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张献忠以走制敌》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8日 阅读:243 评论:0

“以走制敌”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粉碎明军大举围剿所采用的谋略之一。

公元1639年,张献忠谷城再起,明朝招抚政策宣告失败。崇祯帝恼羞成怒,诏令杨嗣昌率师抵达襄阳,会师十万,并檄令河南、四川、陕西、郧阳诸抚镇将领,分扼要冲,对张献忠进行围剿堵截。翌年春,张献忠兵败玛瑙山,退走陕南兴安、平利群山间。是年四月,明军蹑踪而至,连营百里,将张献忠围困山中。为了摆脱困境,张献忠偃旗息鼓至白羊山,会合罗汝才等部,从巫山渡江,进入四川。杨嗣昌得知张献忠入蜀,令左良玉部扼守川鄂边界,四川巡抚邵捷春专防夔门,自己带兵紧追,造成圆盘之势,企图消灭张献忠于川陕鄂交界处。

张献忠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为了避免同敌人主力硬拼,他决定采取“以走制敌”的谋略,牵着杨嗣昌的鼻子,驰逐山谷风雪中,出没巴山蜀水间,“倏东倏西,晨南暮北”(《纪事略》)同敌人周旋,在快速流动中伺机歼敌。

其具体的谋略行动是:首先攻克大昌(今四川巫山县北),进屯开县,败石硅女土司秦良玉;继而北攻剑州,走巴西,在涪江击溃邵捷春所部;然后下緜州,越成都,陷泸州,北渡破永州,过汉川、德阳,入巴州;又自巴州走达州,复至开县。足迹遍及大半个四川,同敌人捉迷藏,兜圈子。

张献忠的上述谋略行动,把明军拖得团团转。起义军曾讥讽说;“前有邵(捷春)巡抚,常来团转舞;后有廖(大亨)参军,不战随我行;好个杨(嗣昌)阁部,离我三天路!”(《滟滪囊》卷一)公元1641年1月,经过几个月的奔波,明军“不解甲者二十七昼夜”(《纪事略》),疲乏不堪,军心涣散,“诸将进止不一”(《明史·杨嗣昌传》)。张献忠抓住这一有利战机,在开县突然还击明军,杀参将刘士杰、游击将郭开等,官兵死伤大半,尽失马仗军符。接着,起义军挥师顺江而下,以一昼夜行军三百里的速度,出其不意攻陷了明军的军事重镇襄阳,从全局上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以走制敌”谋略的运用,粉碎了明王朝对起义军的军事围剿,迫使杨嗣昌畏罪自杀,把起义从低潮推向了新的高潮。同时,“以走制敌”的谋略也为现代运动战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21324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