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互动中的非洲一体化与非洲现代化·非洲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与一体化面临的挑战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5日 阅读:104 评论:0

非洲大陆的独立由非洲一体化思想即泛非主义的指导而获得,但收获的果实是各个国家在原殖民帝国的行政划界上的分别独立。殖民前,非洲大陆的族群与文化还没有开始自身的一体化进程,如科林所指出的,“同世界其他大洲相比,非洲在种族、文化和语言方面更加复杂多样。因此,在非洲形成民族的过程也比世界上其他地区更加复杂和更加混乱”[1]。几百年奴隶贸易阻断了非洲大陆自身的一体化演进过程,且加剧原有的族际矛盾,并制造出新的矛盾。[2]殖民化摧毁了非洲自身的经济基础,重构了非洲社会,为非洲独立发展资本主义制造了巨大的障碍。殖民遗产对独立后的非洲的消极影响无处不在,非洲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的重重困难都与这种消极影响密切相关。[3]殖民政权的本质是服务于殖民宗主国的需要,“至二战前夕,非洲已完成了向殖民地化的过渡,非洲经济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西方经济的附庸”[4]。殖民宗主国从政治、经济、文化上改变了非洲各地区和人民的联系。

1. 经济依附性

最突出的消极影响是造成了非洲经济不是服务于非洲本地人民的经济,而是服务于宗主国的殖民地经济。殖民地经济的结构是畸形的,殖民地经济与宗主国经济的交换基础显然是不平等的。这种殖民地经济表现为:各殖民地经济片面发展少数几种供出口的农作物或矿产品,从而瓦解了那些地方早已存在的经济结构,改变了非洲传统社会的自给自足型经济;以商业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得到了发展,而广大的农村经济却趋向衰退破产。殖民地经济的性质是依附的,宗主国决定着经济政策的导向;输出的是农矿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进口的是这些原料的制成品;对外贸易的主导权完全在宗主国,难以发挥贸易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作用,难以形成社会化大生产。[5]且各个殖民地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其宗主国,这种殖民地经济使得非洲地区原有的横向交流与联系减少,直至消失。殖民依附经济结构与外向联系机制的单一性成为制约非洲现代化的根本因素,也是非洲国家一体化的巨大障碍。

2. 半独立的政治和未完成的社会整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所依赖的这样一种经济结构与机制必须加以改变,这是所有被压迫民族和国家获得独立后迫切想要完成的历史任务。但这种改变需要政治上的真正自主,国内社会的相对稳定。

然而非洲多数国家的政治自主是有缺陷的,大多数非洲独立国家是半独立的,因为它们“继续维持同宗主国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密切联系”,还有少数国家仅仅是“形式上的独立”。[6]非洲国家这样一种非完全自主的政治主权必定影响着国家发展道路和政策的选择,也使其改变经济依附性的努力受到制约。这就是说非洲独立国家仍然带有殖民性质,这种殖民性质很难与非洲社会相协调,从而也成为独立后非洲大陆动荡不安、各种冲突不断的一个根源,[7]同时必然影响这些国家的彼此团结合作、促进一体化的努力。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时间短暂,无论在民众动员,还是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和政党深入了解社会以取得社会的共识方面,做得还不充分,乃至对于独立后的国家框架设想都还没有,使得非洲国家不得不在独立后进行“补课”,[8]完成民族独立运动未能完成的任务。与此同时,非洲传统社会中的部族意识和酋长制度,在非洲争取大陆解放与独立过程中,发展为非洲地方民族意识,[9]对国家统一与政权合法性构成威胁,“建立民族国家的主观愿望和努力与族体和文化的多元性这一社会现实,每每构成黑非洲国家政治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10]

政变与政权的频繁更迭破坏了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环境,使得非洲国家无暇顾及区域合作。“国家政权对迟发展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形成,扭转欠发达的恶性循环,抗拒和分解国际资本压力,以及实现民族整合和政治发展有着极端重要的作用”[11]。政治的动荡必然影响各国政府推动一体化的政治决心与履行承诺,使得各国领导人更多关注国内政治,难以对国家乃至区域的长远利益进行战略谋划。

3. 殖民遗产的危害

泛非主义从思想上武装了非洲人,使非洲人成为融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自觉者,开始了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推动了世界非殖民化的进程,但第五次泛非大会召开以后,泛非运动的特征逐渐体现为各个殖民领地争取独立的领地性民族主义,以往的非洲大陆性民族主义色彩淡化。领地性民族主义在获得独立后,转化为各国民族性特征,在独立前后泛非主义的影响力显然下降了。[12]

民族独立运动思想准备、民众动员的不足导致非洲独立国家政治的“非殖民化”不彻底,殖民体制被“解放的”非洲继承下来,[13]进而影响到非洲国家在经济、历史和文化心理上的非殖民化。[14]如果认同非洲学者马兹鲁伊对“非殖民化”所下的定义“非殖民化系殖民统治终结、殖民机构解散和殖民价值观与殖民方式摒弃的过程”[15],那么可以说,殖民统治仅仅是在形式上终结了,权力的掌控者变成了非洲人,但掌控权力的非洲人依然靠的是殖民时期形成的权力运作机制控制社会。[16]因此在克服殖民统治“分而治之”对非洲社会的破坏性影响,推进非殖民化进程上步履维艰,进而影响到非洲现代化和大陆一体化发展。

经济的严重依附,政治的半独立状态,独立过程中社会动员的不充分,尚待完成的非殖民化是非洲现代化要克服的障碍,也是非洲一体化面临的挑战。摆脱了殖民枷锁获得独立后的非洲国家面临的本国政权巩固与建设和社会整合问题妨碍了经济一体化的努力,独立前期在泛非主义感召下的一致对外的团结合作明显减弱。然而非洲现代化的实现与非洲一体化又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是互动的,构成了一个硬币的两面。这是非洲大陆的共识,也是非洲统一组织能够成立的前提条件,因而表明了非洲人认同恩克鲁玛的观点,“如果脱离了整个非洲大陆,加纳的自由与独立,就是毫无意义的”[17]

[1] 科林·勒古姆等著:《八十年代的非洲:一个危机四伏的大陆》,世界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22页。
[2] 郑家馨:《关于非洲一些国家现代化中断问题》,《西亚非洲》,1998年第1期,第42页。
[3] Crawford Young, “The Heritage of Colonialism”, in Harbeson, John W. and Rothchild, Donald, eds., Africa in World Politics,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95, pp.23-40. 也参见陆庭恩《非洲国家的殖民主义历史遗留》,《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1期,第49—57页。 
[4] 舒运国:《试析非洲经济的殖民地化进程》,《世界历史》,1994年第1期,第52页。
[5] 参见A. G. Hopkins, An Economic History of West Africa,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1973, Ch.6. 陆庭恩:《非洲与帝国主义:1914—1939》,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72—200页;Tordoff指出非洲国家独立时的经济是依附性经济,欧洲投资(包括私人投资和公共贷款)主要流向了经济以采矿业为主的殖民地,其次是进行购销活动的贸易公司,对种植园农业的投资也集中在供出口的被引进的经济作物上,而不是非洲当地人需要的粮食作物。William Tordoff,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Africa, the 4th edition,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pp.31-41. 郑家馨:《关于非洲一些国家现代化中断问题》,《西亚非洲》,1998年第1期,第39—45页。
[6] 陆庭恩、彭坤元主编:《非洲通史》(现代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9页。
[7] Jeremiah O. Arowosegbe, “Claude E. Ake: Political Integration and the Challenges of Nationhood in Africa”, Development and Change, 42(1): pp.349-365. 
[8] 张象:《当代非洲国家发展阶段探析》,《西亚非洲》,1998年第1期,第45—47页,第47页。
[9] 参见陆庭恩《对非洲国家政治发展问题的一些看法》,《西亚非洲》2004年第3期,第18—23页;李安山《试析非洲地方民族主义的演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5期,第44—49页;李安山《非洲国家民族建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西亚非洲》,2002年第4期,第7—13页,第9页;[英]威廉·托多夫《非洲政府与政治》(肖宏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0—92页;李文刚《尼日利亚地方民族组织的缘起与演化》,《西亚非洲》,2009年第9期,第25—31页。
[10] 张宏明:《部族主义因素对黑非洲民族国家建设的影响》,《西亚非洲》,1998年第4期,第48—56页。
[11] 李继东:《现代化的延误:对独立后“非洲病”的初步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第297页。 
[12] 肖宏宇:《西非区域主义、民族主义与独立运动》,《西亚非洲》,2009年第1期,第16—21页。该文以西非为例,论述了非洲大陆在争取独立过程中,泛非主义中的大陆性非洲民族主义趋于淡化,而领地性特征趋于加强。
[13] Michael Crowder, “Whose Dream was it Anyway? Twenty-five years of African Independence”, African Affairs, 342 (Jan., 1987), pp.7-24.
[14] 李安山:《论“非殖民化”:一个概念的缘起与演变》,《世界历史》,1998年第4期,第9、10页。“‘非殖民化’具有两层意义。从狭义上说,它指殖民统治终结、殖民机构解散这一历史过程。这是政治层面上的意义。……从广义上说,它指从各方面摆脱殖民主义的遗产。这主要是指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及其人民在取得政治独立以后必须在经济、历史和文化心理上摆脱殖民统治的影响,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15] 阿里·A.马兹鲁伊、C.翁吉主编:《非洲通史》(第8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3年,第7页。
[16] 参见李安山《论民族、国家与国际政治的互动:对卢旺达大屠杀的反思》,《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12期,第10页,“新政权却继承了殖民遗产:种族主义与国家主义”。
[17] Nkrumah, I Speak of Freedom, London: Panaf, 1961, p.167.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21881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