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美化农村、提高农民收入并不能扭转甚至减缓城市化进程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161 评论:0

短期来看,新村运动立竿见影,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新村运动成功地取得了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并把现代意识引入农村社区。但是,新村运动的成果掩盖不了农民的大规模外迁和农村社会的衰退”[1]

新村运动的实行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稳住农村,在收入增长的同时更多的农民(特别是青年人)涌向城市。城市文明对人们的吸引力可见一斑。1965年,韩国农业人口的绝对数量达到顶峰,其后开始出现负增长,这是大规模的城市化的结果。以1965年韩国农业人口为基础,20年后的1985年农村人口下降到基年的53.9%。这是一个极其迅猛的人口迁移过程。背后的支撑点一个是教育的普及使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大幅度提高,另一个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城市中的新移民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在韩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初级阶段,主要发展的是纺织、服装、制鞋、假发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大批从农村转向城市、缺乏大工业熏陶的青年人在这些行业中获得了就业岗位。这些年轻人每年都向农村汇去大量的金钱,以补贴在家务农的亲人的生活。城市化势在必行,并不因为农村环境的美化而有丝毫改变,也不因农民收入的增加而减速。

农村人口的迅速减少使劳动力出现短缺,不得不引进农业机械进行代替。从每个农户耕种的土地面积来看,从1975年的0.9公顷增加到1993年的1.3公顷(增长了44%)[2]。实际上,如果考虑到每户人家的劳动力的减少,每人所耕种的土地面积还是有了很大的增长。由于此时仍旧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年人,人均耕种大概6亩多地,尽管这仍被称为小农制,但与东亚其他国家农村的高密集区相比,已经是相当可观了。

表2 1965—1994年韩国农业人口下降情况

  

资料来源:MAF,《农业统计年鉴》。朴振焕著,郑靖吉等译,《韩国新村运动》,中国农业出版社,第68页。

概括而言,新村运动的经验是有限的,不能任意地扩大或美化。归根结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城市化是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出路。建设农村并不能减缓城市化进程,强制性的、运动性的举措并不能带来农村的持续发展。土地是农民最主要的财富,是维持农村稳定的重要法宝。在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农业的竞争力是有限的。尽管新村运动号称塑造了“勤勉、自助、协同”的农民,但事实上韩国的农民和农业至今仍然很脆弱,需要国家的津贴和保护,依靠所谓的“身土不二”号召国民消费本国的农产品。很难说韩国摸索出了一条独特的农业发展之路。

[1] [韩]

(Kim Heung-soon):《对作为一项现代化项目的新村运动的批判性考察》,载于《韩国地域开发学会志》第12卷第2号,2000.8/12,第22页。
[2] 朴振焕著,郑靖吉等译,《韩国新村运动》,中国农业出版社,第80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21796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