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巴基斯坦遗址群(巴基斯坦)》资料简介

作者:主编 时间:2023年01月01日 阅读:116 评论:0

巴基斯坦遗址群(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是个古老的国度,也是个奇特的国度。这里绵延着几千年前古老的习俗风土。巴基斯坦男人爱戴真纳皮帽,妇女穿宽大长袍,戴面罩。他们爱吃香辣食品,习惯用右手抓食吃,平时爱嚼槟榔,见面必须先说“真主保佑”。巴基斯坦的婚嫁习俗尤其令人称奇。

巴基斯坦的婚姻,大都是父母包办,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这里,所有的家长都是包办婚姻的忠实执行者和积极拥护者,他们视自由婚姻为洪水猛兽,认为如果让孩子自行婚恋,不仅伤风败俗,而且不会有幸福。不少青年人既向往自由婚恋,又害怕担风险,对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家只能俯首听命,不敢有任何违抗。有人曾说巴基斯坦青年人对自由婚姻所持的态度是叶公好龙、跃而不试。巴基斯坦的开明人士早在几十年前就在文学作品中为自由婚姻鸣锣开道了,但始终未能冲破几千年来的封建包办婚姻的桎梏。

在巴基斯坦境内,汇聚了许多几千年前的古城遗址,主要有拉舍尔、白沙瓦、塔塔等历史名城和莫享朱达罗考古遗址、塔克西拉考古遗址、果德迪吉古城遗址、莫恩焦德罗古城遗址等。

(一)“花园城市”——拉舍尔

拉合尔,南亚著名古城,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旁遮普省省会,曾为16~17世纪莫卧儿王朝时代的首都。拉舍尔位于拉维河南岸,靠近印巴边界,地处富庶的印度河上游冲积平原,属亚热带大陆性气候,雨水充足。市内树木葱茏,芳草如茵,群花争艳,叠翠飘香,素有“花园城市”之称。

花园城市拉舍尔

然而,拉舍尔真正优美之处在于莫卧儿王朝留下来的那些最精美的、至今仍然保留着昔日富丽堂皇的建筑物。拉舍尔城区的建设充分反映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莫卧儿帝国时代遗留下来的建筑区,街道狭窄,房屋拥挤;英国统治时期修建的豪华住宅,行政、教育和商业机构的建筑物则排列整齐,街道也比较宽阔;独立后建起的住宅区更具有现代城市的风貌,有现代化的商业中心、城镇、水利电力发展局大厦、旁遮普大学新校园、巴基斯坦独立纪念塔、烈士清真寺和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纪念塔等。阿克巴大帝在位时是莫卧儿王朝的鼎盛时期。用镶嵌画装饰的巴德沙希清真寺是一家宏伟的皇家清真寺,始建于1673年,庄严的拱门和圆顶,辉煌壮丽,可容纳几万人同时做祷告,面积居全国之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之一。拉舍尔古堡原是莫卧儿王朝时期的一座古王宫,也是巴基斯坦唯一一座完整地反映自阿克巴时期到恰赫·吉汉时期莫卧儿建筑史的建筑物,里面的几座宫殿全是用大理石砌成的,雄伟壮观。壮丽的杰汉吉尔陵园位于拉合尔西北部约8公里处的拉维河右岸,穹顶形陵墓的中殿有一块大理石墓碑,上面镶嵌着宝石拼成的花卉浮雕图案。著名的夏里玛公园是沙·杰汉皇帝于1642年修建的,是一座皇家御花园。园林建筑艺术别致,园内有3个湖,分高、中、低3层,宛如台阶下降,一个大理石砌成的溅玉飞珠的瀑布和自湖面涌起的400多柱吐翠泻玉的喷泉,构成一幅风景奇丽的图画,堪称莫卧儿强盛国力的完美体现。早在公元630年,我国唐代高僧玄奘曾访问此地,并在他的著作中留下关于拉舍尔的最早记载。

(二)“百花之城”——白沙瓦

白沙瓦,历史名城,西北边境省首府。

一走进白沙瓦,你脑海中有关“一千零一夜”故事的记忆就会悄然苏醒:一条条狭小的街道生机勃勃,带阳台的古老建筑,有高高尖塔的清真寺,星罗棋布的巴扎(市场),路旁散发着诱人香味的小吃摊,筒状烤炉里烤着的“恰巴蒂”(薄面饼),文火烘烤着的肉,花花绿绿的布料,阿富汗地毯,精致的陶器和金银饰品。

百花之城白沙瓦

如果要拍“一千零一夜”的外景,哈万尼巴扎(当地语言中意为讲故事街)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古代,这里不仅是市场,还是疲惫的游人歇脚、听说书人讲浪漫故事的地方。最让人感叹的是,这里给人一种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感觉,古老的过去在这里保存完好。

“白沙瓦”一词源自古梵文,意为“百花之城”,城中多花、多果、多树木,尤以绚丽多姿的玫瑰最为吸引人。5世纪和7世纪,中国晋朝高僧法显、北魏使者宋云和唐朝高僧玄奘均到过此地。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称这里是“花果繁茂”的天府之国。

这里还是一个文化中心。2世纪初,崇尚佛教的伽腻色伽王曾在此建都,并开岩凿壁,建寺造塔,雕刻佛像,创造了以佛像石雕为主的犍陀螺文化。它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印度文化,而且受希腊文化、波斯文化的影响,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但犍陀螺的佛教建筑因战争几乎全遭毁灭,只有白沙瓦博物馆内还保存着若干发掘出来的石雕。

别忘了,白沙瓦是帕坦人的城市。每个帕坦男人头上都缠着一条头巾,而且都随身携带着长枪或短枪。他们魁梧的身躯和冷峻的目光,给初来乍到的游人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妇女们则穿着更保守的衣服,脸上蒙着面纱。

还有一些妇女则穿着几乎把全身都裹住的“波尔卡”(一种罩袍),只有眼部留有一小块网孔,来分辨前方的道路。

此外城郊还建有莫卧儿王朝的巴拉希萨城堡、16世纪建筑的麦罕白·赫尼大清真寺,以及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白沙瓦清真寺等。

(三)“死人之丘”——莫亨朱达罗遗址

莫亨朱达罗考古遗址,位于信德省印度河以东1.6公里处,是公元前3世纪印度城市的遗址。这座占地97公顷的城市全部为砖砌建筑,有城墙和矗立在开阔坡地上的卫城,低城区建筑布局严谨,是公元前2350年至前1750年印度文明成熟期最有代表性的城市。

大约5000年前,美丽的印度河流域农牧业已经相当发达,涌现出大批的居民点和城市。大约持续1000年之久,之后城市忽然消失,文明忽然中断了。最近60年来,考古学家陆续在沿岸发掘出几十处城市遗址,其中最大的一处叫做莫亨朱达罗,当地方言就是“死人之丘”。该城坐落在巴基斯坦信德省拉尔卡纳市以南24公里的印度河右岸,南距卡拉奇海港320公里。

(四)布局严整的砖城

当它湮埋在泥沙、荆棘中的时候,人们以为它是无足轻重的坟地。一旦清去覆盖物,还其本来面目后,人们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了。难道4000年前能有这么漂亮的城市吗?

莫亨朱达罗的顶部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但城基、房基保存完好;街道、水沟历历可辨。遗址总面积7.68平方公里,估计当时有人口3~5万。分上下城两部分。主体在下城,它是商业区和住宅区,居住着平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上城是个小城堡,一小撮统治者和宗教祭司住在那里;烧砖是主要建筑材料,有别于古代世界最常见的石城、土城。

城市建设经过事先的规划、设计,布局严整,成长方形棋盘格状。主街均作南北和东西十字交叉,宽9.15米。每一棋盘格是一个街区,约长366米,宽275米,其间平房、楼屋罗列,庭院错落,小巷穿插。墙壁都用烧砖砌成,以灰泥缝合。不少房屋有砖砌的浴室和水井。下水道系统也很完整,穿街入巷通到每座房屋,也是用砖砌的。一座容量很大的粮食仓库,地面铺砖,上下有通风管道。市中心有一座颇大的会议厅,可见当时行会组织很活跃。

上城是建在9.15米高的人造平台上的城堡,城内有一座高塔,一个带走廊的宫殿,一座有柱子的大厅。还有一个举世闻名的莫亨朱达罗大浴池,面积1063平方米;室内一口浴池长12米,宽7米,深2.5米,用砖砌成,密不漏水。浴池周围有排水沟、水井和相应的建筑物。考古学家认为浴室可能是举行宗教仪式用的。

遗址附近的博物馆内,有一幅重现当时城市全貌的图画,只见“赭红色的城墙内商旅云集,烧砖制陶的火窑轻烟袅袅,椰枣树遮天蔽日,印度河上舟楫如鲫”。昔日城市繁荣的景象,历历在目。从出土的文物中,人们可以看到用铜、银制作的武器、塑像、首饰。红色陶器饰着色彩鲜明的圆周图案。浅浮雕的金属印章,上面刻着牛、象、虎、鳄鱼、鹿、山羊和象形文字;奇异的陶俑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一尊“教王”的塑像,头系发带,面蓄胡须,左肩斜搭一个三瓣花图案的大氅;一个全身赤裸的舞女塑像,佩项链,戴手环,叉腰翘首,俨然不可侵犯。

(五)戛然而止的文明

如果现代人能够破译莫亨朱达罗出土文物上的象形文字,它的千古秘密便可大白于天下了。可惜,没有人能够猜出它的含意,只能对古城的兴亡作一些模棱两可的分析。

某些学者推想,一些部落为了建立更理想的家园,5000年以前从现在的俾路支东迁,跨越沙漠,来到印度河西岸平原定居,从此出现了印度河流域的文明。肥沃的土地,丰足的水源,产生了发达的灌溉农业,派生了植棉织布业,养羊剪毛纺织业。有了专业分工的工匠和商人,才有可能形成这么大的城市。据说当时的印度棉花远近闻名,巴比伦人把棉花叫做“信杜”,希腊人叫做“信顿”,都跟今日的“信德”一音相近,可以作为植棉业鼻祖的佐证。

莫亨朱达罗的文明大约维持了1000年,即公元前2500年至前1500年,历史学称为“青铜器时代”。对于它的衰落和消失,人们历来持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两种看法,但以前者较有说服力。大约在公元前1700年前后,地球上曾经存在一个地震活跃期,许多城市都在这个时候毁灭了。莫亨朱达罗被大地震毁坏后,继之暴雨成灾,印度河泛滥,蚊蚋成群,瘟疫流行,残城彻底摧毁,土地不能耕作。莫亨朱达罗的幸存者既然养不活自己,哪有余力重建城市?于是背井离乡,四散逃荒,到别处去另建家园了。

另一种说法,莫亨朱达罗发生内乱,自相残杀,互相削弱,逐渐衰败下去,让外族有了可乘之机,在一次大规模的入侵中被摧毁了。但是,入侵者是谁呢?

遗址自1922年发掘以来,引起各国历史学家的注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亦组织专家进行考察,一致公认它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之一。但这里遭受洪水和盐碱的侵蚀,整个遗址岌岌可危,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才能避免不可挽回的损失。

(六)“逝去的城市”——古城塔塔遗址

巴基斯坦古城塔塔,位于距离卡拉奇东南100公里的印度河畔三角洲北部的信德省,14世纪~18世纪曾为三代王朝的首都,后被并人莫卧儿的版图。当时是中亚主要的高等教育、贸易、艺术和手工业中心。城中的古迹遗址是由两部分建筑群组成,即马克利山顶的建筑和谷地市区内的建筑。坐落于马克利山上的是一个巨大的拥有上千座坟墓和墓碑的墓地,塔塔大墓地瓦尔哈拉占地364公顷,内有50万个墓穴,是东方最大的墓地。下面的山谷中则是塔塔老城的废墟,它由许多建筑物组成,而其中最享有盛名的建筑物是加迈阿清真寺。另一座著名的清真寺哈米亚也位于这个旧城区,是莫卧儿王朝时期的建筑杰作。

在印度河流域一带,巴基斯坦古城塔塔遗址中所含历史信息资源最富有。巨大的墓地中安置着莫卧儿王朝的王室家族、学者及圣人的墓穴,同样,额而古纳统治者及塔克罕的统治者们的坟墓也在这里。一直到18世纪早期,这里都是德里的莫古王国统治所在地。

15世纪末叶~18世纪中叶,塔塔城是莫卧儿王朝的宫廷所在地和学术文化中心,后来由于发生了数次的战乱,城市逐渐走向衰败。现在只存留下了坟墓、灵庙和回教寺院,被人们称为“逝去的城市”。

最近修复的沙·贾汗大清真寺是莫卧儿王朝的沙·贾汗1647年下令兴建的,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幽雅的林园,有树丛、甬道、喷泉、花圃、草坪;后面的寺院有宏伟壮观的祈祷广场、别具匠心的经房,拱门上饰有藤蔓花纹,几何图样以及流行的花卉图案,上面还错综地写着《古兰经》的经文和铭文。站在壁龛穹顶下轻声呼唤,隔着广阔的祈祷广场,在对面的壁龛穹顶下清晰可闻。塔塔还以巨大的万人冢而著名。在附近的马克里山上有近百万个坟墓,占地6平方公里。墓内埋葬的是各个朝代的帝王、皇后、军事将领、学者和诗人。其中塔塔历代总督的墓地宏伟豪华:墓外围有大理石雕刻的巨柱,上面是石刻的飞檐,正面是大理石砌成的拱门;墓地中间大理石寝殿顶部的5个拱形琉璃瓦塔顶,直向云霄;大理石地面正中间是放置在方形洁白大理石台基上的象征性石棺,死者则根据穆斯林习俗深埋地下;台基和石棺上的浮雕花纹精美、细致,显示了莫卧儿王朝的灿烂文化;绚丽多姿的砖瓦结构将位于老城中的加迈阿清真寺建筑物装饰得分外辉煌。

(七)“帕坦人的巴黎”——塔克特·依·巴以佛都遗址和萨尔·依·巴赫洛古城遗址

塔克特·依·巴以佛都遗址和萨尔·依·巴赫洛古城遗址,坐落于国境西北部的边防城市——马丹镇东北大约16公里处,一条由碎石铺就而成的道路将塔克特·依·巴以与巴基斯坦北部的城市——白沙瓦连接起来。

萨尔·依·巴赫古城遗址,是一座建于纪元之初几百年的小城堡;距此不远的小山上耸立着建于1世纪的塔克特·依·巴以佛都遗址,山上除佛寺群建筑外,还有一眼山泉,此山也由此得名,塔克特·依·巴以意为“源泉宝座”,本世纪初著名的环球旅行家劳韦尔·托马斯曾把该处喻为“帕坦人的巴黎”,晋朝高僧法显、北魏使者宋云和唐朝高僧玄奘曾至此。

在高达152米的高山之巅,坐落着一处古老的佛教修道院的遗迹。这座与白沙瓦相距80公里、位于马丹市西北部16公里的修道院遗址中已经出现了许多由石头和灰泥雕制而成的雕刻碎片,这也向世人展示出了当时的创造者们所具有的高超的雕刻技艺。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地方便是其中的一排排小神殿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排列布局,这些小神殿是环绕着中央佛塔神殿而建立起来的。

这处佛教遗址起源于二三世纪。遗址中有一个规模巨大的长方形庭院,是中心修道院,位于北面,而遗址的南面是一个业已磨平的修道院神殿。

村庄是在古镇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这些古镇高度地保持了其最初的结构。遗址中迄今依然能发掘出的古币成为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曾经在这里活动的有力见证。根据一位名叫宋云的中国朝圣者的记载,在通往印度的重要商业路线中,这里似乎是赫赫有名的四座城市之一。

古城极具防御性,建有4座大门。北面是一座装饰分外华丽的庙宇,在金质的门扉上装饰着美丽绝伦的石雕。与岩石林立的卡帕得拉峡谷相距不远的地方,阿索卡在城市的外面建造了东大门,这里曾经建有一座佛塔。修道院的北面可能具有双层结构,中间部分是一个开阔的庭院,周围有单人房间、厨房和附属餐厅。西面是两排地下调停室。

(八)“石雕之城”——塔克西拉考古遗址

塔克西拉古城遗址位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西北30多公里处的旁遮普省塔克西拉城,是一座建于2500年前的古城。塔克西拉原称塔克哈西拉,梵文意为“石雕之城”,曾是古印度小国犍陀螺的都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佛教典籍《本生经》中对其均有记载。1980年,在这里发现了四五千年前的陶器,这说明这座古城可能是南亚地区人们最早聚居的都市之一。传说,当年唐玄奘西行取经的讲经遗址即在此处。历经波斯、希腊和佛教文明三度冲刷,塔克西拉成为世界驰名的考古遗迹,东西方文明在这里相互融合,从历史烟云的深处,散发出迷人的光华。

公元前7世纪,这里已是繁华城市。公元前5世纪,古城所在地区成为波斯大流士帝国的一部分。公元前3世纪,由于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信奉佛教,塔克西拉进一步发展成为香火鼎盛的佛教圣地和学者云集的佛教、哲学和艺术研究中心。公元前2世纪,希腊亚历山大大帝挥师东征至此,古希腊文化随之东来,塔克哈西拉也从此更名为希腊文的“塔克西拉”。从1世纪起,塔克西拉成为印度河畔的一座城市,为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波斯、希腊和中亚从公元前5世纪~公元2世纪,交替对其产生影响,逐渐成为了佛教中心。其中,古希腊文明影响在此一直延续至公元2世纪古城脱离异族统治为止。对这个“石雕之城”,我国唐代高僧玄奘曾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及,并将塔克西拉译作“坦叉始罗”。6世纪,玄奘描述当时的塔克西拉是“地称活壤、稼穑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气序和畅。崇敬三宝”。我国晋代高僧法显于405~411年也访问过此地。

今天,塔克西拉新城已经发展为巴基斯坦重工业基地,聚居着数十万人口,市井繁华,人声鼎沸。但一来到市郊的旧城遗址,面对城垣毁败后的断壁,一切都宁静下来。空旷的3平方公里范围内,轮廓鲜明的古城遗址仍依稀可辨。旧城垣的残留墙基呈棋盘状纵横排列,其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佛塔、庙宇、店铺的遗址。坚固高大的城垣、精巧别致的佛塔、金碧辉煌的寺院庙宇和大量形象逼真的人物浮雕,分布得错落有致,显示了这座城市的昔日盛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3013116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