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谢玄顺佯敌意败秦兵》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8日 阅读:121 评论:0

在秦晋淝水之战中,东晋尚书仆射(古官职名)谢玄,因情用兵,因势措法,在敌恃强骄横、急于求战的情况下,顺佯敌意,投其所好,因而大败秦军。

前秦在统一北方后,不断向南扩张,企图灭亡东晋,统治全国。前秦主符坚在先后攻取了东晋的梁、益两州及襄阳(今属湖北)、彭城(今江苏徐州)等地后,于公元381年7月,集中90多万兵力,旗鼓相望,前后千里,水陆并进,对东晋发动了规模空前的进攻。东晋仅集中水陆8万人于淮水一线抗击秦军。秦军大举南下,势如破竹,很快攻克寿阳(今属陕西),占领郧城(今湖北安陆),进抵洛涧(即洛河,今安徽淮南市东)。东晋各部见秦军势大,均畏而不进,战局于晋十分不利。

为了摆脱战局的被动局面,谢玄决定乘敌兵力尚未集中,且敌军骄纵轻敌,求战心切之机,顺佯敌意,看准时机,迅速破敌。首先,他命部将率5000精兵夜渡洛涧,袭击秦先锋军大营,又分兵断其退路,使敌腹背受敌,出其不意,首战告捷。此着使晋军士气大振,于是水陆兼程,直逼淝水(今安徽瓦埠湖一带)东岸;使秦军上下惊恐,苻坚登寿阳城,见对岸晋军布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今寿县城东北5里处)上“草木皆兵”,始有惧色。其次,谢玄针对秦军上下离心,将士厌战的情况,以及苻坚恃众轻晋又急于决战的心理,顺佯敌意,主动派人前往秦营,要求秦军由淝水西岸略向后撤,以便晋军渡河决战。求战心切的苻坚,果然中计,命令全军后撤待战。第三、乘敌后撤混乱,渡河掩击。秦军在移营后撤时,晋军内间朱序趁机在阵后大喊秦军败了,后面部众以为前阵真败,纷纷逃散,顿时营阵大乱。谢玄乘敌混乱,及时抢渡淝水猛攻,大败秦军。

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之间一次较大规模的战争,谢玄顺佯敌意,大败秦军,促使前秦王朝迅速瓦解,导致了我国历史上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谢玄顺佯敌意,造成敌人错觉和不意的谋略思想,是弱军争取主动和造成优势的重要方法。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对这种方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因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错觉是什么呢?‘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的一例。”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21311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