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历史百科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谋略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8日 阅读:125 评论:0

教学做合一是著名教育谋略,提出者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认为,中国自废科举、兴学校以来,虽然办了三十年的新教育,但只不过是把“老八股”换成“洋八股”。其最大的缺点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脱离”,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这种教育只能培养既不劳心也不劳力的“书呆子。”在这种情形下,陶行知要求改变这种传统教育,实行“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论。在1927年发表的《教学做合一》一文中,他说明了这一提法产生和演变的过程。1917年陶行知自美回国。任职南京高师,即提出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反对教和学脱节的现象。1919年,他发表《教学合一》一文,阐述了“教学合一”的三条理由:“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陶行知教育文选》46页)1926年,陶行知先后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和《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二文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命题,他说:“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教学做合一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教学做都要在‘必有事焉’上用功。”(均引自《陶行知教育文选》,下亦同)1927年,他发表专文,进一步解释了“教学做合一”的含义。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做是教与学的中心。那么,他所说的“做”是什么意思呢?陶行知说,盲目行动不是做,胡思乱想不是做,“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这样做的人要用心思去指挥力量,使能轻重得宜,以明对象变化的道理。”他主张手脑并用,反对劳力与劳心分离。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来源于杜威的“从做中学”,但在哲学基础、求知方法、求知目的等方面又不同于杜威的“从做中学”。更主要的是,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是以反对传统教育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为出发点的。他批评传统教育只管教,不管学、只教书、不教人,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病,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书,而在教学生,主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反对把学生培养成书呆子。对于教师,陶行知则提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做到“教学相长”,“一面指导学生,一面研究学问”。以求新的进步。这些见解,不仅在当时是正确的,即使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lishibaike/2022121299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