给自己建陵。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开始营建孝陵。翌年马皇后去世,就安葬在这个墓里。洪武十六年(1383年)完成陵墓的享殿等主体工程。1398年朱元璋病死,终年71岁,与马皇后合葬孝陵。后建文帝、明成祖继续修建,于永乐三年(1405年)全部建成,历时25年。
孝陵周长约30千米,规模宏大,由南向北,纵深达2.6千米,是一组排列有序、相对集中的木构建筑群。最前面是下马坊,碑刻“诸司官员下马”6个大字,这是陵寝威严的标志,轻忽不得,否则就得问个大不敬罪。下马坊东有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所立的“禁约碑”,碑文洋洋数百字,是保护陵园和谒陵的有关规章制度。禁约碑东北约500米处是孝陵大红门,门上原有重檐黄色琉璃瓦顶,今只剩下门洞。过大红门是四方城,这里原是一座碑亭,现在只剩下四周围墙。城内原有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为他父皇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一通,满碑全是对朱元璋的颂扬之辞。
四方城略北过御河桥是平坦宽阔的孝陵神通,两侧排列有12对石像生,包括文臣武将各4尊,华表2座,石兽24只,绵亘排列达10千米之长,象征朱元璋生前拥有的仪仗和侍卫,可以说是“死要威风”。这些石刻比唐宋帝陵的石雕体态更显壮观,石刻技法简朴,形态虽稍嫌呆滞,但具有静谧肃穆之感,是明初石雕艺术的代表。
孝陵石刻
孝陵的神道非常独特,由华表开始北拐,呈月牙形,半抱一座名曰“孙陵岗”的小山。岗上有三国时吴大帝孙权的陵墓。神道转弯在帝王陵寝中是不多见的。据载,当年建陵时,曾有人建议将孙权墓迁走,但朱元璋说:“孙权也是条好汉子,留为门主。”于是神道只好绕行而过。
神道尽头,过棂星门遗址就是孝陵的正门,门上嵌有“明孝陵”青石门额一块。正门之后是中门,原来的建筑已经毁坏。清同治四年(1865年)在中门台基上修建了一座碑亭,里面矗立着五通石碑,中间一通上刻清康熙皇帝的题字。康熙六次南巡,曾五次亲谒明孝陵,这块“治隆唐宋”碑是他1699年第三次南巡时所题。其他四碑也都刻有清代皇帝的题字,其中有乾隆皇帝1751年南巡时所题刻的诗句,诗中对明太祖打下一片大好江山,而后世子孙却无法守成十分感慨。
碑亭后面是献殿,这是陵园最突出的建筑,原有45间涂龙滚柱的殿屋,规模十分宏大。这也是朱元璋对陵寝制度的重大改革。他取消了秦汉唐宋时期陵园中供帝王灵魂起居的下宫建筑,并相应取消了陵寝中留居宫女以侍奉亡灵起居的制度,而保留并扩展了供谒拜祭奠的上宫建筑,从而更加注重朝拜祭祀的仪式排场。这既说明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陵寝中原始迷信的方式不能不逐渐废止,也反映出了朱元璋为推崇皇权,巩固统治而借祭祀大做文章的良苦用心。
然而,再盛大的祭祀也不能永远保住大明江山。清军入关之际,孝陵献殿全部被毁,只剩下遍布刀伤的台基和柱础。清朝占据中原后,为安抚人心,曾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残存的台基上重建了一座献殿,但只面阔3间,与须弥座式的台基相比,寒碜而落魄。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曾进一步修整和装饰了重建的献殿,部分建筑已恢复了昔日的盛容。
陵园最后部分是宝城,宝城是陵墓前的一圈围墙。宝城上建有明楼,这是陵园内最高的建筑物。宝城和明楼也是朱元璋的创举。宝城内的巨大土丘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地,上面条石篆刻着“此山明太祖之墓”。
朱元璋虽然在后人的画像里厚唇长颚,十分不堪;安徽的花鼓戏也对这位皇帝充满了讽刺怨恨,但他能由一介农夫成为一朝开国之君,确有他过人之处。而他对陵寝制度的改革,也为后世垂范。明十三陵及清东陵、西陵在规制上就是基本沿袭孝陵,只是规模更为宏大而已。
明太祖孝陵也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起重新对外开放。那高大精美的建筑和形胜天然的景色令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流连忘返。2003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3013125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03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2-12-30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2-12-25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