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奕訢的外交谋略》谋略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8日 阅读:426 评论:0

奕訢是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初封恭亲王,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受命为议和全权大臣,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首席大臣,以后长期主持清政府的外交工作。在外交谈判中,他善于讨价还价,懂一些外交策略,并不是一个被外国外交家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平庸之辈。英国爱丁堡大学现代史教授季南认为奕訢“是一位运用东方外交手腕的老手”。奕訢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即1861年1月,向道光帝建议对西方各国实行“外敦信睦,隐示羁縻”的方针,并提出六条具体章程,奏请施行(《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8册,第2674—2680页)奕訢提出他的外交谋略的历史背景是:一、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暴露了清军武器落后,战斗力低下,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对外不能再“专意用剿”,只能采取“羁縻”的方针。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采取与清政府“合作”的政策,使奕訢等人感到外国侵略者不仅不推翻清政府,而且还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只要“信义笼络”,还会对清朝有好处。三、奕訢面临当时的内忧外患,认为英、法等国不过是“肢体之患”,太平天国革命则是“心腹之害”,主张学习“诸葛亮秉政”的办法,“遣使通好,共约诛魏”,也就是联合外国侵略者,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从而更加决计对外奉行“真心和好”的方针。

所谓“外敦信睦”,就是对外关系要“以诚相待”、“真心和好”;所谓“隐示羁縻”,就是在对外交往中要多方笼络,尽可能避免同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决裂,以便为国内的自强运动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这是一个以笃信友好、加强中外交往为宗旨的外交方针。

奕訢的这一外交方针,抛弃了传统的“尊王攘夷”和“驭夷”的方针,是对中国近代外交的重大贡献。奕訢的外交谋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指导了中国近代的外交活动,为清政府赢得了一段中外和平的时间,我们应予以适当肯定。但这个外交方针确有迁就妥协的一面,奕訢极力推行“守势外交”,避战求和,结果助长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野心,这是不可取的。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21320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