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围魏救赵》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8日 阅读:120 评论:0

此计源于战国时期的齐魏桂陵之战。始谋者为战国中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

战国中期,齐魏争雄中原。齐威王竭力拉拢韩、赵两国,与魏国对抗。公元前354年,赵国在齐国的支持下,迫使魏的属国卫国屈服入朝。魏惠王派将军庞涓率兵八万攻卫伐赵,围困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次年,赵向齐求救,齐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起初,田忌企图率军直趋邯郸,以解赵围。孙膑认为,此举非万全之策,他说:“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击虚,击中要害。”于是,他建议:齐军应乘魏国内防务空虚之机,“批亢捣虚”、“疾走大梁”(大梁,魏国都城,今河南开封西北),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于归途截击,以达到救赵击魏之目的。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

为了实现围魏救赵的企图,齐国以一部兵力南下,联合宋、卫军围攻位于大梁东南的魏邑襄陵(今河南睢县),显示齐军已攻魏救赵,坚定赵国抗魏的决心;主力进至大梁东面的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东北)附近,造成进攻平陵之势。平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齐国佯攻平陵之举,使魏军产生齐军指挥失误的错觉,以达到隐蔽进军大梁的企图。

在魏军继续围攻邯郸,赵国危在旦夕之际,孙膑派轻车锐卒直赴大梁城郊,使敌人震怒,迫敌定下回师的决心;主力又采取分路跟进的办法,造成兵力单薄的假象,使回师之敌骄纵轻进。魏军果然中计,庞涓立即命令撤离邯郸,丢弃辎重,兼程回师。田忌、孙膑断定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即将主力置于桂陵地区,准备迎击魏军于归途。魏军进至桂陵,突遭齐军截击,仓促应战;加上长途奔袭,疲惫不堪,终致惨败,赵国之围遂解。

“围魏救赵”的战法,其基本思想是强调避实击虚,即:攻其所必救,歼其救者;攻其所必退,歼其退者,以达到趋利避害,机动歼敌的目的。两千多年以来,这一战法为世人所乐道,为兵家所效法。毛泽东同志曾由衷地称赞:“攻魏救赵,因败魏兵,千古高手。”一九三八年,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引用这一历史战例,他说:“在反围攻的作战计划中,我之主力一般是位于内线的。在兵力优裕的条件下,使用次要力量(例如县和区的游击队,以至从主力中分出一部分)于外线,在那里破坏敌之交通,钳制敌之增援部队,是必要的。如果敌在根据地内久踞不去,我可以倒置地使用上述方法,即以一部留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力进攻敌所从来之一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踞之敌撤退出去打我主力;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429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21304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