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一般认为,美国城市化的历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
第一阶段,初步城市化阶段(1790—1870年)。产业革命和欧洲移民的流入是这一阶段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在研究城市化的动力因素时也有不同看法。美国学者埃里克·兰帕德认为,1860年以前美国城市化的开始主要不是工业化的结果,而是地区间商业和交通运输发展的结果。他曾对15个大城市进行调查,发现直至1860年,工业居民在这些城市占的比例是不大的。如像洛厄尔这样的以工业居民为主的城市不过是例外。当时的大城市,包括波士顿、纽约、巴尔的摩在内,都是地区商业贸易中心和交通枢纽,而不是以工业为主的城市。但也有一些新兴城市是同工业发展相联系的[2]。国内学者一般都认为,“美国的城市化进程基本上是与工业化同步的”。进入19世纪以来,移民似洪水般涌入北美大陆,1820—1870年大约有737.7万移民进入美国。他们中的许多人迫于生计在港口城市居住下来。移民的到来,为美国城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上述因素的推动下,美国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迅猛增加。18世纪末,在大西洋沿岸建成了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查尔斯5座主要城市。19世纪初,又先后建成了芝加哥、圣路易斯、辛辛那提、堪萨斯城等一批中部城市。1790年,2 500人居住的城市只有24个,到1860年,就达到了392个。1840—1860年,美国城市人口从1 800万人增加到6 200万人。到1870年,全国有2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至此美国实现了初步城市化。
第二阶段,基本城市化阶段(1870—1940年)。这一阶段在美国历史上是进行产业革命并最终实现工业化的时期,也是美国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的历史时期。一系列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包括第二次技术革命、交通运输条件的进一步革新、垄断组织的力量日益增强、移民人数成倍增加等等,使城市化向纵深发展,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并最终达到了基本城市化水平。正如有学者指出:“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推动因素是多样性的。其中最显著的直接推动因素有三种:一是城市经济基础的扩大;二是城市外来人口的增长;三是城市建筑和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这三种因素所发挥的作用相结合,共同推动着美国社会城市化发展。”
19世纪是美国城市发展的世纪,尤其在美国内战以后城市发展十分引人注目。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数目增加,美国又在工矿业区、交通枢纽及太平洋沿岸建成了旧金山、盐湖城、波兰特、丹佛等一批重要城市。1860—1910年,城市总人口从621.6万人增加到4 199.8万人,其中50万人口的城市由2个(纽约和费城)增加到8个。5万人口的城市从16个增加到109个。具有2 500人居住的小城市从不到400个增加到2 200个。
不但城市数目增加,而且城市规模扩大了许多。最能说明都市化现象的就是大都市,即人口在10万以上的大城市。在1860年,只有纽约市达到了100万人口(或许更多一些),并且还得把已经并入纽约市的毗邻地区(主要是布鲁克林)人口计算在内。随后又有一些城市进入大城市的行列,其中芝加哥增长最快,城市人口从1860年的10万人增加到1890年的100万人。到1910年,已有三个城市的人口大大超过了100万人,其中纽约市在50年内人口增长到原来的3倍。除了百万人口以上的三大城市之外,还有5个城市的人口超过了50万人。人口在25万~50万之间的城市有11个,10万~25万之间的有31个。达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共有50个,其人口总计超过了2 000万人,占当时美国总人口的20%强。
随着大城市和大都会的发展,很快出现了卫星城。早在19世纪80年代,在工业城市郊外就开始出现了“宿舍城”。那时,马萨诸塞州的布鲁克林已被称作波士顿的“卧室”。1884年,切斯特诺特希尔对于费城也是这种关系。大约与此同时,莱克福里斯特成了芝加哥的“宿舍”,再晚些时间,整个县地都成了纽约这种大都市的卫星,如新泽西州的埃塞克、长岛的拿骚、康涅狄格州的费尔菲尔德和纽约的韦斯特切斯特等。城市很快遍及美国各地,把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其中。“1920年是美国城市化发展的里程碑,即居住城市的人口比例第一次超过总人口的51.4%,农民的时代正在消失。”戴格勒称这种现象为“城市革命”。
自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城市化发展缓慢,但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
第三阶段,高度城市化阶段(1940—现在)。这一阶段,新的科技革命的出现、城市中的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以及联邦政府实行的城市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这一阶段城镇数目和城市人口迅猛增加。1790年,全美国的城镇(按2 500人以上计)占有24个,到1970年,城镇数目已增至7 062个。每一城镇人口的平均数也从1790年的8 400人增至1970年的21 145人。这两项指数增加的结果,使美国城镇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百分比从1790年的5%上升到1970年的73.5%。
此外,交通运输高度发达,城市网络的密度更加稠密,各地区城市化水平日趋接近,城市的地区分布日益均衡,城市体系逐步朝着成熟的方向发展,城市等级规模和功能分布也日趋合理。现在,美国高度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向前推进。
在世界城市化历史进程中,美国的城市化呈现出相当鲜明的特征。其城市化过程以中西部和西部为代表,走的并不是循序渐进式的道路,而是具有“突发式”、“高潮型”的独特性。从城市化开始至完成的100年时间里,高速发展时期集中在后50年,即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其间有两个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一是工业高速发展带动铁路大规模建设,从而在全国实现了工业化;二是大量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和外国移民的涌入。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初步实现城市化以后,城市化后期的又一次人口转移高潮出现在五六十年代,动力是农业现代化、国防工业大发展以及高速公路网的建设。这时,城市化发展到更高阶段,形成大都市区和城市带[3]。
19世纪中期到1920年是美国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内战后,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以南北战争为界,这一时期可以分为内战前和内战后两个阶段[4]。内战前,美国城市化的显著特征是:第一,工业化决定城市化,即先有了工业,有了相关产业和制造商在空间上的聚集才有了城市和产业带的发展,而城市化又反过来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美国工业化早期,城市集中于工业化开始的地方,即美国东北部。城市人口比例由1820年的7%上升到1860年的20%,且在1820—1860年间,城市人口以每十年平均57%的速度增长,城市规模相应增大。1820年,10万人以上的城市仅有1座,而到1860年,增加到9座。第二,交通运输技术的改进以及西进运动,带动了西部城市的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和五大湖区。西部贵重金属的发现和开采,使旧金山湾地区和科罗拉多州北部派克峰一带出现了很多矿业城镇。第三,工业化、城市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分化。美国早期的工业化导致美国区域经济的首次分化。工业化之前,国内市场所需的工业品由城市里的工匠生产,而19世纪上半叶的工业化,使得制造业从工匠的作坊转移到非机械化或机械化的大工厂,这带来劳动生产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巨大增长。随着制造业向东北部的集中,区域经济的分化出现。1840年,新英格兰和中大西洋地区的非农产业就业,份额分别为38%和32%,而其他地区,这一份额为10%以及18%。
内战后(1865—1920年),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且基本同步进行。19世纪末,美国基本完成工业化。1920年,美国基本实现城市化,这一阶段美国城市化呈现如下特征:第一,制造业带形成,城市化加速。在此期间,美国的工业经济成熟,顺利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根据韦斯(1974年)的研究,此阶段近50%的劳动力从事制造业,50%的劳动力从事服务业,从事农业的比例很小。由于工业化向西部转移,在五大湖周围的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制造业带。城市化速度在这一阶段也最为迅速,城市人口比例由1860年的19.8%上升至1920年的51.2%,标志着城市化基本完成。第二,农奴制度废除,南部城市化启动。农奴制度的废除使南部传统农业区开始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内战以后,南方黑人奴隶获得自由,人口开始流动,经济日渐活跃。南部工业化启动以后,便遵循北方城市化的道路继续发展。尽管美国南北两地千差万别,但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美国立国时的老区,农业人口相对集中。由此可见,城市化的本质就是实现工业化,以先进的工业社会代替落后的农业社会。第三,交通革命促使城市化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铁路网的完善,尤其是横贯东西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加强了东西之间的经济联系,人流、物流、资金流开始自东向西流动,促使工业化和城市化向西推进。第四,城市内部空间向多中心结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的城市结构已经定型:高楼大厦分布在市中心,而市区中心又根据功能划分为金融、零售、法律以及其他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居住区向外发展,城市呈多中心发展态势。由于东西以及南北联系加强,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的区域不均衡状况开始得到改善。第五,以集中型城市化为主,郊区化开始出现。由于原材料的可获得性,运输费用、交易成本、规模经济等原因,大量的人口和产业活动还是集中在市中心,并且通过不断的竞争和兼并,产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
1920年以后,美国城市化进入郊区化发展阶段。郊区化的加速缩小了城郊差别,促进了大都市区的形成,也造成了中心城市不同程度的衰落。不过值得关注的是,郊区化缓解了中心城市的人口密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中心城市在人口和产业外迁,经历“产业空洞化”的阵痛后,实现了功能的转变,完成了工业经济向服务性经济的转换和升级。中心城市的居住、生产职能逐步削弱,而其流通、信息等服务性功能趋于强化,成为信息交换和经济决策中心。中心城市功能的转变使其逐渐摆脱了衰落困境,走上了复兴之路。
[1]李其荣:《对立与统一——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4~137页。
[2]张友伦主编:《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1775—1860年》,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4页。
[3]王章辉、黄柯可主编:《欧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285页。
[4]王春艳:《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载《城市问题》,2007年第6期。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21716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6主编
2023-01-07主编
2022-12-31主编
2022-12-23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4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