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是在美国独立之后。独立后,美国的商业环境发生变化,一些敏锐的商人注意到工业发展的前景,开始投资新式机器的研制,开办新的工厂。尤其是新英格兰地区,迅速将大量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成为美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1790年至1840年是美国工业化发展的早期阶段,其主要内容为大量资本投入轻工业和内河航运的发展之中。1790年,美国第一家纺织厂在罗德岛州的波塔基特建立,开办者是英国移民塞缪尔·斯莱特。他将新式纺织机器的设计方案牢牢记在心中,躲过了英国海关的检查,然后悄悄溜上了开往美国的轮船,在这里他重新仿制出机器,开创了美国的纺织业。随即在波士顿、纽约等大城市附近都兴起了一些纺织厂。这些工厂虽然标志着美国工业革命的开端,但是,由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在美国有一个本地化的过程,直到1815年前后,随着美国工业发展环境的改善和技术上的不断改进,美国的棉纺织业才开始迅速发展。1813年,波士顿的商人集团建立了波士顿同人会,组成了波士顿制造业公司,其后25年间,他们筹资建设了30家大型的纺织厂和有关辅助工业,大部分工厂的资金都达到了50万美元。1860年,棉纺织业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制造工业,而纺织业总产量的20%是由波士顿同人会独家提供的。新英格兰地区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中心。同样,纺织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服装工业和制鞋工业的技术革新,缝纫机和制鞋机相继发明,促进这两个行业大发展[1]。
但是,作为工业革命的另一关键部门,冶铁业在美国的发展却显得比较落后,并缺乏创造力。例如,美国由于森林资源丰富,木炭供应充足,冶铁业长期使用木炭,而不乐意采用焦炭,比英国落后几十年。并且,美国在1840年之前所发现的大煤矿中几乎都含有硫黄,煤质较差,冶炼出来的铁等级很低。而英国人所采用的搅拌冶炼和碾轧等新工艺,由于当时美国对铁制品的需求量较小,也不为美国的炼铁师傅们所青睐。
同时,由于新英格兰地区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水力也可以为工厂提供巨大的动力,而且成本远远低于蒸汽,因而蒸汽机在美国的推广十分缓慢。这一时期,蒸汽机在交通运输上的运用更为广泛。出于西进运动和扩大国内市场的迫切要求,美国人致力于寻求有效的运输方法,促进了大量的交通运输革新。美国人最早发明了汽船,并对河运船只进行了大量技术改造。同时,美国人还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公路系统和运河系统进行开发改造。30年代后,城市间短途铁路也开始铺设,到19世纪中叶,美国东北部的交通运输网已经趋于完善。
1840年之后,美国工业化的发展进入纵深阶段,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路的兴建和重工业的发展,大量的资本开始流入铁路建设和重工业部门。
首先是冶铁技术的重大突破。1829年,英国人创造了鼓风炉的“热鼓风”办法,提高了燃烧的温度和效率,节约了燃料,也使得无烟煤有可能得以使用,1833年之后,这种技术日趋完善,大大提高了美国的铁的质量和产量。1850年,贝式转炉炼钢法推广之后,美国的炼钢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到1860年时,美国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10个钢铁基地。随着生铁产量的发展,轧材、铸锻技术都有革新,出现了可以大量加工铁制品的工厂,尤其是生产了大量的重型铁轨[2]。
钢铁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美国各个制造业部门的发展,尤其是铁路和机器制造业的大发展。早期美国生产的铁品质不高,不能大量供应国内铁路发展需要,大量的铁轨都是从英国进口的。直到冶铁技术进步,铁的产量和品质都提高之后,美国自己生产的铁轨才赢得市场,从而促使铁路的大发展。1830年,美国的铁路运输里数为23英里,1840年达到近3 000英里,1860年,超过3万英里,到1890年达到20万英里。尤其是内战之后,5条横贯大陆铁路的修建,构建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大大促进了西部开发与城市化的发展。机器制造业在1840年之后也发展起来,机器生产方面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机床工业开始大发展,40年代出现了为各种产品生产标准件的机床。而且,美国制造业的组织方式也出现了改进,可替换部件和流水线装配的工作方法都出现了,机械制造中,精密的机器操纵取代了手工劳动[3]。
19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东北部地区已经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同时,南部由于特殊的经济制度,西部由于大片土地还没有得到开发,因而工业革命的进程晚于东北部。直到内战结束,南方奴隶制被消灭,全国市场得以统一之后,北部的资金和技术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南部和西部,促进了它们农业和工业的大发展。到19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工业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
[1][美]杰拉尔德·冈德森著,杨宇光等译:《美国经济史新编》,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215~218页。
[2]张友伦主编:《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1775—1860》,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1页;[美]杰拉尔德·冈德森著,杨宇光等译:《美国经济史新编》,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228~230页。
[3][美]杰拉尔德·冈德森著,杨宇光等译:《美国经济史新编》,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236、446~448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21711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