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英国工业结构性变革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149 评论:0

英国工业革命前后约80年,它既是一场技术革命,致使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经济结构明显变化;又是一场社会变革,导致阶级结构变动、人口迅速增加,英国最先进入工业社会。工业革命在经济结构方面的变革,可以归结为三个比例的变化,即工农业比例、手工业和大工业比例以及城乡比例。其中工业压倒农业,农业国成为工业国是最深刻、最根本的变化[1]

工农业比例的变化体现在产业结构变化之中。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第一产业——农业的产值在国民经济总值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同时农业还吸收着绝大部分的职业人口。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农业在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缩小,而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则不断扩大。这充分说明,第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英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英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这时基本上是靠工业和服务业来支撑。尤其是服务业的不断扩大,始终是工业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到1800年,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占了英国国民产值的一半,英国成了世界上第一批农业人口的比例低于总人口一半的国家。工农业产量增长率也说明了工农业结构的变化。1700—1760年工业与农业产量增长率分别为每年0.7%和0.6%,1780—1801年则分别为2.0%和0.8%[2]

手工业和大工业比例的变化也是非常显著的。大工业首先意味着蒸汽动力和机械化。随着棉纺业采用蒸汽机后,一个个生产部门都实行机械化;连动作最慢困难最大的农业,也在1790年前后开始使用打谷机了。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建立了强大的近代机器制造工业,奠定了工厂制生产的牢固技术基础。各工业部门迅速近代化和机械化。小手工业生产和工场手工业受到无情排挤。例如,英国纺织业中使用手工织布机骤然减少的情况就是这样。在19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手工织布机的台数相当于机械织布机的4倍多,到19世纪中期,手工织布机就完全绝迹了。

工业革命引起城乡结构的变化。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新兴的工业城市容纳了越来越多的劳动力。1851年,英国城乡人口各占一半。1871年,城市人口猛增到占总人口的3/4。曼彻斯特原来只是一个3万多人的偏僻小镇,1841年人口增加到35万。工业革命引起城市人口剧增,大城市不断增加。1760年,英国10万人以上的城市只有伦敦一个,到1851年增加到七个。同期内5万人以上的城市由一个增加到十三个。工业革命前,英国经济重心是在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地区。工业革命后,工业重心转向了煤铁丰富的英格兰西北部、苏格兰南部,出现了诸如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谢菲尔德、里兹、格拉斯哥等新兴工业城市,人口重心也逐渐向西北地区转移。就这样,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工厂制的产生,英国成为一个城市化的国家,中世纪的、乡村的、田园般的英国一去不复返了。

总之,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革,到19世纪30年代,机器大工业在英国占据了绝对优势,以大机器生产、组织严密的工厂体系、产业工人大军和世界性的商业市场为标志的资本主义大工业开始取代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初步工业化的国家。

[1]钱乘旦:《论工业革命造成的英国社会结构变化》,见《英国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2年,第102页。
[2]尼克·克拉夫兹著:《工业革命》,见《1700年后的英国经济史》,剑桥大学出版社,1994年,转引自[美]托马斯·K.麦格劳著:《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7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21716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