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谋略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8日 阅读:121 评论:0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著名教育谋略,提出者为近代洋务派的政治家、教育家张之洞。

张之洞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空前动荡、变化的时代,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逐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在帝封双重压迫下,不畏强暴、争取主权自由的斗争风起云涌,整个社会充满着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发生着剧烈变化。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纲领。

1898年,张之洞在一份奏折中提出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免迂陋无讥,亦杜离经畔道之弊”的思想。同年,在《劝学篇》中,他又集中、全面地阐述了这一思想。他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劝学篇下》)张之洞主张,中学在于“明纲”。“五伦之要,百行之原,相传数千年,更无异义。圣人所以为圣人,中国所以为中国,实在于此。”(《劝学篇上》)为了明纲,他特别强调读经的重要意义,“中小学堂宜注意读经以存圣教。……若学堂不读经书,……中国必不能立国矣。”(《学务纲要》)所谓“西学”,张之洞归纳为“西政”和“西艺”两方面,其纲目为:“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在“体”和“用”的关系上,张之洞认为:“讲西学必先通中学,乃不忘其祖也。”“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由以上言论,我们可以看出,张之洞认为“中学”是根本,“西学”是末节,“中学”为主,“西学”是从;只有在通“中学”的基础上,才能学“西学”。正是在这种教育纲领的指导下,他在《奏定学堂章程》中确定办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以一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向西方学习的初始阶段,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当时的中国,只有“中学”作为前提,“西学”才有所依托,否则,它在中国便没有生存的土壤。“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外一个陌生的世界,并把这一世界的一部分引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接触后可能出现的一种结合形式。这种结合给中国带来了某些有益的东西:如引进了技术,建立了一批工矿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使某些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如旧式学校逐渐向新学堂过渡;引起了人们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的变化,等。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对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涉及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首先,“百日维新”时的教育改革仍贯穿着“中体西用”的思想,可以说,“中体西用”的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其次,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近代学校教育,改革了传统教育只重儒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21330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