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是著名教育谋略。由明代中叶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提出。
王守仁生活的年代是明王朝由稳定开始进入衰败的转变时期,也是程朱理学日趋僵化和空虚的时期,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形成了与程朱理学大相径庭的“心学”体系。“致良知”是王守仁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学习论。在王守仁的学说中,“良知”既是宇宙的本体,也是认识的本体、道德修养的本体。“致良知”既是认识过程,也是道德修养的方法。
“致良知”的主要内容有:首先,学习的目的在于“致良知”。王守仁以种树为例,“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王文成公全书》卷七)其次,学习的过程就是“致良知”的过程。他说:“博学也、审问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惟是‘致良知’而已”。第三、学习的成效也要看能否“致良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人人具有的,“致良知”是人人都做得的功夫,肯不肯“致良知”才是区别圣人、贤人,以至愚不肖者的关键。那么,如何“致良知”呢?王守仁认为,从积极方面说,这个“致”就是“存其心”、“求其心”。“守其心”,即对先天固有的“良知”,要保存它、培养它,不可使它丧失。要把学习的功夫化在心中的“良知”上,做到“反身而诚”。从消极方面说,这个“致”就是“去人欲”,“去蔽与害”,是对人欲“省察克治”的修养功夫。王守仁强调“去人欲”应象“去盗贼”、“猫捕鼠”那样追根究底,达到“扫除廓清”。
王守仁“致良知”的学习论,包含下列一些富有意义的见解:第一、反对盲从《六经》,提倡“自知”、“自得”。王守仁认为,学习不能死抠典籍,盲从典籍,为典籍所束缚,而是要自知自得,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对“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察,形迹上比拟“烦琐注释的学风进行了抨击,认为这样的学习,言益详,道益晦;析理益精,学益支离无本,进而导致“圣人之学遂废”。第二、反对迷信古圣先贤,提倡“惟是之从”。王守仁肯定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权利,判断是非的能力。他说:“圣人亦是学知”,“人胸中各有个圣人”。他还从“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观点出发,强调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以朱熹的是非为是非。他认为,一切是非,都要依靠人人先天具有的良知来判断,即使是古圣先贤的言论,也都是不足为据的。第三、反对道学教育对个性的束缚,提倡“点化”、“解化”和“谏师”。王守仁“致良知”的学习论,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点化”和“自家解化”。所谓“点化”,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点和开导,朋友之间的砥砺和切磋。而“自家解化”,则更为王守仁所强调。他说:“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王文成公全书》卷七)在师与生的关系上,王守仁不赞成传统的师道尊严,更反对道学教育束缚学生个性的教学秩序,主张师生之间应以朋友之道相待,提倡师生之间直言相谏。
王守仁“致良知”的学习论,鼓励独立见解,提倡独立思考,强调“自家解化”这在当时充满偶像崇拜的封建专制时代,是十分可贵的,它对启迪人们的思考具有深远的意义。“致良知”的学说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特别对日本有很大的影响,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21329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