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经济、社会与区域的发展模式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5日 阅读:114 评论:0

长期以来,东亚高速工业化、城市化的眩目成就,遮盖了“城市农业”所经历的发展与变革,以及与之有关的课题。这种状况的出现,首先是因为城市农业本身便是一个极需“自我辩护”的事物和概念框架。城市农业在习惯的认识中常常遭到人们的误解、轻视。联合国开发署在其出版的开拓性著作《城市农业》一书中,开篇便以“养活自己的城市:神话与现实”为题为城市农业作了辩护。事实上全书完全可以作为有关城市农业的长篇申诉书。[1]在当代东亚城市农业的发展中,始终伴随着对其表示怀疑甚至否定的议论。在工业化城市的急剧扩张过程中,“城市农业”究竟是暂时的,还是持久的现象?学界的主流意见以“萎缩”、“惰素”、“夕阳农业”、“残存农业”等等来判定香港、东京等大都市城市农业的发展前景,将新加坡作为没有农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认为由于城市农用地被工业和城建用地大量蚕食,农业人口大量转入城市部门就职,农业劳动力减少,城区农业的GDP贡献“微不足道”,因而,“城市农业”是“过渡性质的农业”,“其重要性日趋下降,乃至最后消亡”。[2]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东亚城市农业的发展进程不仅在剧烈变动的城市化空间中面临着种种复杂的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而且也伴随着有关发展内涵的观念与认识论的持久性的冲突。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是塑造东亚城市农业过去、现在、未来样式的不可规避的力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国际学术界对亚洲城市化、工业化热切关注的伴生物,东亚“城市农业”以“城市食物供给”者的面目出现。“亚洲城市能否自己供养自己”的设问,表明了战后致力于工业化发展战略的东亚各国和地区共同面临的处境:工业化的早期,在城市经济尚未发达,货币支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巨大食物需求与现实供给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由于解决矛盾和问题的现实手段牵涉到如何克服技术、社会政治、经济和城市管理上的困难,因而某些带有“对策建议”色彩的研究从一开始便强调政府对城市食物供给和分配的干预以及计划性。[3]而对同期典型城市的分析表明政府干预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它既是政策属性的,也具有制度安排的特征。同样是“城市食物供给”的问题,市场经济与非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和地区会有相当不同的反应。尽管这样,“城市食物供给”与“政府干预”的思路还是一直存在下来。

80年代后期,香港中文大学的杨汝万教授以《亚洲城市农业——对真实存在的事实与政策的回顾》一文,第一次将亚洲城市农业作为整体进行考查。这篇以亚洲城市农业为题目的论文,主要考查的对象还是东亚的城市。在该文中,作者进一步完善了“政府干预”的思路,经过对城市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以及一般政策建议的分析,结合成功的案例,指出了在良好政策引导下利用亚洲城市农业使亚洲城市供养自己的目标并非不可能实现。[4]这是对“亚洲城市能否自己供养自己”的回答。

90年代以来,以“城市食物供给”来理解东亚城市农业愈来愈显示出其局限性。东亚现代化的新阶段与城市农业自身发展的新情况,都预示着扬弃单纯以“城市食物供给”涵盖东亚城市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历史实践的可能。揭示城市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的相互关系,进而作出比较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前景判断,应当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笔者称之为有关东亚城市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问题。事实上,在东亚工业化发展的早期阶段,以“城市食物供给”问题而受到关注的城市农业背后的问题便是:如何将与传统农业技术相适应的小农家庭生产经营的农业转变为与日渐发达的现代城市经济相匹配的农业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当代东亚城市农业的发展史,就是东亚城市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历史,它是当代东亚现代化总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尝试以一定制度条件下的市场、农民、政府三者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网络关系”来理解这一“转型”,认为“转型”主要是在两个层面:(1) 传统小农家庭经营的城市农业,转变为吸收现代发展要素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家庭经营与农业企业;(2) 以“城市食物供给”为主要功能的传统城市农业,转向兼具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功能的现代城市农业。为此,本章以50年代以来,香港、新加坡、日本东京等都市圈城市农业的发展作为个案,探索当代东亚城市的现代化转型问题。选择香港、新加坡、日本都市圈的根据在于:(1) 战后以来,它们是东亚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现代化成就最高的国家和地区,对城市农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完整,而且快速、剧烈。(2) 它们的城市农业本身具有完整的发展阶段,使我们可以作出比较一般性的结论。对香港、新加坡的城市农业主要侧重于产品型城市农业的转型考查,而对日本都市圈则侧重城市农业在高度工业化都市社会中功能转化的考查。

[1] UNDP,Urban Agriculture: Food, Jobs and Sustainable Cities, New Tork,1996.
[2] 参见郑德良《现代香港经济》,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吴春波:“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于《现代日本经济》,1989年第3期;俞菊生等:“‘都市农业’一词的由来和定义初探”,载于《上海农业学报》,1998年,14(2)。
[3] J.E.Bardach: “Food problems of Asian Cities”, Geo Journal, Supplementary Issues,4/1982.
[4] Yue-man Yung:Changing Cities of Pacific Asia,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0, p.278-279.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21885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