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欧,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便是民族国家的建立。所谓民族国家,“是欧洲中世纪后期出现并在资产阶级时代普遍形成的国家形式,是以民族为基础的主权国家,它必须具备两个重要的因素,即国家主权与民族一体性”[1]。民族国家的核心是主权,即在一定范围和疆域内,只有承认国家权力存在,才有其他存在的可能。而主权最初是以君主制形式出现的,所以这个时期民族国家的长成最主要的表现便是君主制的加强。
中世纪后期,封建王权得到振兴,在国王统治下,形成了一个个领土完整的主权国家。这个统一空间使人们的经济、文化交往加强,社会生活日益一体化,过去分散甚至彼此对立的各个地区、阶层开始联结起来,结合成一个共同体。对共同体的热爱和忠诚促进了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每个人都开始意识到自己与“民族”息息相关。
自15世纪起,在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中,各土语逐渐成为各语族共同操用的语言(如法语、英语、西班牙语等),促进了民族的形成。同时,西欧产生了一些新教教派,打破了天主教在西欧一统天下的局面。路德的国家圣公会把人们的宗教热忱转到了效忠国家。这些沉重地打击了基督世界的大一统倾向,克服了以上两大难题,西欧民族国家便逐渐长成了。
到16世纪前后,英、法、西这三个西欧国家初步完成民族统一,建立君主专制国。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王权成为一个关键性因素,成为开始构建的民族国家统一的象征。英、法、西三国正是在大众忠诚于王权的政治认同中,成为最早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的一批民族国家。
在走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专制王权起了重要作用。“专制王权确立了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框架,大体明确了本国与其他国家的基本区别,人们效忠的对象转向了国家,王权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2]“欧洲的民族国家是在王权的领导下形成的,王权统一了国家。”[3]因此,可以说,专制主义是王权统一国家的工具,专制的王权缔造了民族国家。专制君主制的国家是现代民族国家的雏形。
(一)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1337—1453年,英、法两国为了争夺大陆领地爆发了百年战争。百年战争不仅激发了英国民众反对法国国王的“爱国情怀”,更重要的是激发了英国民众的民族一体性,使英格兰人意识到他们的特性、统一性和共同的传统与历史,从而缔造了英吉利的民族意识,促进了英吉利民族国家的形成。
百年战争结束后,英国的封建贵族分为两个集团,参加到两个王室家族内部的斗争中。以红玫瑰为标志的兰开斯特家族和以白玫瑰为标志的约克家族,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厮杀。在这场厮杀中,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同归于尽,大批封建贵族在互相残杀中阵亡或被处决。玫瑰战争后英国封建贵族势力衰落了。在此基础上,亨利七世建立起中央集权统治的都铎王朝,使王权成为国家主权的象征。这场内战确立了王权在英国的绝对统治地位,加快了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进程。
如果说玫瑰战争最终确立了国家主权对内的最高统治权的话,那么亨利八世发动的宗教改革则使英格兰民族摆脱了罗马教皇对英国的控制和掠夺,实现了民族独立,确立了国家对外的独立权,激发了英格兰民众的民族一体性意识。
总之,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建立在血腥战争与渐进改革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的。百年战争的惨败激发了英国民众强烈的民族一体性意识;玫瑰战争为王权的强大扫清了道路;宗教改革使英国最终摆脱了罗马教皇的控制,作为一个近代主权国家出现在欧洲,最终促成了英格兰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二)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英法百年战争期间,农家姑娘贞德揭竿而起,宣布上帝召唤她来拯救法国。她的号召得到广大民众的响应。尽管贞德后来不幸牺牲,但当时法国民众对她夹杂着迷信的崇拜,被历史学家视为法兰西民族精神的第一次明确体现,贞德从此成为法国的民族英雄。此后,英国人被驱逐出法国,法国人开始树立起“法国人的法国”的观念。
百年战争之后,法国王室继续加强中央集权。路易十一在位期间,以武力和通婚等手段夺取了大片贵族领地,初步完成国土统一。他还强化直属国王的行政、司法、税务等机构,设置常备军,鼓励对外经济扩张。这一时期,等级君主制向专制君主制迅速演变,共同的法兰西民族经济逐渐形成。
随着国家统一进程的推进和民族意识的产生,语言的统一也开始了。1539年,法语被确定为官方语言,在各种正式场合取代拉丁语。尽管统一语言的努力进展缓慢,但这表明法国民族意识的进一步成熟。
波旁王朝使法国进入专制君主时代。行政、财政、军事上的一系列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势力,王权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强大的王权有助于加强民族意识,国王自视为国家与民族的化身。对君主的效忠把所有法兰西人凝结起来。在政治统一条件下,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增强。以巴黎方言为基础的法语得以在南方传播,成为统一的法兰西文化的载体。普罗旺斯部族等和北法兰西部族逐渐融合为法兰西民族。至此,法国开始成为政治上统一的民族国家[4]。
[1]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96页。
[2]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载《历史教学》,2005年第10期。
[3]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载《历史教学》,2001年第2期。
[4]刘明翰:《世界通史》,中世纪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8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21714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05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2-10-2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3-01-24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